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菊紅
從教兩年多來,作為班主任,我一直奉行“嚴師出高徒”的格言,在學生面前總板著一副說一不二面孔,看到每一個學生總是規規矩矩,心里好像特別有成就感。然而,在一次檢查日記的過程中,我所謂的“成就感”被擊的一塌糊涂。日記是這樣的:
“親愛的彭老師您好!兩年來您對我們的嚴格要求,讓我們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問題,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發生。但老師您知道嗎?每次見到您,我心里就非常害怕,怕我一不小心又有什么事沒做好,心有余悸。昨天我的好朋友吳珂同學就因為作業字跡沒寫好,被您批評了,還讓她再重寫一次。從您的辦公室回來,我看到她很委屈的趴在桌上啜泣。作為好朋友的我走過去安慰她。她委屈地說:她已經很認真寫了,可是每次用圓珠筆寫字就是寫不出鉛筆字的工整。問我,她是不是很笨啊?大家都用圓珠筆,自己只會用鉛筆。我只能安慰她,鼓勵她只要努力一定能把字寫好的。老師有時候我們多希望您能留一個解釋的機會給我們啊。”
是啊!師無不愛學生,我們的嚴厲無不滿載著對每一個學生的愛。但看到這篇日記,我開始反省,平日里班里學生們的聽話,是真的服從,還是只是礙于老師的威嚴?是否有更多學生像吳珂那樣,氣憤之下我沒有給他們留下一個解釋的機會,而被我的“愛”深深刺傷。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一個讓學生害怕的老師,雖然會得到學生表面的服從,但卻很難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有時還會在不經意間在學生心里留下陰影,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我決定,改變我的對學生嚴格的方法。走進學生的心里,與學生的心靈之間架起一座感情的橋梁,和學生之間慢慢形成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在這過程中,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活躍氣氛,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
要打開學生的心門必須讓學生覺得你是一位可親的老師。為此我在課堂上注意適當地活躍學習氣氛,不時注入一些小活動、小笑話,用風趣的語言感染他們,遇到不認真聽課的學生,委婉地提醒他們注意聽課。就如,一次課堂上,我班那個上課總釣魚的劉俊斌同學,又在打瞌睡。我一改以往的厲聲叫醒,而是走到他身邊輕輕地拍醒他,特意語重心長地跟他說:“孩子啊!孩子,再不脫困,你的眼前真的只會是一片黑暗,睜開眼睛看看吧!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其他學生被我的話逗笑了,劉俊斌同學也不好意思再繼續犯困了,這樣,在輕松的氣氛中,達到自己的教育效果。此外,我結合教學需要,把自己切身的經歷,以故事的形式講給他們聽。我發現,每當我說到“老師小的時候,做了一件什么、什么事”諸如這類話題時。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會立馬瞪大著眼睛,專注的看著我。這樣,不僅能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在無形中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老師,讓他們覺得其實老師并不是那么不可親近。改變教學風格后,我發現,不少比較活躍的學生在下課后會主動靠近我,和我開開玩笑,問我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少了以前的那種見到我,就如老鼠撞上貓的感覺,師生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
二是談話交流,消除師生間的隔閡。
輕松的談話,是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最佳方式。為此,我常常主動找學生談話,通過談話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那些性格較外向,易接近的學生。和他們談話,很容易找到話題,形成自然、和諧的氣氛。通過談話,有時還能及時了解班內學生之間的一些小矛盾,這樣老師可以及時幫他們化解,避免不必要的沖突發生。對于那些被我批評教育過的學生,我也會事后把他們再一次找過來,以較溫和的語氣點醒他們老師的嚴格,只希望他們不要一錯再錯,同時,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往往嚴厲教育后的一個親切談話會在師生關系中起潤滑劑作用,從而更好的消除彼此間的隔閡。
三是收集煩惱,及時了解學生內心動態。
面對面的談話,比較適合外向的學生,而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老師找他談話,反而會增加他的心理壓力。對于這類學生,我想了一個辦法,在班里設置一個煩惱收集箱,放在圖書柜上面,鼓勵學生把自己的煩惱可不記名的形式寫在紙條上,塞進收集箱中,班主任隔幾天查看一次,并適當的幫助解決。這個煩惱收集箱很受同學們歡迎,在每一次的查看中我總能發現一些比較膽怯的學生袒露自己的心聲。例如:老師我很煩惱,同學們都不喜歡和我玩,說我很笨;老師某某同學誤會我偷了他東西,可我真的沒有,他現在不理我了,我要怎么向他解釋……。五花八門的問題很多。我沒想到在一個看似平靜的班級中,學生間竟還有那么多的問題存在。我認真對待在收集箱中的每一個煩惱,按需要合理地為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同學們在我面前似乎活躍了很多,他們見到我時臉上少了一份小心翼翼的神情,多了一份微笑。課堂上,學生更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記得在一次和學生的談話中,一個學生竟然語出驚人說:“老師我覺得你就像一個竊賊,是盜取我們煩惱的竊賊”。聽到這句話,我樂了,跟他說“這個賊老師非常愿意做下去”。這句話,從某些方面說明我的這座情感之橋,已經基本成形了。這也讓我明白“嚴師出高徒”中“嚴”字并非指教師的嚴厲,而是指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嚴厲”與“嚴格”之間有本質的區別。教師只有用心架起通向學生的感情之橋,并在微笑中向學生提出嚴格要求,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理解和順從,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從而大大增強班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