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誦讀古詩文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誦讀古詩文與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柳河縣長青小學   潘國鳳

關于參加小課題研究的一些感想。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人文精神對學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習慣的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詩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言志,詩傳情,古詩凝煉,魅力無窮。常吟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同時,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古詩文均為凝聚精華,膾炙人口,世代流傳的,有著不可磨滅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經典詩詞篇章,它們是文化精神及為深刻、極有特征、極其精美的聚光點,它們的深層蘊藏著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價值觀、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對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審美情趣。那么,怎樣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在語文教學中,培育人文素質的基本途徑是“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結合古詩文誦讀教學實踐,筆者認為:

一、誦讀為本,積淀民族文化底蘊

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

在古詩文誦讀中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必須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閱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整體感知,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吟誦是閱讀古詩文流行廣泛且公認有效的方法,即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出作品的獨特神韻。作為一種學習、鑒賞的方法,吟誦對學生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至今仍有積極的作用。

因此,我們在誦讀活動中把“誦讀為本,不求甚解”作為開展誦讀中華經典古詩文活動的一個指導思想。“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就是讓學生在接受經典教育的時候,在接觸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中,通過反復誦讀,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讓一篇篇優秀的詩文在他們那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反芻、發酵,使之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健全人格的源頭活水,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誦讀,領略古詩文獨特的魅力

古詩文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特別是古典詩詞,詞句勻稱工整,音節鏗鏘鮮明,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奏“搖頭晃腦”一番;背誦時則閉上眼睛,在搖搖晃晃中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充分體會文思、文理、文情、文氣,產生共鳴,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詩歌乃至語文的興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在讀中領悟詩文的意境

古人寫詩“貴在含蓄”“言在意外”。我們學詩,從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與詩人或詩中人同喜同憂。如《游園不值》《江畔獨步尋花》《送孟浩然之廣陵》三首古詩,都是繪聲繪色、情景交融的寫景詩。在音韻和諧、行云流水般描述中,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機盎然的春景圖,表達了詩人對春的贊美以及朋友之間的惜別之情;又如《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詩則于節奏明快、聲音鏗鏘的詩句中,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鮮明的愛國情感。教學這五首詩時,第一,引導學生把詩句讀正確,讀出節奏和韻律;第二,引導學生抓住詩人寫意上的重點詞句,指導其調動自己的潛能,展開聯想,欣賞其景趣、情真之美。如從“千朵萬朵壓枝低”一句中的“壓”“低”,引導學生聯想到似錦的繁花綴滿枝頭的盎然春景。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的“孤”“盡”兩字,體會詩人悵然若失,面對長天碧水的落寞情懷。從《示兒》一詩中的“悲”字,體會詩人彌留之際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凄涼之景。從《聞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喜欲狂”,想象詩人的手舞足蹈,喜極而泣;第三,指導情感朗讀。老師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意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箏或琵琶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后讓學生反復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江畔獨步尋花》《游園不值》可配以節奏明快的名曲,《送孟浩然之廣陵》可配以節奏舒緩、抒懷的古箏曲,《示兒》《聞官兵收河南河北》則配以激昂的琵琶曲。

感悟意境,重在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從而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體會詩句所表達的境界。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如此生機盎然的景象,如此濃厚的生活情趣,單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夠的。可以通過配樂朗讀,聽錄音、看插圖等,結合學生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象詩中各種景物,所組成的畫面:村莊的周圍,青草茵茵,黃鶯飛舞,河堤兩岸的楊柳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擺,放學歸來的孩子們在這誘人的春景中,悠閑的放起風箏,各式各樣的風箏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愜意的情調!如此優美的鄉村春景飛進了學生的腦海。此時讓全體學生起立,倒背雙手,閉上眼睛,一起朗誦全文。學生早被詩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誦讀的方法有很多,如節律朗讀法、詩情畫意結合法、節奏誦讀法、據譜填詞演唱法、速讀法……可根據學生各自的特點,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能記住即可。當然古詩文吟誦必須保證時間,要時時誦,天天記,這是保證誦讀質量、進行大量積累的前提。筆者在實踐中就向學生提出了“天天讀古詩,早晚十分鐘”的口號,并開展了“四個一”的古詩文誦讀活動。即一周一節誦讀課、一月一次活動課、一學期一次賽詩會、一年一次古詩文讀書節。

