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及《孫子兵法》概述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及《孫子兵法》概述

一、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概述

我國古代軍事思想是在奴隸社會作為獨立的意識形態開始出現的,它是我國古代戰爭經驗的總結。

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大約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戰國,發展于秦至清1840鴉片戰爭前)漫長的歷史時期。

二、《孫子兵法》

   (一)《孫子兵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孫子兵法》是春秋及其以前長期戰爭孕育的結果。

春秋時期,是戰亂頻繁的時代。據《春秋》記載,在242年中,就發生過483次大的軍事行動;加上多次的奴隸起義以及與戰爭緊密相關的聘問、朝貢、盟會等政治活動,構成了春秋時期五彩繽紛的戰爭畫卷。

“湯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縱觀春秋時期的全部歷史,大量的、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諸侯兼并與大國爭霸的戰爭。公元前770前,周平王東遷洛邑之后。一些大的諸侯國先后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強了自己的國力,對東周王室的統治地位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同時,各諸侯國之間為爭奪地盤,又展開了激烈的爭斗。在這時期,中原地區齊、宋、晉、秦、楚等強大的諸侯國先后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后期,正當北方各國之間的戰亂日漸平靜的時候,南方的吳、越兩國隨著各自實力的增長,稱霸中原的野心也隨之強烈。

春秋時期的兼并戰爭和稱霸戰爭,迫切需要人們對戰爭的規律加以總結,戰爭實踐,也為新的軍事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客觀前提,同時,造就了一大批兵家名將,他們留心于戰陣之事,潛心于兵法韜略,積極從事軍事理論的研究。《孫子兵法》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一部著名的軍事理論著作。

 

(二)《孫子兵法》作者介紹

《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人。其祖父田書,因在齊景公時“伐莒有功”,景公大悅,不僅把樂安作為食邑封賜田書,而且將“賜姓孫氏”作為一種最高的禮遇以彰其功。

家族的世代為官,使孫武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接受了家族尚武傳統的熏陶。青年時代的孫武,不僅知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胸懷大志,腹藏良謀。然而,正當孫武躊躇滿志,欲遂平生之愿望時,國內發生的“四姓之亂”使他決定出奔吳國。

到了吳國之后,孫武一度過著隱居的生活。一邊潛心研究兵法,一邊關注著時局的變化,以等待時機。隱居期間,他結識了伍子胥,并與之成為莫逆之交。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決心同楚決戰,但苦于軍中乏將,遲遲不敢起兵。在這種情況下,伍子胥一連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稱之為“折沖銷敵”之將。于是,吳王召見了孫武,并對孫武所帶來的兵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特別是書中新穎獨到的見解,蘊含深邃的內涵,使闔閭茅塞頓開,遂決定以之為將。從此,孫武結束了其隱居生活,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戎馬生涯。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這樣評價孫武,“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三)《孫子兵法》的主要內容

根據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該兵書共13篇,6000余字。13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計》、《作戰》、《謀攻》、《形》、《勢》和《虛實》組成,側重論述軍事學的基礎理論和戰略問題;第二部分由《軍爭》、《九變》、《行軍》、《地形》和《九地》組成,側重論述運動戰術、地形與軍隊配置,攻防戰術和勝敗關系;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間》組成,論述了戰爭中的兩個特殊問題。

《孫子兵法》的主要軍事思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戰、慎戰、備戰思想。

    1.重戰

    《孫子兵法》開篇就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段關于戰爭的精辟概括,是孫武軍事思想的基本出發點。春秋末期,諸侯兼并,戰亂頻繁。戰爭不僅是各國維護其政權統治,向外擴張發展的主要手段,而且關系到國家的存亡。孫武總結了一些國家強盛,一些國家滅亡的經驗和教訓,提出“兵者,國之大事”的著名論斷,對于人類認識戰爭的實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2.慎戰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對待戰爭問題,明智的國君一定要慎重,賢良的將帥一定要警惕。從這點出發,孫武主張,“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不是對國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軍事行動;沒有把握取勝的,就不能隨便且兵;不處在危急緊迫情況下,就不能輕易開戰。

