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開到荼靡花事了。盛極而衰,這是春天的花事。生如夏花,暑夏的花別有洞天。 荼靡的小碎步,徘徊著暮春末路之美;合歡的紅馬纓,則洋溢出初夏的和睦之態。 晉人崔豹說:合歡,樹似梧桐,枝葉繁互相交結,每風來,輒身相解,了不相牽綴,樹之階庭,使人不忿,嵇康種之舍前。交結謙讓,方友好和睦;相知相解,方不相牽綴。這是樹性,也是人性和神性。所以,超凡的嵇康都未能脫俗地坦承:合歡蠲忿,萱草忘憂。 合歡,合而共歡。不知是樹沾了名的光,還是名沾了樹的光,都充滿人性的光輝。葉似含羞草,花如錦繡團。見之煩惱無,聞之沁心脾。花葉朝展暮合,頗有夫唱婦隨、和睦幸福的意味。 做夢年紀,屋后的兩棵合歡成為我美夢的畫板。羽狀復葉,扇形粉花,總讓我想起古時羽扇綸巾的書生和紅袖添香的小姐。我堅信,那個民間傳說是真的,而我就是那落魄的秀才。多年后,當我“金榜題名”“衣錦還鄉”,仍沒遇到命中的小姐,連合歡樹都已背井離鄉。 小區里種有合歡。暑夏閑暇,我常到樹下納涼。作為觀賞植物,既可觀賞花葉枝干,又可觀賞人性的真善純美,這就是“合歡”吧。 長大后讀《詩經》: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我才知道,暑夏里,村莊護河邊那母親般頂著黃手帕的黃花菜,還叫萱草、諼草。只是它未能讓我忘憂,反而更令我憂心忡忡。 寫過《游子吟》的孟郊還寫過《游子詩》: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好男兒志在四方,卻又“父母在不遠行”,怎么辦呢?就在北堂種萱草,聊慰相思。“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在孩子的遠大理想前,母親注定是幽暗、孤獨的背景。“萱草解憂,合歡蠲忿……是萱草可以不樹,而合歡則不可不栽。”這又何止是李漁一己偏見呢? 萱草還喚作宜男草,所以花被稱為母親花,花語是放下憂愁、遺忘的愛。母親永遠放不下,放下母親和憂愁的是孩子。母親會衰老,記不清孩子的容顏,但不會遺忘愛,遺忘母親和愛的也是孩子。母與子,站在愛的支點上,永遠是傾斜的,要轉過身才能看見重量。 小暑,回家避暑。陪母親采萱草花,我才知道它朝開晚謝。萱草一天就經歷了母親的一生,而母親則用浮生重復著一天…… 護河里,蓮花出水,時光端坐于蓮臺。護河邊,萱草花開,母親絮絮叨叨。安禪逢小暑,沒曾想,在燥熱的小暑,我竟能身心清靜。我跟著母親的步點,亦步亦趨,步步生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