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創設交際情境是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首要任務,特別是低年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創設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并讓他們在相應情境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口語交際的訓練,才能激發交際的興趣,習得交際的方法,提高交際的能力。
本文以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簡稱“教材”)二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商量》為例,注重創設“課堂情境”“教材情境”“生活情境”,在各種生動且有層次的交際情境中,落實訓練目標。
一、以課堂為陣地,營造真實自然的情景,以身示范,讓學生樂說
為了使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學生饒有興趣、主動地投入到口語交際中去,首先就要營造自然、真實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參與交際。
在《商量》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他們已知的聽與說的要求,然后再與學生一起商量這節口語交際課的具體要求,期待在商量中達成共識。
教師在開課伊始便創設“課堂商量情境”,告訴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上會有很多說話的機會。接著教師問學生,當別人說話的時候和自己說話的時候分別應該注意些什么。由學生回顧他們已知的聽與說的要求,然后教師再與學生一起商量這節課的要求:既要認真地聆聽,又要自信地發言。在教師與學生一起商量的過程中,教師還不留痕跡地做些“商量”的提示,并引起學生注意,讓學生領悟像剛才老師那樣,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希望獲得對方同意的溝通就叫“商量”。
在這個導人環節,教師以商量的口吻、語氣和學生交流“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學生馬上接過話題,暢所欲言地提出各自的看法,教師抓住時機,恰到好處地揭開課題“商量”。雖是寥寥幾語,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悟到了什么叫“商量”。這樣的導入看似簡單樸素,卻大有門道。其實這一導人是教師匠心獨運的設計:巧妙營造了一個自然、真實的關于“商量”的課堂情境,在教師無聲無息的示范中,學生情不自禁地交流起來,最終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以教材為載體,再現立體動態的情境,滲透方法,讓學生能說
教材情境都是以靜態的文字呈現出來的,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如果只是憑借文字交際,尤其是幾個各自分散獨立的情境文字,必定阻礙學生的交流。所以,教師不妨對教材進行創編工作,借助多媒體、互動表演等形式讓靜態的文字動態化,讓無聲的教材形象化,讓分散的情境整體化,使教材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在交際情境中及時滲透交際的方法,讓學生能說會說。
在《商量》的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將教材中三個情境的主人公設為同一人,將三個小情境組合成一個大情境。首先,通過課件為學生介紹一個遇到煩惱的小男孩濤濤,然后通過生動的動畫,告知學生濤濤遇到的第一個煩惱:今天是他的生日,他想早一點兒回家,便去找小麗調換值日的時間。然后詢問學生,你們覺得濤濤應該怎么與小麗商量呢?讓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和教師的點撥,了解商量時要注意“用商量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教師此時梳理板書,將教材“方形小貼士”中的方法寫在黑板上,隨即再次用動畫人物對話的形式,借教材中“泡泡”里的范例讓學生強化認知。接著,引導學生看濤濤的其他兩個煩惱,即教材中的另外兩個情境。要求學生同桌之間商量,選擇其中的一種情況,一個當濤濤,一個當小文或爸爸,兩人合作表演。最終,教師邀請學生上臺合作表演,在表演展示的過程中再次讓學生懂得如何跟別人商量,并讓學生感知:在跟別人商量事情的時候,有時候被人拒絕也是正常的。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和互動表演,讓教材情境活起來、動起來。通過視頻和音頻創造生動豐富的形象,對學生的視覺、聽覺產生沖擊,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而且對他們理解、分析、判斷信息以及合理地選擇和利用信息有幫助。喜好表現是兒童的天性,在真實的表演中,學生的情感能自然流露,交際的欲望十分高漲。最重要的還是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如“用商量的語氣”“把想法說清楚”,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情境演練中內化交際方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整節課學生既能在具體的動態情境中興趣盎然地產生互動交際,又領悟到交際的方法。
三以生活為依托,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強化能力,讓學生會說
豐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語交際教學的源頭活水,口語交際也必須從課堂出發,走向生活。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人情入境,這樣他們的語言就會是真正的交際語言,口語交際就能真正從課堂回歸于生活。陳先云理事長全程參與本次備課,他在指導中特別強調,當學生掌握了“用商量的語氣”“把想法說清楚”的方法后,教師要及時創設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或在不同的商量對象中,展開師與生、生與生等雙向和多向互動訓練,從中去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與不同的人交際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的一種言語交際活動,要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交際興趣,最好的情境莫過于學生自己真實的生活,讓課堂小世界與生活大世界緊密聯系起來。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對自己的交際需求,自然會主動地投入交際實踐中去。
