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某某,女,24歲。病史:近三年來,常間歇性低熱。1976年3月,感冒發燒,曾服用感冒沖劑、四環素等藥。其后經常自覺畏寒發熱,常患扁桃體炎和關節痛。腋溫一般在37.4℃~38℃,偶爾在38℃以上。曾查血沉25mm/h,其他如白細胞和基礎代謝均正常。注射卡那霉素后,熱暫退,但始終呈間歇性發作。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發熱2次,體溫在37.5℃上下。雖經治療,未愈。1979年3月來診,按太陽傷寒證發熱論治,兩診熱退。
1976年3月1日初診:晨起自覺畏寒發熱,測體溫37.4℃,畏寒發熱、身無汗,兩膝關節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紅,舌質淡紅而潤、微紫暗,苔黃夾白較膩,脈浮緊。
診斷:太陽傷寒表實證。
治法:開腠發汗。
方藥:麻黃湯。麻黃10g,桂枝6g,甘草18g,杏仁15g。2劑。
3月3日二診:服藥后,身覺微汗出,惡寒減,舌紫暗漸退,苔白滑根部微黃,脈細微緩尚有輕微發熱,病仍在太陽。服麻黃湯后,發熱惡寒皆減,但現身汗出,脈微緩,營衛失和之象。
治法:通陽解表,調和營衛。
方劑:桂枝湯加味主之。
方藥: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60g,大棗10枚,白薇12g。3劑。
3月8日三診:上方服3劑后熱退。2日來未再低熱,試體溫36.7℃。膝關節偶爾有短瞬疼痛,唯覺頭昏,夢多;此外身無明顯不適,舌脈均轉正常。再少進調和營衛之劑,鞏固療效,并囑其注意飲食起居,避免病情反復。
7月17日隨訪,患者自第二診服藥后低熱退,至今未再復發。
按:中醫認為發熱的原因,可歸納為外感和內傷兩類。在外感熱病即傷寒病中,發熱為主要見癥之一。臨床見太陽病多惡寒發熱;陽明病多蒸蒸發熱或潮熱;少陽病為往來寒熱;少陰病發熱則有寒化熱化之別,還有兼證及陽氣漸復發熱之異;厥陰病發熱主要表現在陰陽勝復過程中,有正勝于邪及陽復太過發熱等不同;唯太陰為至陰,所謂“兩陰相合,無熱可發”。上述諸發熱證,雖性質各不相同,并且不論高熱低熱,均有一定規律性,皆可按六經辨證施治。
本例患者間歇性低熱反復發作,已3年之久,但未傳經。臨床遇到這樣長時間的發熱,始終屬太陽表證,似乎不好理解。
實際上后世《傷寒論》注家對此已有闡發。認為太陽病傳變與否,應憑脈證,計日傳經之說,不可拘泥。不過,此證雖未犯他經,卻在太陽經內變化;所謂表虛表實,常可相互轉化。因此,關鍵在于嚴格掌握六經及其傳變規律。本例辨證準確,抓住太陽病惡寒發熱這一基本特征,靈活使用麻黃湯和桂枝湯,先后有別,分寸恰當,故使三年纏綿之疾,數日內迎刃而解。(范中林)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