(附論)
內經曰。肺之癰喘而兩滿。蓋
肺主氣。而合于息。其脈反別者。從
肺系橫出
腋下。故
邪氣蘊積于肺。則上為喘急。下連兩滿。治宜瀉其肺臟之邪毒也。
肺癰病
咳嗽膿血。其脈數實者屬肺癰。虛者屬
肺痿。咳而口中自有
津液。舌上胎滑。此為浮寒。非肺痿。若口中
辟辟燥。咳即
胸中隱
隱痛。
脈極滑數。此為肺癰也。問曰。病者
咳逆。師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后竟吐膿死。其脈何類何以別之。師曰。
寸口脈微而數(
三因云寸口脈數而實按之滑)微則為風。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
惡寒。風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于營。吸而不出。風傷
皮毛。熱
傷血脈。風舍于肺。其人
口干喘滿。咽燥不渴。
多唾濁。時時
振寒。
熱氣之所過。血為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已成則難治。寸口脈數。
趺陽脈緊。
寒熱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陽脈浮緩。
胃氣如經。此為肺癰。師曰。振寒
發熱。寸口脈滑而數。其又飲食
起居如故。此為癰腫病。醫者不知。而以
傷寒治之。不應愈也。何以知有膿。膿之所在何以別知其處。師曰。
假令膿在胸中者為肺癰。其脈數。咳唾有膿血。設膿未成。其脈自緊數。若但數膿已成也。凡病肺癰。脈來短澀順。浮大者死。其色當白。而多赤者亦死。
中府隱而微痛者
肺疽也。上肉微起者肺瘡也。中府者穴也。在
云門下一寸六分。乳
肋間動脈應手
陷中也。是以候。始萌則可救。膿成則多死。若欲知有膿者。但診其脈。若微緊而數者。未有膿也。緊甚而數者。已有膿也。肺癰肺痿二證。皆為難治。肺癰者出于
上焦。客熱停于肺腑。咳嗽胸膈內痛。致使肺爛成癰。唾膿如敗糊臭穢。此難治。脈關前緊后微小。下虛
上盛也。古人以黃為主。
甘桔湯為佐。然罕有安者。以肺穿故。
儒門事親書云。舞水有一富家二子。長者年十三。幼者十一歲。皆好頓食紫櫻一二斤。每歲須食半月。后一二年幼者發肺癰。長者發肺痿。相繼而歿。戴人常曰。人之死者命耶天耶。
方
生南星湯。治肺有癰膿。腥
氣上沖。嘔而咳嗽。
生南星(一兩)
知母貝母(
去心炒)
生地黃阿膠(炒)
川芎桑白皮(炒)
甘草(炙各三兩)
防風射干桔梗天門冬(去心)腦荷
杏仁(不去皮)
半夏(治)上
銼散。每四錢姜七片。
烏梅一個。食后煎服。(
紫蘇葉及
白芷白芨各半兩)
桔梗湯 (出危氏方)
治男婦人咳。而胸膈隱痛。兩
腳腫滿。
咽干口燥。煩悶多
渴。時出濁唾。腥臭。名肺癰。
小便赤黃。
大便多澀實者。先投
參蘇飲四服。虛者先投
小青龍湯四服。并用
生姜棗子煎卻服之。
桔梗(
去蘆)貝母(去心)大
當歸(酒浸)栝蔞仁
枳殼(去瓤炒)
薏苡仁(微炒)桑白皮(炒)
甘草節防己(去粗皮各一兩)
百合(蒸半兩)黃(一兩半)正
地骨皮知母杏仁
北五味子甜
葶藶(各半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煎。不拘時
溫服。咳不渴加
百藥煎。熱加
黃芩。大便不利加煨
大黃少許。小便澀甚。加
木通、
車前子煎。煩燥加
白茅根。咳而疼甚。加
人參、白芷。
桔梗湯
(出濟生方)
治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心神煩悶。
咽干多渴。兩腳
腫滿。小便赤黃。大便多澀。
桔梗(去蘆)貝母(去心膜)當歸(去蘆酒浸)栝蔞子枳殼(去瓤
麩炒)薏苡仁(炒)桑白皮(蜜水炙)防己(各一兩)甘草節(生用)杏仁(去皮尖麩炒)百合(蒸各半兩)黃(去蘆兩半)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若大便閉者加大黃。
小便閉者加木通。
理肺膏 (出危氏方)