3.備戰

“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則,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準備;不要寄希望于敵人不會來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條件。戰爭的立足點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使敵人不敢輕易向我發動進攻的基點上。

 

第二,提出了戰爭與諸因素的關系。

1戰爭與政治因素的關系

孫武重視政治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能從政治的觀點和高度來認識戰爭,而不陷于單純軍事觀點。他提出,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因素當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說,國家大政要在使民從與國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這樣在戰爭中民眾就可以為國君去死,而不怕危險。這里的“道”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如果能做到“上下同欲”,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2戰爭與經濟因素的關系

戰爭與經濟關系密切,戰爭直接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孫武看到了經濟決定戰爭的實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即土地大小決定物產多少,決定士卒數量,決定實力對比,決定勝利的可能性。戰爭的實施是以充足的物質保障為基本條件的。孫武指出,出動十萬軍隊作戰,就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加上糧秣、裝備、器材等各種費用,將是“日費千金”,沒有強大的經濟力量是根本不行的。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消耗牽動千家萬戶、方方面面:“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作保障,“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力屈財殫,中原內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正因為孫武看到了經濟與戰爭的關系,所以他提出,“兵貴勝,不貴久”。

3戰爭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戰爭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上進行的,無不受到天氣和地形的制約。孫武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了這兩種自然條件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將“天”、“地”和“道”、“將”、“法”等一起作為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因素。在13篇中,孫武還專設兩篇《地形》和《九地》來論述自然地理條件及其利用,如:“地形者,兵之助也”、“知天知地,勝乃無窮”、“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故孫武提出:“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第三,提出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爭境界。

自古以來,戰爭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在此問題上,孫武提出,“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他看來,百戰百勝,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謀制勝,使敵人屈服。“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也就是說,善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戰,一定要用全勝的計謀爭勝于天下。這就是孫武對戰爭指導者的最高要求,是戰勝敵人的最佳境界。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從古代戰爭歷史的發展來看,是一種進步的人道主義的軍事思想。

當然,孫武的“全勝”思想,不戰而勝,是要以強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就不可能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如:1949年平津戰役時,解放軍之所以能取得傅作義起義、和平解決北平的勝利,其前提條件就是由于我軍西克張家口、東陷天津、百萬大軍兵臨城下,使北平之敵處于一無逃路、二無外援,戰則必敗的境地,加上我黨的政策感召等,北平這座古老的城市最終和平地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孫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作為軍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戰略,為后世所公認,為全世界所公認。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戰爭規律。

孫武是歷史上第一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揭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戰爭規律的人。

他認為,只有知彼知己,在戰爭中才不會有危險。而“不知彼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在具體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具體的“知彼知己”的措施。如“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也就是說,如果知道下面五個方面的情況,勝利的結局就不言而喻了,一是知道什么情況下可以打仗,什么情況下不能打仗的,必然會勝利;二是知道根據兵力多少采取不同戰法的,必然會勝利;三是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三軍內部同仇敵愾的,必然會勝利;四是以有準備的軍隊對付沒有準備的敵人,必然會勝利;五是將帥能力強而國君不橫加干預的,必然會勝利。這五條,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在知彼和知己上,孫武尤其強調知彼,專設一篇《用間》來說明如何做到知彼,并提出:“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即知彼——了解敵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軍隊行動的依靠。“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即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用迷信鬼神去取得,不可用過去相似的事情作類比,也不可用觀察日月星辰運行位置去占卜,一定要從了解敵情的人那里去獲得。只有“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知諸侯之謀”、“知敵之可擊”,才能把握有利戰機,正確制定自己的作戰方針。

孫武運用“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一戰爭規律,從當時戰爭經驗中還總結出許多有關戰爭全局很有價值的作戰指導原則,如“先勝而后求戰”,即在了解彼與己強弱勝負情況的基礎上,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后才同敵人作戰;如“示形”、“動敵”,即用“詭道”欺騙誘惑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從而達到取勝的目的。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提出:“戰爭不是神物,仍是世間的一種必然運動,因此,孫子的規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乃是科學的真理”。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體的、靈活多變的作戰原則。

