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安慧北里小學 李琳
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音樂教師首先要構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策略、方法,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潛質和創造性人格。筆者對此從以下六個方面作了對構建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策略與方法的探索研究,包括:探究所依據的原則;構建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學模式;構建創造性思維的音樂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研究成果;結論等.以期對小學音樂教師有所裨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體系的基礎是教育,關鍵是創造型人才。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人。”音樂教師首先要構建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策略、方法,以培養學生創造性潛質和創造性人格。筆者對此進行探索與研究,本文就是這一探索的概括與總結。
一、探究所遵循的理論依據與原則
(一)理論依據
1、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由于建構主義學習活動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且是真實的,因而學習者就更具有興趣和動機,能夠鼓勵學習者進行創造性思維,并較好培養個體的學習風格。
2、創造教育的理論
創造教育研究認為,凡是智力正常的兒童人人具有創造潛能,在支持的環境與適合的教育條件下,這種潛能就會轉化為自我實現水平的創造力。
3、音樂學科教學論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
4、兒童心理學理論
小學生感知事物較籠統,往往只注意表面現象和個別特征,時空特性的知覺也不完善,隨著教學過程的深入,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顯發展。這個時期,無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發展,并且逐漸在學習和從事其他活動中占主導地位。
(二)依據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小學音樂課的教學設計要注意兒童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向學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樂、律動,能使學生產生很大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產生積極了解音樂和感受音樂的需要與動力。
2、需要性原則
三~五年級學生思維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他們認知能力,感知、理解、表現和創造音樂的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已不滿足于唱游教學淺顯的表現方式,因此,中、高年級的音樂教學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著重從聽覺入手,融知識技能與音樂形象于一體,強調感性知識和技能技巧運用,以滿足學生高層次的需求。
3、實踐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原則是要一切學生必須通過自己實際唱奏甚至作曲來體驗音樂,培養學生自身的樂感,以此提高其音樂素養。
4、創造性原則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能力與創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二、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在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組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步驟、環節與流程。它是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中介與橋梁。不同的教學實踐、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學科所構建的教學模式也不同。筆者在探索與實踐中提煉總結出來的適于小學三―五年級學生的音樂課教學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孩子們對音樂發生興趣,具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和審美情趣,并在大面積全過程的參與活動中發展小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音樂新教材的課程標準在具體實施中把小學音樂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即一、二年級為唱游課,三、四、五年級為音樂課,分別編成兩套教材。對于唱游教學模式基本定格為游戲為主的教學模式,這里要建立的是三、四、五年級音樂課的模式。其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分為熱身、主題及結束活動三段,其中主題活動又包括“唱、想、做、評”四個步驟。現舉例說明如下:
1、熱身活動
目的是引起學習動機的準備活動。比如一個小小的游戲、猜謎或是師生問好歌等等這樣的方式可以創設一種音樂氛圍,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使教學氣氛更加活潑生動,從而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主題活動
這是教學的主要活動,包括“唱、想、做、評”四個主要步驟。
(1)唱。
唱就是演唱歌曲或音樂,通過學生、老師的演唱,構建師生互動的情境和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通過多種表現形式的演唱,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表現歌曲,為歌曲創作做了較好的鋪墊。
(2)想。
“想”就是提出問題之后,教師要留給學生思維的時間,鼓勵學生思維的聯想與發散、引導自由想象,以尋求創意。
(3)做。
“做”就是引導學生實踐與創作,利用各種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想、做中創,通過唱、想的體驗,把親身感受表達創作出來,成為個性化的作品,同時把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過各種形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