大量的吟誦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使他們吸收了古代語言的營養。盡管有些內容一時難以理解,但也為學生今后的“反芻”、領悟提供了語言材料。特別是通過大量的反復的吟誦,使學生感悟到了古詩文“溫柔敦厚”的語言特色,并逐漸內化古詩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審美情趣、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人生態度,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同時使他們的文化底蘊日漸厚實。

二、自主誦讀,培養悟性

古詩文誦讀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應是學生個性化的閱讀實踐行為。在吟誦活動中提出的“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就是要求教師不要用分析代替學生的吟誦,而是讓學生在吟誦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一)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古詩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摒棄煩瑣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講解,應以組織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來,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同時,積極發揮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便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閱讀也反映著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有位哲人說:正是兒童承襲了人類最初的詩性性格,他們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靈看到的地方。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

在實踐中發現,學生通過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獲得的知識,遠非教師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詩文的深遠意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絕非教師能分析得清的。再說古典詩文中大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深邃的蘊意,常使詩文言已盡而意無窮。如果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閱讀,盡情吟誦,就會產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閱讀新意。如李白的《月下獨酌》,讀后問:讀了以后有什么感覺?學生在經過充分的自讀感悟后紛紛發言:“在這么美的環境中一個人飲酒,李白真是太孤獨,太傷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間、月下、美酒,那種感覺肯定是妙不可言。”……

尊重學生富有個人感情色彩的表達,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悟,這是對學生最好的人文關懷。

(二)激發興趣,培養誦讀習慣

抓住教育契機融入活動,以活動激發學生誦讀興趣:如為進行普通話的宣傳,組織一次古詩文朗誦比賽;為紀念節日,讓學生朗讀一些相關的古詩文等。可以因勢利導開展活動:如讓學生看一組圖片去聯想所學過的古詩文;利用課余游戲進行小競賽——背誦學過的古詩;在課前準備時間進行小組背誦古詩文挑戰賽;利用早午讀時間進行古詩文唱和……在開放而有活力的古詩文誦讀活動中,當學生已水到渠成之時,啟示學生自己去創作詩文,寫大體整齊押韻的詩,并且要有合理大膽的想象,讓人能從自己的描寫中想像出一幅圖畫。同時,抽出較好的詩加以講評,引導其運用聯想、想像、借助比喻、擬人、象征等手法,將一些枯燥的文字變成具體形象。指導學生開絕句佳詞賞析會、結詩社、寫讀書筆記、點評詩文,進行研究性學習,為自己出詩集、辦詩文報等,使學生從誦詩、賞詩到作詩,經歷一種生命的快樂,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歌賦的殿堂。

三、持之以恒,培養健康人格

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

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的和諧發展。”因此,語文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

人格是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質的行為表現,它從一個側面反映著一個人的本質。通俗的講,人格就是人的穩定的整體形象。健全的人格是指具有相對正確的信念和世界觀,并以此為核心,具有相對正確的動機、態度、理想行為等;而具有健全人格的學生應該是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接受自己的人;應該是樂于助人、客觀地認識周圍事物,并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人。中小學階段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強,都是未雕之璞,我們的教育必須使之成玉,即成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一)塑造健康人格是傳統教育的精華

中國的傳統教育的本質是以人倫教化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是以禮樂詩書、經史典籍為主要內容的人文教育,使學生溫文爾雅、知書達禮,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人格特征的人。傳統教育一貫重道輕藝,作為一種文明形態,我們要剔除其顯而易見的封建糟粕,吸收借鑒其有意義的思想內容,比如“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的家庭理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等等。重視人格的培養,是傳統教育的精華。學習傳統教育的這一有益經驗,并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意義,譜寫人格教育的新篇章,當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古詩文的吟誦中,培養學生真善美統一的健全人格,是我們開展吟誦活動的最終目標。吟誦古詩文,它的顯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視,但實際上它對學生的隱性教育更為重要,更為長遠。伴隨著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推敲、運用,學生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修煉和熏陶,學生在無形中提高了語文素養,培養了健全的人格。正如魏書生所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小說家金庸說:“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繼承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詩教,使孩子們養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葉嘉瑩認為:“古詩歌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懷抱。如果教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于提高兒童的資質品格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當代文化名人余秋雨說:“在孩子們還不具備對古詩文經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時候,就把經典交給他們,乍一看莽撞,實際上都是文明傳代的絕佳措施。”