治肺癰正作。咳唾不利。胸膈迫塞。
訶子去核百藥煎
五味子(微炒)
條參(去蘆)
款冬花蕊杏仁知母貝母甜
葶藶子紫菀百合甘草節(各五錢)上為末。用白茅根凈洗稱三斤。研取
自然汁。入瓷石器中。熬
成膏。更添入好蜜二斤。再熬勻候冷。調和前藥為丸。如
梧桐子大。溫水吞下。
黃散 (出
圣惠方)
治肺癰心胸氣塞。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小便赤。大便多
澀。
黃(一兩)
白蒺藜(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紫蘇莖葉
赤茯苓(各一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桑根白皮(銼)天門冬(去心)川大黃(銼碎微炒各一兩)當歸甘草(各半兩)生
干地黃(一兩)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葶藶散 (出危氏方)
治肺癰咳嗽氣急。睡
臥不安。心胸脹滿。
甜葶藶子(一兩半)百合
白附子北五味子(炒)甘草節羅參款冬花百藥煎(各一兩)紫菀(去
木一兩)大
朱砂(五錢別研)上為末。每服二錢。
燈心湯調下。
升麻白蘞膏療
腸癰肺癰方
升麻
白蘞漏蘆芒硝(各一兩)黃芩
枳實(炒)
連翹蛇銜(各三兩)
梔子(二十枚擘)蒴根(四兩)上搗令細。以水三升。漬經半日。以豬脂五斤。煎令水竭。去滓敷之。日三。若膠緊合
水煎。
漢防己散 (出圣惠方)
治
肺癰喘急。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干多渴。
漢防己(三分)
麥門冬(三分去心)桑根白皮(一兩銼)赤茯苓(一兩)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地骨皮(三分)
前胡(一兩去蘆)黃(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牡丹散治肺癰胸乳間皆痛。口
吐膿血。氣作腥臭。
川升麻苦梗薏苡仁
地榆黃芩
赤芍藥牡丹皮北甘草(各
等分)上銼散。每一兩水一升半。煎
五合。溫服。日三。
桔梗
白術湯治肺癰吐膿。經時不瘥。
桔梗(銼三升)
白術生地黃(焙)薏苡仁甘草(炙)
敗醬當歸(切焙一兩)桑根白皮(銼一升)上銼如麻豆。以水一斗五升。煮
大豆四升。取七升。去豆。內
清酒三升。合諸藥煮之。去滓。取三升。每服一盞。日三夜二。
升麻湯 (出
經驗良方)
治肺癰吐膿血作臭氣。胸乳間皆痛。
升麻桔梗
薏米(即
苡仁)地榆黃芩牡丹皮
芍藥(各五錢)甘草(七錢半)
生地黃湯治肺癰。
生地黃(汁一升)當歸(切焙)甘草(炙)
白石英(碎綿裹)人參(各一兩)
附子(
炮制去皮臍一兩)
白豆(小者十粒)白雞(一雙男用雌女用雄制如食法一作雄)上除
地黃汁雞外。銼如麻豆。以水一斗五升。
先煎雞取七升汁。去雞內陸黃汁諸藥等。煮取三升。去滓。每服一盞。日三夜二服。
平肺湯治肺癰
氣逆喘咳。
紫菀(去土)人參紫蘇(去梗各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
橘皮(湯浸去白焙各一兩)黃(一兩銼)
沉香(半兩)上咀如麻豆。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為效。
竹茹散 (出圣惠方)
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
苦竹茹(一兩)生干地黃(一兩)茜根(半兩)百合(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黃(一兩銼)甘草(半兩炒微赤銼)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內護
排膿散 (出危氏方)
理肺癰吐膿后宜服。排膿補肺。
