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藥湯劑是臨床治療常用的劑型,中藥的煎煮方法與療效有著密切的關系,藥效和藥材質量及有效成分能否充分發揮作用與其密不可分。 選對容器 煎藥時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鍋、砂罐,因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并且傳熱緩慢,煎藥時鍋內的水分不容易被蒸發,能很好地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使煎出的藥液保持原來的成分和功效。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產生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放涼后再清洗干凈。另外,砂鍋上的油污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用刷子刷洗,然后再用清水沖凈。洗好的砂鍋要等到完全干燥后再收起來。 如果家中沒有砂鍋、砂罐,退而求其次可以選擇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不銹鋼鍋傳熱過快,煎藥時要經常攪拌,否則很可能會糊鍋。煎藥時盡量不要使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為鐵、銅、鋁都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中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降低藥效,甚至會產生毒副作用。特別是鐵鍋,可以與中藥中的鞣質成分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產生黑綠色沉淀,使藥湯有鐵銹味,服用后引起惡心、嘔吐,給患者帶來不適。 控制火候 煎藥時火候的控制,主要取決于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發散藥及其他芳香性藥物(一般感冒藥和治療脾胃的行氣藥中較多見)應避免久煎,可用“武火”迅速煮沸數分鐘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以免香氣揮散,藥性損失。而補益藥一般可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藥力完全發揮。 有些礦物、貝殼類藥物質地堅硬,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生龍骨、生牡蠣、生石決明、珍珠母、紫貝齒、生龍齒、生蛤殼等應當先煎——將這些藥物先煎煮10至15分鐘再放入其他藥共同煎煮; 有些含揮發性成分或不宜久煎的藥物,如薄荷、紫蘇葉、砂仁、白豆蔻、鉤藤、番瀉葉等應當后下——在其他藥煎煮得差不多,要出鍋前5~10分鐘時再加入,稍微煎煮即可; 有些粉末狀藥物及細小的種子類,為不使其浮散、粘鍋和便于飲用,如滑石粉、車前子、葶藶子、旋覆花、辛夷等應當包煎; 有些較貴重或不宜入煎的藥物多制成散劑,如三七粉、羚羊粉、琥珀粉、沉香粉等應當沖服——將這些藥粉用煎好的藥液送服或撒入藥液中同服; 還有一些膠類,如阿膠、鹿角膠、龜甲膠等應當烊化——用煎好的湯藥溶解內服或蒸融混入服用。 掌握時間 不同的中藥有不同的煎煮時間,才能使藥效發揮出來。為保證藥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煎藥前需浸泡半小時左右;煎煮時間一般為,一煎煮沸后15至20分鐘,二煎煮沸后10至15分鐘。 如果您煎煮的中藥,付數少、劑量小,比如感冒藥,時間則宜短;如藥量大、藥味多,自然所需時間就長。 小貼士 何時服藥最合適 服藥時間,也須根據病情和藥性而定。一般說來,滋補藥宜在飯前服用;驅蟲藥和瀉下藥大多在空腹時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在飯后服用;安眠的藥物應在睡前服用。無論飯前或飯后服藥,都應略有間隔,在飯前或飯后1至2小時為宜,以免影響藥效。 一劑中藥,一般煎煮兩次,合并藥液后分早晚兩次服用。危重病急時可多煎頻服,使藥力持續。 中國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