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他們在生活中一定也有商量的經驗或需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將思維的觸角伸向自己的生活,在小組中“說”自己的事例,并通過認真“聽”捕捉自己感興趣的別人的事例,這樣既鍛煉了學生“說”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聽”的能力。之后,學生與同桌合作選擇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情境表演,這就真實而有趣地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讓他們“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平臺。
在《商量》課例中,教師是這樣處理的。首先,請學生在小組里交流,互相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最想與什么人商量什么事,交流過后,再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真實生活事例。由于源于自己真實的生活,學生的話匣子被打開了。有的說“快放暑假了,想和老師商量一下班級親子游的地點”;有的說“爸爸晚上很喜歡玩手機,想和他商量一下,可不可以少玩一會兒手機”等。其次,分享過后,教師肯定學生說得都很清楚,然后談論起剛才她在聆聽的過程中聽到的最感興趣的關于“商量”的事例,并陳述吸引自己的緣由,再請學生也說說自己對小組里誰說的話題最感興趣。此時,學生紛紛暢所欲言:有的對同伴說的“想和媽媽商量,每天給他吃一個冰淇淋”的話題感興趣,因為擔心同學會在短時間內變成大胖子;有的對同伴說的“想和生了小寶寶的媽媽商量,多抽些時間陪陪自己”的話題感興趣;最有意思的是一個同學,他說自己最感興趣的事是同伴說的“想和同桌商量下課一起踢足球”,因為他本人也喜歡踢足球。學生分享后,教師點評并強調:只有認真聆聽,用心理解,才能把別人的事例說清楚,并給學生頒發“最佳聆聽獎”。最后,請同桌選擇一個最感興趣的話題,合作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實踐,如何用商量的語氣,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
如果沒有具有實際意義的具體情境,學生就不會承擔具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也就不可能有雙向互動的實踐過程。學生談自己的事例,說別人的事例,演感興趣的事例,這些生動的情境都是學生用心在生活中捕捉到的,他們在此情境中練習商量,自然會興趣盎然、無拘無束,這也內化了學生從課堂與教材情境中學到的商量方法。
(二)在相同的生活情境中與不同的人交際
其實在真實生活中,交際活動是多樣性的、立體的,學生肯定會遇到不同的情境。這其中會有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對象。這就要求教師在交際情境的創設上,要有梯度,由淺人深地創設有層次的交際情境。所以,除了讓學生實踐在不同的情境中與不同的人商量,也要給學生具體的情境,讓他們實踐在相同的情境中與不同的人商量。作為功能性口語交際,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明白,雖然都是用商量的語氣,都是要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但具體溝通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在《商量》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出示生動的情境圖:晚上,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樂樂正在家里認真地做數學題,可是家里太吵了!爸爸接到一個電話,可能因為信號不好,說話特別大聲;奶奶正在看電視,音量較大;三歲的小妹妹在奶奶身邊玩游戲,又蹦又笑。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假如你就是需要安靜的樂樂,你會怎么跟家人商量呢?學生在小組里討論后,教師邀請一個學生上臺演“樂樂”,由孩子自己指定“爸爸”和“奶奶”,教師自己扮演“妹妹”。通過假發、領帶、小布熊等道具,一下子便讓學生進人了創設的情境之中。表演前,教師提醒下面坐著的學生看的時候要認真思考,關注“樂樂”與家人商量時表現得怎么樣;表演時,“樂樂”跟“爸爸”和“奶奶”商量都很順利,但教師扮演的“妹妹”故意設置了一些“障礙”,引導“樂樂”找出解決方法,這是為了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就算是同一件事情,與不同的人商量,溝通的方式有時也是不一樣的。之后,教師又創設現場采訪情境,請“樂樂”自選兩位評委,評價自己的表現,并引導“樂樂”,要在采訪前先商量:請問你愿意接受我的采訪嗎?在生生采訪和互動評價后,師生共同總結,在跟別人商量事情時,一定要用商量的語氣,把想法說清楚。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這個“寫作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連,每個學生都會覺得似曾相識、感同身受。他們自然會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樂于交際,最終提升交際能力。
綜上所述,在口語交際課堂中,教師始終要有情境、目標和訓練意識。應該根據交際話題、教學目標創設合適的交際情境,將口語交際內容與生活及學生的交際經驗建立聯系,激發學生交際的欲望,在真實自然的情境中,在立體動態的情境中,在貼近生活的情境中產生互動交際,培養交際的習慣,習得交際的方法,鞏固交際的能力,使學生想說、樂說、能說,會說,真正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2017-09-05]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