孫武兵法中,除了對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外,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行之有效的作戰原則。

1.“奇正相生”

奇正,是我國古代的一對軍事術語,其含義包括兵力部署和戰法兩個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擔任正面作戰的為正,擔任側擊、包圍、迂回的為奇;擔任箝制敵人的為正,擔任突擊部隊的為奇;列陣對敵的為正,集中機動的為奇。在戰法上,明攻為正,偷襲為奇;按一般原則作戰為正,采取特殊戰法為奇。孫武這種特殊的戰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謀略制勝。他提出:“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也就是說,大凡作戰,一般都是以正面軍隊與敵交戰,以奇兵取勝的。軍隊部署就是一個“奇正”運用的問題,而“奇正”的變化是無窮無盡的,不可拘泥于一格。

2.“示形”

孫武所謂的“示形”,就是用欺騙的方法迷惑敵人,達到實施己方作戰計劃的目的。在《計》篇中,孫武提出了“詭道十二法”,即示形的十幾種方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用兵打仗應以詭詐為原則。

3.“擊敵之虛”

虛與實是古代兵法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虛實的含義廣泛,包括構成戰斗力的各種因素,如兵力的優劣、眾寡、強弱、分合;部隊的勞逸、饑飽、治亂;部署的嚴松、堅瑕;士氣的高低;心理的勇怯;處境的安危、險易、利害等等。虛實最直接地影響著作戰的勝負。一般說來,實則勝,虛則敗;以實擊虛則勝,以虛擊實則敗。因此,孫武反復強調這一作戰思想的意義和作用,并專設《虛實》篇論述這一問題。他指出,“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受孫武的影響,歷代兵家都強調避實擊虛,把它看成是克敵制勝的要訣。

《吳子·料敵》:“用兵必審敵虛實而趨其危”;

《六韜·龍韜·立將》:“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止”。

《尉繚子·攻權》:“因其虛而攻之”。

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說:“朕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夫用兵識虛實之勢,則無不勝焉”。

 

(四)《孫子兵法》的地位和影響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它是我國也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軍事學專著。

 1.《孫子兵法》在中國的影響

中國歷代兵家名將無不重視對它的研究和應用。曾有兩百多位學者為其作注。曹操是我國古代研究《孫子兵法》的大家,他著有《魏武帝注孫子》,開創了評注《孫子兵法》的第一人,在《孫子序》中他贊揚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宋朝政府在頒布的《武經七書》中,《孫子兵法》列居第一,充分說明了它兵學經典的地位。明代的茅元儀在其編撰的《武備志》中高度評價:“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

《孫子兵法》在軍事學方面的重大意義在于它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長期發展的堅實基礎。毛澤東稱孫武是“中國古代大軍事家”,并在他的著作中系統引用《孫子兵法》中的一些原理原則說明問題。徐向前也曾說過,“學習《孫子兵法》很好,中國的軍事思想是有它自己的歷史淵源的”。

2.《孫子兵法》在國外久負盛名

在唐朝初期,《孫子兵法》傳入日本18世紀下半中傳入歐美等國,成為近代資產階級軍事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目前,世界上有多種《孫子兵法》譯本,它已被很多國家作為軍事研究的必讀書目。在美國,《孫子兵法》中的有些原則,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等被列入《美軍作戰綱要》,以指導美軍的作戰訓練。特別是其中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已被美國當成其對外實施“威懾”戰略的理論來源。

除了在軍事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外,《孫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則已被廣泛地運用于政治、經濟、體育競賽等諸多領域。

總之,《孫子兵法》是古今中外軍事學術史上的一部出類拔萃的兵書,幾千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尊崇,并且現在仍享有巨大的聲譽,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
《孫子兵法》概述
2007-7-11
 
《孫子兵法》作為舉世公認的兵家之“圣經”,它以其博大的精深的理論內容,完整系統的思想體系,充滿哲理的名言警句,無愧為中華瑰寶里的一員。
《孫子兵法》共計13篇,僅5000余字,卻以言簡意賅的文字構起一座博大精深的兵學理論殿堂,內容幾乎涉及到軍事理論的方方面面。
“言兵不只兵書,兵書不只言兵”。軍事斗爭是一種對抗性極強的博弈行為,該兵書所揭示的博弈求勝原理,不論在市場競爭、企業管理、外交談判、教學藝術,還是看病吃藥,都有廣泛的應用,韓國等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甚至把孫子兵法用在談戀愛上!
 