嫩黃(二兩)川白芷北五味子(炒)人參(各一兩)上為末。煉
蜜丸。如
小指頭大。偃仰入口含化。旋旋咽下。食后臨臥服。專治肺癰證。始萌易治。膿成難治。診其脈數而實。癥已成而膿清漸愈。
面色白。
嘔膿而止者
自愈。有膿而嘔食。
面色赤。吐膿如
糯米粥者不治。男子以氣為主。得之十愈二三。婦女以血為主。得之十愈七八。
青葦散 (出圣惠方)
治肺癰咳。其聲破嗄。體有
微熱。
煩滿。胸前皮甲錯者
肺腫也。
青葦(二莖)薏苡仁(
一合)
甜瓜子(
二合)
桃仁(五十枚湯浸去皮尖)上搗碎。先以水三大盞。煎葦至一大盞。去滓。入薏苡仁等二味。同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四順湯治肺癰吐膿。
五心煩熱壅悶。咳嗽。
貝母(去心)桔梗(炒)紫菀(去苗土各一兩)甘草(炙銼半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五七沸。去滓。不拘時候稍
冷服。如咳嗽甚。入去皮尖杏仁二枚同煎。小兒量減。
華蓋散治肺癰上喘咳嗽。胸膈滿悶。口干
煩熱及
吐血。
赤茯苓(去黑皮)甜葶藶(隔紙炒)桑根白皮(銼各一兩)大黃(半兩濕紙
裹煨熱)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姜水調下。食后臨臥服。
葦葉湯 (出
三因方)
治肺癰。
薏苡仁
瓜瓣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先以葦葉一握。煎取一盞。去滓。入藥六分。
食后服。或吐膿血勿疑。
葶藶丸治肺癰。
甜葶藶(隔紙炒別研細羅過)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別研如膏各一兩)貝母(煨令黃色去心別搗再研半兩)上先使不蛀
皂莢肥者二兩。生捶碎。入在無灰酒半升內。熟。濾去滓。入凈銚子中。慢火熬成膏。次將前三味藥拌勻。旋入
皂莢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溫水下。如
肺氣喘急。濃煎
桑白皮湯下。不拘時候服。
防己葶藶丸治肺癰。
防己(一兩)葶藶(隔紙炒三分)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如脂一分)上先搗前三味。細羅為末。與杏仁同研令勻。取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服。煎桑白皮湯下二十丸。日三服。
麥門冬湯治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
麥門冬(去心焙二兩)桔梗(去蘆頭五兩)甘草(炙銼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
青蒿葉十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稍輕者粥飲調下亦得。不計時候。
杏仁丸治肺癰喘急。
杏仁(去皮尖雙仁麩炒研入)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生姜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食后臨臥服。
棗膏丸 (出醫方集成)
治
肺積。在右脅下大如杯。發為癰疽。
陳皮桔梗葶藶(研各二兩)上前二味為末。入葶藶研勻。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米湯送下。
薏苡湯治肺癰。唾吐膿血。
薏苡仁(二合)
黑豆(百粒)烏梅(一個)上水二盞。煎至一盞。入透明阿膠、
生蒲黃各一錢。再煎沸。食后服。日二。
桔梗
白散 (一名
桔梗丸出圣惠方)
治咳。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出