(二)古詩文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載體

   中國原是詩的國度,自古培養學生就注重“詩教”。孔夫子教誨弟子學詩,指出詩有“興、觀、群、怨”等多種功能;我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學詩,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國平天下”,心憂黎元。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廟堂,則力主改革弊政,勵精圖治;在生死關頭,則毅然決然走上“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路。當他們“治國平天下”的宏愿屢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難時,就愈加深切的憂國憂民,感懷時事,從而寫出震撼人心、名傳千秋的詩篇。

   司馬遷曾說:“《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讀詩,是接觸、感受一顆顆鮮活的心并與之共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感到屈原那顆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高潔之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使我們看到陶淵明那顆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誰不為李白人格的獨立清高而仰慕!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誰不為范仲淹那大度寬容的人道主義情懷所感動呢?……讀詩,口惟心誦,咀嚼體悟,共鳴感情,自然就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著精神原動力。讀詩,欣賞中華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結晶,含英咀華,探尋意境,感受縈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潛到文化的深層,感悟人生真諦與宇宙哲理,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養,提高對人生世相的洞察力與感悟力,可以使人性發現,使名利心淡泊,使靈魂凈化。

總之,詩教不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還可以豐富人的內心世界,培養純正的審美情趣。一句話,養心修身,潤人心田。這毫無疑問,古詩文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在素質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四、古詩文培養健康人格的兩個重要途徑

(一)滲透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

1、引發學生心靈共鳴,陶冶民族性情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他們不但崇尚自由,熱愛和平,追求真理,禮儀,而且奮發向上,自強不息,團結御侮,以天下為己任。《論語》所說的“仁者愛人”;神話中的“愚公移山”;《史記》中的臥薪嘗膽;韓愈談論學習所說的“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范仲淹《岳陽樓記》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如此等等名言、名篇,選入教材,其言簡意賅的方式,成為中國人千古傳誦的處世、論學、為人的精神支柱,讓學生吟誦之無不發揮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杜詩所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此之謂也。

古詩文,對民族性情的陶冶是以其充滿智慧的魅力與學生精神渴求相對應,如春雨滋潤旱苗,滲透到學生的生命脈絡之中。比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讓學生感受到一種生命的解放,如輕舟千里,油然而生通體舒暢的自由感。讀杜甫的《春望》,學生就會感受到戰亂摧殘著生命,有如山城蕭然,花鳥同悲,凄然而生面對民族危機的憂患意識。這些古詩文以其剛勁的或柔婉的、沉重的或輕盈的手,從不同的角度、音階和情調,彈撥著學生敏銳的神經之弦,引起他們的心靈共鳴,激活學生從特定角度感覺這個世界,進而提高評判美丑、振奮意志、陶冶情操和創造美好人生的能力。對于精神修煉而言,這是“內功”,內功充實了,就能以一種精神的力度明凈致遠、剛毅應變、儒雅處世。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古詩文的靈氣,滲透于土地山川,滲透于樓閣園林,如畫龍點睛,使之精神全醒,如發放一種精神領域的通行證,自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

《敕勒歌》以雄渾的氣勢,描寫了陰山腳下美麗富饒、廣闊無垠的草原風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漁歌子》、《錢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詩篇以清新、明快的筆調描繪了如詩如畫的祖國河山,不僅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滲透了詩人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陽樓記》描寫了洞庭湖廣闊浩渺,氣象千變萬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表現了大自然雄渾的氣勢和偉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皓月千里,靜影沉璧”,則表現了大自然的恬靜明麗、寬闊安逸。《醉翁亭記》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

當學生在誦讀了古詩文名篇,若有幸登臨長江中游的三大名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不能不聯想到崔顥的《黃鶴樓》、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王勃的《滕王閣序》,文風拂面,飄飄然與古人一同體驗江山佳趣。此外,如王羲之興辦曲水流觴盛會的蘭亭,陶淵明追求半隱半仙人生境界的桃花源,歐陽修自稱“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醉翁亭,蘇東坡泛舟懷古的赤壁和稱之為“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湖,陸游面對曾是驚鴻照影的春波而為妻賦詞悼亡的沈園,這些名勝古跡牽系著古人的理想、情趣、感慨和憂傷,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詩的靈魂,此時此刻,無不令學生在古今對話中傳遞著人文精神的信息。