《孫子兵法》中的一部分的思想
重戰慎戰的思想  作者孫武身處烽火連天、干戈不休的春秋末,因此十分重視對戰爭問題的研究,指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為“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所以對待戰爭要慎之,警之,不可“怒而興師”,“慍而致戰”,輕易發動戰爭;同時還要加強戰備,增強實力,“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這才是“安國全軍之道”。     
戰爭制勝的思想  《孫子兵法》闡述了戰爭勝利所必需具備的主客觀因素和相互的辯證關系,將客觀因素概括為道、天、地、將、法“五事”。同時,該書還非常重視軍事力量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主張從一個國家的土地、物產、兵源推算其軍事實力的強弱,既認為軍事實力的“形”在戰爭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戰爭中的價值。
全勝戰略的思想  該書從“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不以直接交戰的方法二大成政治目的的“全勝”策略。實行“全勝”策略,要在“廟算”籌劃上勝敵一籌,力量對比上要處于優勢,戰爭準備上要周到細致,在實行方式上要“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達到“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的目的。  
作戰指導思想     它主張積極進攻,即在戰爭謀劃階段要秘密進行,隱蔽準備,實施突然襲擊,“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要打敵要害,“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要大膽深入,“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在進攻作戰中該書提倡速戰速決,“兵貴勝,不貴久”。它還強調在進攻的同時,也不能輕視防御,認為“不可勝者,守也”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以求“自保爾全勝”。在作戰謀劃方面,強調“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要看到地有“六形”,法有九變”,科有“五間”,將有“六危”、“六過”、“五事”、“七計”等諸種因素。此外,它還特別強調在作戰指揮中要爭取主動權,要明利害,識眾寡,辨分合,察虛實,善專分,在戰術的運用上要示形惑敵,奇正多變,因敵制勝,等等。  
         建軍治軍思想    在軍隊建設上要“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既要厚賞賜,愛士卒,同時對違犯軍令者毫不姑息的實行重罰,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嚴明的紀律要靠平時養成,嚴格的訓練要靠平時進行,即“令素行以教其民”。要十分重視將帥的選拔和任用。認為將帥是“ 生民之司命”提出智、信、勇、仁、嚴5
------------------------
《孫子兵法》之計篇
2007-7-11
《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全書的思想總綱。主要論述了有何籌劃和指導戰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孫子曰:兵者1,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2,校之以計3,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4,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5。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6。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7。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這部勝。故較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8,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9,以佐在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10。
兵者,詭道也1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擾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12,不可先傳也。
夫末戰而廟算勝者13,得算多也;末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已見矣。
 