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
粳米粥者肺癰也。
桔梗(三分)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心皮熬研作脂)上搗篩。強人服半錢。羸人減之。若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若利不止者。飲冷水一杯則定。忌
豬肉蘆筍等。
葶藶湯治肺癰咳嗽。上喘氣急。
不得臥。涕唾稠粘。
胸膈不利。
葶藶(隔紙后炒紫色別研如膏)桑根白皮(微火細銼)
大棗(揀洗去核)上用水三盞。先煎桑白皮一兩。棗十二枚。取一盞半。去滓。入
葶藶膏一彈子大。攪化。煎取八分。溫服。良久當吐惡物。或微利三兩行。其疾減后。宜服補肺藥。七日外病未退。量人加減。更一服。一方
瀉肺湯無大棗。
薏苡仁湯治肺癰。心胸甲錯者。
薏苡仁(一升)苦酒(三升)上同煮取一升。去滓。微溫
頓服。有膿血吐出驗。
補肺散治肺癰已吐出膿血。以此潤護。
真
鐘乳粉(一兩)白
滑石上為末。每服三錢。
米飲調下。
夜合湯
(一名
黃昏湯出圣惠方)
治肺癰咳嗽。體有微熱。煩滿。胸前皮甲錯者
。
用夜合白皮(一兩銼)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分溫二服。
排膿散
(出圣惠方)
治肺癰得吐膿血喘急。此藥排膿補肺。
用綿黃去蘆二兩。生用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吐膿后。用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令紫色為末。每錢煎六分。溫服。
治肺癰方
(出圣惠方)
薏苡為末。
糯米飲調下。又粥內煮吃亦可。一方水煎服。當下膿
血便愈。
葶藶大棗瀉肺湯 (出圣惠方)
治肺癰胸脹滿。一身并面目
浮腫。
鼻塞清涕出。
不聞香臭酸辛。
咳逆上氣。
喘鳴迫塞。飲不得息。
以葶藶炒令黃。研細。丸如彈子大。用水三盞。煮棗十枚。至一盞去棗。入藥煎至七分。食后服。金匱令先投小青龍湯三服。乃進此藥。一方去棗水煎服。
治上隔壅熱而成肺癰。兼感
風寒重出。
用
加味敗毒散。入黃芩、栝蔞仁、
薄荷、當歸、川白芷、半夏、烏梅、桑白皮。半料各五錢。生姜、生地黃、
燈心、白茅根煎。熱甚加大黃。
治
腹癰為病。
小腹重抑之則痛。
小便數。時時汗。復惡寒。其身背甲錯。或繞臍生
瘡。或膿出大便。療之方亦治腸癰肺癰。
搗生
鯽魚令熟。以醇酒加涂腹上。
集
驗方 (出
肘后方)
療胸中滿。而振寒脈數。咽燥不渴。時時出濁唾腥臭。久
久吐膿如糯米粥。是肺癰。治之一名桔梗湯。
桔梗甘草(各二兩炙)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膿血則愈。一方溫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
金沸草散 (
如宜方)
治
肺癰嗽出膿血。神悶。咽燥渴。
大小便澀。
荊芥穗(四兩)半夏(制)甘草(各一兩)麻白(制)前胡
旋復花(各二兩)赤芍藥(一兩)上咀。姜
棗煎熱服。后服
防己丸。又
紅棗、百藥煎等分。燒灰存性為末。飲湯下。
桔梗湯
(出
衛生家寶方)
治肺癰初萌。
桔梗甘草薏苡仁(各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服。
治肺癰喀血
(出
永類鈐方)以薏苡仁為末。熟煮
豬胰切片。蘸藥食。候空時食之。蓋苡仁補肺。豬胰引入
經絡。又薏苡仁
三合。搗爛。水二大盞。煮一盞。去滓。分二服佳。
肺癰
咳血經效
(出永類鈐方)
馬兜鈴桑白皮地骨皮(并蜜微炒)桔梗薏苡仁以食后
粳米一撮。入生地黃汁少許。
補肺散
(出永類鈐方)人參北
五味黃上用
羊肺、
豬肺。瓦器煮食。蘸好鐘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