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到了,知乎?
陳敏昭
(三門峽行政學院472000)
逢年過節,人們習慣在門上貼一個倒著的“福”字,渴望有福、享福、幸福,希望“五福”臨門;喜歡在門內貼一個大大的“喜”字,寓意“開門見喜”,此乃人之常情,也是傳統文化的內容之一。然而知福乎?會享福乎?能駕馭幸福乎?知福了才能享福,知足了才能滿足;福到了能夠抓住,運來了能夠握住,如此,方能幸福開心。
古語云:“心貧者有福”。是說心事少的人就有福氣。如此說來,“福”實際上是人的一種心理感受。或者說,幸福是一種感性認識,取決于對生活各方面狀態的滿意程度,包括婚姻、社交、才能發揮、薪酬、自我控制、身心健康和壽命等。自私自利的人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要想獲得幸福感,應該多與他人合作,多做善事,多行義舉,多關懷他人。
人們常常希望“五福臨門”。何為“五福”?《尚書·洪范》講:“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者長壽,頤享天年;富乃富裕,財用有余;康寧,健康,平安,心靜;攸好德,喜好高尚的品德;考終命,年老后安然死去,或者說無疾而終。除此之外,還有大家常說的“口福”、“眼福”、“耳福”、“清福”、“艷福”,等等,也都是福份的具體化。
有讀書人總結道:“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有書讀,助人,做學問,遠離是非,有錚友,這是讀書人對福的認識。
在下有一篇小文《尋找幸福的支撐點》,我在里面講:幸福是很矜持的,當我們與它相逢的時候,它不會夸張地提前和我們打招呼;當它離開的時候,也不會辭行,不會為自己說明和申辯。幸福是個木訥者,幸福與否,都是自找的,不是別人給你決定的。
清代揚州人石成金,字天基,號“醒庵愚人”,是個飽學之士,尤其精通中醫養生,他撰有一首《知福歌》,用淺顯、平實、質樸的語言勸我們知福、識福、享福:
“人生盡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昧苦,聰明就是福;思量饑寒苦,飽暖就是福;思量負累苦,逍遙就是福;思量離別苦,團圓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獄苦,自在就是福;思量無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著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許多福;可惜世間人,幾個會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勸世間人,不要不知福!”
這樣理解幸福的概念似乎過于簡單淺薄。但是,人生一世,無論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太多的無可奈何。所以,這些話語雖然平實質樸,卻又啟人心智,耐人尋味。幸福與主觀的感覺密切相關,并不完全取決于客觀的物質條件。在一定程度上講,金錢與幸福感并不構成正相關,雖然物質財富是幸福的一個構成部分。
幸福只是一種相對而言的體味。如果不知足、不感恩,幸福就與我們會擦肩而過。所以應該學會發現幸福、抓住幸福、享受幸福,同時,還要制造快樂與幸福,與他人同享。
幸福有很強的歸屬感:它屬于淡泊超脫者,屬于心懷感恩者,屬于寬容大度者,更屬于懂得和珍惜幸福的人。
只有知福惜福,才能擁抱幸福。當你感覺到舒適、滿意、快樂的時候,你,就是幸福的,也就是“福”到了。
老子李聃在《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是說“禍與福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轉化”。在幸福與痛苦的選擇中,沒有人愿意選擇痛苦。但是能否真正找到幸福,還在于自己。快要到手的幸福,由于自己的放縱,也許會遽然而逝;眼看著即將失去的幸福,由于自己的執著追求,也許會重新回來。但是,不論你是否愿意,痛苦總會降臨。當痛苦與我們相逢的時候,不必害怕,不必退縮,更不要逃避,勇敢地迎上去,尋找一個恰當的支點,痛苦就有可能轉化為幸福。至于這個支點在什么地方,我也說不清楚,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生活感受中去體會。
讀完這篇小文,你是否突然感覺到你的幸福已然來臨?
2016年7月19日星期二,三門峽上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