 
1.                  兵:原為兵器,后來引申為兵士,軍隊,戰爭等。此處指戰爭。
2.                  經:本義為度量,這里指分析預測。
3.                  校:較量,比較。
4.                  同意:大家意見相一致。
5.                  時制:一年四季時令的更替。
6.                  死生:這里指作戰場上的死地、生地。
7.                  曲制、官道、主用:曲制,指軍隊的組織編制;官道,各級軍官將領的職責劃分,統馭管理制度;主用,軍需物資、軍用資金的供應管理制度。
8.                  將jiang :這里指如果的意思。
9.                  勢:戰爭的態勢。
10.              制權:制,即隨從;權,指權變。指的是根據某種理由隨機處置。
11.              詭道:詭詐,變化的行為或方式。
12.              兵家之勝:軍事家們克敵制勝的道理。
13.              廟算:中國古代帝王將帥們在打仗之前,要在祭奠祖先、神靈,商議國事的廟堂上舉行儀式、制定戰略、預測勝負。這一活動被稱為廟算。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大事。它關系到民生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
所以要從敵我的五方面來進行分析,用敵對雙方的七種情況來進行比較,來探求戰爭勝負的情勢:一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將道,五是法制。所謂政治,就是要使民眾與君主的意愿相一致,從而叫他們為君主死,為君主生,都不畏懼危險。所謂天時u,就是指晝夜、晴雨、寒冷、炎熱、四時的更替。所謂地利,就是指天地勢的險易、路途的遠近、作戰的地域的廣狹、隊攻守的利弊。所謂將道,就是將帥要足智多謀、賞罰有信、愛護士卒、勇敢堅毅、嚴以律己。所謂法制,軍隊的編制、將校軍官的管理、軍需物資的掌管。凡屬這五方面的情況,將帥都不能不了解,不了解就不能打勝仗。所以必須通過對作戰雙方的七種情況的比較,來取得對戰爭情勢的認識: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將帥更有才能?哪一方據有天時地利?哪一方法令可以得到貫徹執行?哪一方武器裝備精良?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嚴明?根據這些方面,我們就能判斷誰勝誰負了。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它指導戰爭及就一定會取勝,我就留下;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用兵打仗必敗無疑,我就告辭而去。
籌劃有利的作戰方略被采納,還要造成一種態勢,用來輔助戰略計劃的實現。所謂態勢,就是憑借有利于自己的條件,靈活應變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用兵打仗就是實行詭詐。所以,能打,裝作不能打;想打,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裝作向遠處;要向近處,裝作向近處;敵人貪利,就用小利引誘它;敵人混亂,就趁機攻取它;敵人力量充實,就注意防備它;敵人兵強卒銳,就暫時避開它;低敵人易怒,就刺激它;敵人卑辭慎行,就設法使它驕傲;敵人休整良好,就要使它疲勞;敵人內部和睦,就要設法離間。要在敵人沒有防備的地方發動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候采其行動。這是軍事家們的指揮奧妙,是不可事先講明的。
未打仗之前就預計能夠取得勝利,是因為籌劃周密,獲勝條件充分;未打仗之前就預計不能取勝,是因為籌劃不周,獲勝條件不足。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不周密,獲勝條件不足就不能取勝;更何況不作任何籌劃,缺少任何獲勝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就顯而易見了。
 
    ----------------------------------- 此篇完 ------------------------------------
《孫子兵法》之勢篇
2007-7-14
 
本篇著重闡述了軍事實力的部署和運用問題。
 
 
孫子曰:凡制眾如制寡,分數是也1。斗眾如斗寡,形名是也2。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3。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4,虛實是也5。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6,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7,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8,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9,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10,至于毀折者11,節也12。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13,節如發機14。
紛紛紜紜15,斗亂而不可亂也;渾渾沌沌16,形圓而不可敗也17。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18,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
故善戰者,求之于勢,不擇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19。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巖石以千仞之山者,勢20也。
 
1.     分數:指軍隊組織編制。
2.     形名:古代軍事中使用的旌旗、金鼓等指揮工具,這里主要是指指揮號令。
3.     奇正:人們常認為常法為正、變法為奇。但作為古代重要的軍事術語,其概念相當廣泛。比如,守備、鉗制敵人的兵士正兵,機動、突擊敵人的兵士奇兵;正面進攻、公開進攻為正,側面進攻、偷襲為奇等等。
4.     碫:原為磨刀石,這指石頭。
5.     虛實:古代人們通常以強大、有備、集中、勇敢為實;以懦弱、虛弱、混亂、饑餓為虛。
6.     五聲:古代人所用的宮、商、角、徵(zhi)、羽五個音階。
7.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種基本顏色。
8.     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種味道。
9.     戰勢:軍力部署和作戰方式。
10.鷙鳥:指鷹、雕、鷲之類的猛禽。
11.毀折:擒殺鳥雀。
12.節:節制、節奏。
13.彍弩:彍是指弓拉滿的意思,彍弩之張滿待發的弩。
14.發機:擊發弩機。
15.紛紛紜紜:指旌旗雜亂的翻卷的樣子。
16.渾渾沌沌:指戰場上形勢迷茫不清。
17.形圓:指擺成圓陣,四面防御周到部署,以求先立于不敗之地。
18.形:指示形于敵。
19.擇人而任勢:并不完全依靠人才,而是依靠勢的力量。
20.勢:這里的勢是指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發揮將帥的主觀能動作用,創造出的戰略態勢。
 
