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女士的孩子今年6歲,最近她被老師找去談話,老師說孩子接受批評時不僅不虛心聽講,反而跟老師頂撞,甚至氣憤地摔東西翻白眼等等。對于孩子任性、小氣、沖動的行為,幼兒專家認為,孩子的任性不是天生的,孩子的任性跟家庭教育有關。爸爸媽媽既是孩子任性的制造者,也是任性后果的承擔者。任性是孩子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如果孩子的任性、小氣、沖動沒有得到正確引導,那么在孩子青春期或者將來步入社會后,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
沖動的時候
對長輩叫喊并摔東西
據陳女士說,孩子基本上都是愛人和她自己帶,確實沒有寵愛溺愛孩子的習慣。孩子從小比較敏感,特別在意別人的批評,在言語敏感上表現為哭泣、生氣,委屈等等。比如跟小朋友們一起玩,小朋友說她這樣子不好看,她做得不好等等,她都會生氣,甚至大哭。雖然陳女士也沒有直接打罵孩子,但會跟孩子講道理,甚至采取任由她哭的方式。結果,孩子也沒有改變多少。
陳女士說自己一直是尊重長輩的。每個星期必須回去看望父母親,并且常常語言教育孩子要尊重長輩,尊重老師;自己也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但是她發現,有一次外婆批評孩子,孩子竟然對外婆翻白眼,然后摔東西。對外公也是一點也不謙讓,有時會大聲地進行言語頂撞。
“老師最近找我談話,說每次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臉上總是一副很不服氣的神情,總是覺得自己錯得很有道理,還對老師翻白眼,拍桌子等等。我們要反思,到底我們錯在哪里了,我們在家里對小孩的教育很少打罵,也沒有不講道理,更談不上溺愛、寵愛她。”陳女士無奈地說。
孩子沖動、任性、小氣
跟家庭教育有關
對于陳女士孩子的任性、小氣等等行為,幼兒專家介紹,孩子任性,的確是爸爸媽媽所面臨的一道棘手的難題。陳女士的孩子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當孩子向爸爸媽媽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時,爸爸媽媽的教育方法可能不恰當,有的時候不是通過耐心說服教育,而是蠻橫地加以拒絕。或者雖然陳女士可能也想講道理說服孩子,但是在語言用詞和表情上不當。比如并不是溫柔地說:這樣子不行因為什么,而是大聲甚至蠻橫地回答孩子:這樣子不行。孩子沒有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實現,看見父母親的一些表情后,理所當然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表達出來,甚至更加任性。
專家認為,父母都想把孩子引導教育好,但總是在一些細節上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父母們對待孩子一些不愿意做不愿意吃時候,他們也認為孩子現在還弱小嬌嫩,等到他們長大就會知道了。殊不知,就是這些細節,讓孩子從小留下了隱患。比如孩子不愿意漱口,或者言語頂撞老人。一些家長雖然口頭警告或者斥責一下就不當一回事,他們認為,孩子長大了自己會愿意漱口的;孩子長大了會懂道理不會再頂撞老人的。其實孩子的個體不一樣,自制力也不一樣。有的孩子只要稍微點撥就會做得很好,但是一些孩子需要長時間地引導。主要的問題又回到家長身上,家長首先做到,然后引導中注意自己的言語,有些還需要借用圖書或者各種事例的引導。
專家說,孩子就像一部復印機,過分的寬容和遷就,會使孩子的壞習慣漸漸養成。家長自己言語情緒引導不當,也不一定能及時阻止孩子壞習慣的養成。當發覺孩子的壞習慣時,想把它改過來就需要更加多的精力了。
所以,孩子不良習慣的主要來源還是家庭教育,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調整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才不會變成一個自私的、為社會所不容的人,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后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才不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專家支招:
3個方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專家認為,孩子的任性、自私、沖動、小氣主要來源于孩子的自制力問題。爸爸媽媽在孩子能理解大人話語的時候,就應該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1.家長要從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并及時注意言行督促
從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話時開始,就注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即讓孩子慢慢明白,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比如:別人不喜歡的事情不做。一般來說,孩子比較小時,自制力的培養主要是生活習慣上的問題,開始時可能會有些困難,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督促下學會控制自己、約束自己,并養成習慣。當然,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動。
2.家長適當制定一些行為規則 父母可為孩子制定一些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家規等行為準則,并利用幼兒園或者學校的規定,作為對孩子行為的約束。家長需要注意,這種行為準則不能過度或過于詳細,否則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過于“聽話”,不利于他的成長,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父母只要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長大后,再注重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等方面的教育。
3.家長要有耐心啟發孩子的自覺性 孩子自制力的發展是和孩子的自覺性、堅持性等相聯系的。父母要啟發孩子的自覺性,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堅持一些必要的生活準則,比如不能跟大人頂撞,尊重老師,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等等,并且自己想辦法克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一些困難,讓孩子形成比較穩定的意志品質。
當孩子出現缺乏自制力的行為時,比如哭鬧、小氣、頂撞等行為時,父母一定要冷靜,要耐心說服;同時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是否采取了令孩子心悅誠服的態度和方法,并檢查規定是否有些過頭了,過于束縛了孩子等等。只要父母不粗暴地對待孩子,而采取生動活潑、寓意深刻的故事耐心說服孩子,孩子是會改變一些不良習慣的,并逐步成為一個具有較強自制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