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哮喘
【治則】溫中化痰、止咳平喘。
【取穴或部位】定喘、肺俞、天突、膻中、大椎、風門、內關、足三里、關兀。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中,每日選擇4—6穴,采用溫針灸法或隔姜灸法。
【注意事項或說明】 (1)灸法宜在哮喘緩解期使用,急性期宜和針刺法結合使用,如哮喘發作嚴重、灸治不能緩解宜用藥物治療,不要拖延,以免貽誤病情。(2)在灸治時房間要暖和,以免受涼。
二、胃痛
【治則】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取穴或部位】中脘、足三里、內關、合谷、脾俞、胃俞、肝俞或背部壓痛點。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中每次取3~5穴,采用溫針灸法或用隔姜灸法。
【注意事項或說明】引起胃痛的原因甚多,灸法主要適用于寒邪犯胃、脾胃虛寒、肝氣犯胃等類型,如屬濕熱郁滯、瘀血內阻等則不宜用灸法。
三、慢性腹瀉
【治則】溫中健脾,化濕止瀉。
【取穴或部位】中脘、天樞、神闕、關元、足三里。腎虛者加命門、腎俞、太溪,肝氣乘脾加太沖、肝俞。
【操作方法】根據病情在上述穴位中每次選3~4穴,用艾條溫和灸,或用隔姜灸、隔鹽灸,或用溫針灸。
【注意事項或說明】灸法治療泄瀉只適用于慢性脾虛型和。腎虛之五更瀉,對于濕熱瀉、急性痢疾等則不適宜。
四、遺尿
【治則】溫腎益氣,固攝下元。
【取穴或部位】(1)關元、三陰交、足三里。(2)腎俞、膀胱俞、次髑。
【操作方法】艾條灸或溫針灸,兩組穴交替使用。
【注意事項或說明】治療期間,患兒白天不要過度疲勞,控制飲水,夜間定時喚醒排尿,以使養成排尿習慣,鞏固療效。
五、遺精、陽痿
【治則】溫腎壯陽。
【取穴或部位】(1)關元、足三里、太溪。(2)腎俞、志室、三陰交。
【操作方法】兩組穴交替使用,隔日1次,用溫針灸或艾條灸。
【注意事項或說明】治療期間應節欲。
六、脫肛
【治則】補中益氣,溫腎固攝。
【取穴或部位】氣海、神闕、長強、會陰。
【操作方法】用艾條溫和灸或用溫針灸。
【注意事項或說明】要保持大便通暢,防止大便干燥。增強營養,增強體質。
七、子宮脫垂
【治則】升陽舉陷,益氣固脫。
【取穴或部位】 (1)維道、三陰交、關元。(2)內海、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溫針灸或艾條溫和灸治療,兩組穴位交替使用。
【注意事項或說明】(1)保持大便通暢。(2)避免重體力勞動。
八、胎位不正
【治則】疏肝解郁,調理肝腎。
【取穴部位】至陰。
【操作方法】用艾條灸兩側至陰穴15—20分鐘,每天1次,操作時須放松腰帶。
【注意事項】 (1)胎位不正原因甚多,應詳細檢查,若因子宮畸形、骨盆狹窄、腫瘤或胎兒本身因素所引起的,則應作其他處理。(2)據報道,艾條灸糾正胎位不正效果較好,成功率達80%以上,經產婦較初產婦效果好,以妊娠七個月者成功率最高,八個月以上者效果略差。
九、關節炎
【治則】祛風散寒,舒筋通絡。
【取穴或部位】以局部取穴為主,配合遠處取穴。(1)下頜關節:取下關、合谷。(2)脊柱關節:相應夾脊穴、殷門或委中、大椎。(3)肩關節:肩髑、肩髑。(4)肘關節:曲池、少海、天井。(5)腕、掌、指關節:陽池、合谷、大陵、八邪。(6)腰骶關節:腰陽關、十七椎或夾脊穴。(7)髖關節:環跳、居髑。(8)膝關節:膝眼、梁丘、陽陵泉。(9)踝關節:取解溪、丘墟、太溪等。
【操作方法】根據發病部位取相應穴位,每日1次,或隔日1次,用溫和灸或溫針灸法。
【注意事項或說明】 (1)關節炎的種類甚多,灸法主要適用于風濕性、類風濕性和退行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不適宜灸法治療。(2)治療時應避免再受寒濕,注意保暖。
十、腰痛
【治則】溫腎壯腰,活血祛瘀。
【取穴或部位】阿是穴、相應的夾脊穴、委中、腰痛穴或養老、人中、腎俞、命門、腰陽關、太溪、飛揚等穴。
【操作方法】在上述穴位中,取3~5穴作為一組,用溫針灸或溫和灸法治療,每日1次。
【注意事項或說明】(1)治療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涼。(2)注意休息。(3)如系腰椎間盤突出或伴椎骨錯縫者應配合推拿手法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