 
孫子說:治理大部隊同治理小部隊一樣,靠的是軍隊組織編制的健全;指揮大部隊同指揮小部隊一樣,靠的是指揮信號的聯絡;統領全軍,使它在遭受敵人攻擊時不致于失敗,靠的是奇正之術的運用得當;我軍兵鋒所向,就如同石頭砸雞蛋一樣容易成功,靠的是避實擊虛的正確運用。
一般說來凡是與敵人交戰,總是用正兵當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于出奇制勝的人,他的戰法運用就如同天地變化那樣無窮無盡,如同江河奔騰那樣不停不息。周而復始,就像日月的運行;去而復來,如同四季的更替。音階不過五個,不過把五個音階配合變化,就會聽不勝聽;基本顏色不過五種,但把五種顏色調和變化,就會看不勝看;味道不過五種,但把五種味道摻和變化,就會嘗不勝嘗。戰術不過奇、正兩種,然而奇、正的變化則是無窮無盡的。奇正之間相互變化,就好像圍繞著圓環轉動一樣,無始無終,有誰能夠窮盡它呢?
湍急的流水飛騰奔涌,以致能把沉重的石頭漂移沖走,這就是因為借助了水猛之勢,兇猛的鷹鷲疾速飛行,以致于能撲殺鳥雀,這是因為俯沖時準確的掌握了節奏。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戰斗態勢是險峻的,發動攻擊時的節奏短促而急驟,態勢之險峻,就如同張滿待發的弩箭;節奏短促而急驟,就如同觸發的弩機。
戰旗紛紜,人馬雜亂,在混亂的戰斗中要使自己的軍隊保持不亂;混混沌沌,迷迷霧霧,要把陣勢布成四面應敵的圓陣才可以不被打敗。要知道混亂可以從嚴整中轉化過來,怯懦可以從勇敢中轉化過來,弱小可以從強大中轉化過來。嚴整或混亂,由組織編制來決定;勇敢或怯懦,由戰場態勢來決定;強大或弱小,如軍事實力來決定。所以善于調動敵人的人,示形于敵,敵人就會聽從調動;以利誘敵,敵人就會來搶奪。要用小利來引誘敵人,以主力待機消滅敵人。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總是設法造成有利的態勢,而不是只知道苛求部屬;不僅僅依賴人才,而是善于利用有利的態勢。善于利用有利態勢的將帥指揮軍隊,就如同轉動滾木和圓石,木頭和巖石的特點是,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靜止,放在傾斜的地方就滾動,方形的木、石就容易靜止,圓形的木石就容易滾動。所以,善于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好像萬仞高山上轉動石頭,把它滾下來一樣。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孫子兵法讀后感
兵學圣典——孫子兵法蘊涵的基本的科學精神
奇正之變 不可勝窮
《孫子兵法》作者:陳曦【1】
《孫子兵法》對古代軍事謀略文化的重大影響
孫武和《孫子兵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河县| 江城| 遂溪县| 泸溪县| 临高县| 丹东市| 平南县| 黄大仙区| 临湘市| 乌拉特中旗| 九寨沟县| 通化市| 大邑县| 星座| 无锡市| 师宗县| 乳源| 连云港市| 南丰县| 开平市| 中山市| 锦屏县| 东山县| 沅陵县| 册亨县| 黔西县| 乡城县| 宜良县| 纳雍县| 洛阳市| 抚州市| 鄂托克前旗| 巨野县| 无为县| 淳安县| 武清区| 台南县| 甘泉县| 古蔺县| 溧水县|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