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洪晃在一篇文章里寫道,某個“六一”兒童節(jié),她因為工作忙沒有陪女兒,下班后女兒理直氣壯地問她索要節(jié)日禮物。一般人看來這再正常不過了,但洪晃卻看到了孩子的潛在心理——“你欠了我的。”
觀察周圍的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有“欠孩子”心理的不在少數(shù)。這也是我在孩子身上發(fā)現(xiàn)并一直想糾正的問題。所以每次對兒子發(fā)飆的時候,我都會反復(fù)強調(diào)兩句話:“我不欠你的!”“沒什么是應(yīng)該的!”
說歸說,做父母的都有那么一點兒犯賤,總會涌出“欠孩子”的感覺。我曾聽到過不少父母說過類似的話語:我要讓孩子喝最好的奶粉,上最好的幼兒園、小學(xué),受最好的教育……這一系列“最好的”,其實都潛藏著“欠孩子”的心理。當然這種心理是正常的,自然而然的,但是絕對不能任其泛濫,否則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
如果一貫如此,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了“要要要”的習(xí)氣,總是不滿足。而父母則一副“給給給”的姿態(tài),這樣的結(jié)果就造成孩子的不作為,不知感恩,最終導(dǎo)致啃老族越來越多。
不信你可以觀察,那些家有啃老族的家庭,父母通常有嚴重的“補償心理”,對孩子有求必應(yīng)。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一切都是對應(yīng)的。當家庭教育被“補償心理”主控,也就錯失了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拉動孩子的內(nèi)需,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最終讓他們明白——給予比索取更快樂!
時代不同了,如今的獨生子女似乎天生就具備“父母欠我的”心理,如果我們做父母的不自知,不能理性對待而任其發(fā)展,那么孩子就永遠成不了大寫的“人”。
我們這一代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比較少有“父母欠我的”心理。反而我從小就覺得欠了父母的,活著就要為父母爭光,報答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
有人說這個世界只有兩種孩子:一種是來還債的,一種是來討債的。我想我顯然是來還債的。雖然這種“還債心理”曾經(jīng)讓我活得不輕松,但是最終的結(jié)果是:我受益良多。因為總覺得“欠父母的”,所以必須努力學(xué)習(xí)工作來償還、報答他們。其結(jié)果是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終,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和贏家。
所以我要感謝 “欠父母”的心理,它激勵我成長、壯大。這也是我想要為我的孩子營造的家庭氛圍,讓他成為“空”,而不是生而就“有”。從小到大,“延遲滿足感”這個問題,我一直都在跟孩子說。
說實在的,“欠孩子”的心理,讓我們過于溺愛孩子,舍不得他們吃苦,并急于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忘記了,成長需要“吃苦”,幸福需要“延遲滿足感”。
我經(jīng)常說,比起讓孩子去歐美游學(xué)、體驗奢華生活,我更愿意讓我的孩子去非洲或柬埔寨做義工。因為如今的孩子,最缺的是“吃苦”。記得有一年軍訓(xùn),上初二的兒子打電話來說,軍營條件特別差,大夏天沒電,還停水,蚊子多得沒法入睡,他想要回家。”我說:“只要有一個同學(xué)在,你就不許回來!”
顯然,如果有“欠孩子的”心理,肯定舍不得孩子去“吃苦”。而正是你的“虧欠”心理,造成孩子“要要要”的人生模式,最終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新式“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