   所有這些詩文自然美與情感美的和諧統一,包蘊著一種誘人奮發的力量,激發著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誦讀這些詩文,引導學生認識祖國國土遼闊、山川壯麗、人民勤勞,讓學生去品味和思考中華的文化血脈。

3、增強學生的骨氣和人格

古詩文中,往往充滿著詩人的才氣和靈性,這些詩文個有千秋,但對學生的主體精神世界的滋潤是多層次的。比如“歲寒三友”松、竹、梅,是中國古代文學名篇中較多寫到的意象。《論語》中講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松就被視為堅貞的象征。竹在六朝沾染著名士氣,但后來又增加了操守的因素,清代的鄭板橋畫竹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梅在元代王冕的《白梅》寫到:“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這里不僅要高潔立身,而且要把清香和春天送給人間,表現了積極入世的襟懷。在民族危機的嚴峻時刻出現的一些古代文學名篇也毅然承擔起民族命運。岳飛的《滿江紅》,發出了“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宏亮誓言。誦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學生知道了他精熟許多歷史文學名篇,用以養育自己的浩然正氣。惟此,他才能在《過零丁洋》詩中如此體驗人的生死價值:“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些古詩文,其間蘊含著哲理,閃爍著辭彩,蕩漾著情感,體現著人格。通過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之可以審視、可以觸摸、可以呼吸、可以體味。讓學生從中感受做人要有骨氣,要保持人格尊嚴。

(二)在誦讀古詩文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1、在吟誦中,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所描寫的自然景物的美

以水為例,那奔騰不息的大江,煙波浩渺的大海,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常常使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因為它是那樣的變幻多端,那樣富有生氣。李白筆下的“水”多氣勢磅礴,一瀉千里,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盡長江天際流”;王維筆下的“水”多清新秀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筆下的“水”,美麗如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蘇軾筆下的水綺麗可愛,“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樣的鮮活,那樣的清明透徹,那樣的可愛。此外,那些名山秀岳、遼闊草原、迷蒙煙雨、小橋流水、落葉殘花,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這里,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創設出一個優美、清新的自然環境,盡可能的使學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之中,去細心體會大自然帶給人的美感,并且讓這些美感逐漸在學生的心靈中沉淀下來,對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2、在吟誦中,引導學生思考自然與人的關系

在引導學生誦讀中,除了讓學生感受詩文中畫面的美以外,還應進一步深入探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古人能寫出這些意境悠遠的詩文呢?大自然在這里充當了一個什么“角色”呢?要讓學生懂得,在古詩文中,自然成了詩人抒發情感的重要對象,成了詩人情感外化的表現體,缺少了自然環境,作者就無以抒發自己的感情,無以激發自己創作的激情和靈感,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無“海”,則不能抒發作者“吞吐日月”、一統江山的豪情壯志;李清照“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沒有那亭亭荷花,驚飛的鷗鷺,就不能表達她對生活那份執著的熱愛;沒有“枯藤老樹,古道西風”就不能抒發那天涯孤旅之情……可以說,是環境孕育了詩人,是詩人賦予環境以生命。

3、在吟誦中,引導學生感悟和學習古詩文中的環境描繪

壯麗秀美的自然環境,能促使作者調整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社會,并且能夠給作者帶來不少生活哲理的啟迪。對這一點,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去探討、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對奔流不息的大河,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告誡自己和弟子莫要虛度時光;杜甫登臨泰山,“一覽眾山小”,建功立業的壯志油然而生;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表達不同流俗的高潔品格;范仲淹登岳陽樓,觀“巴陵勝狀”,則“心曠神怡”,達到“寵辱偕忘”的人生境界。“優美的自然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這些詩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這里,學生對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思考”,層層遞進,即通過誦讀古詩文,學生既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感染又提高了文學素養——語文素養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當學生有所感悟之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大膽模仿古詩人的詩詞進行詩歌的創作,將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真情實感融入字里行間。讀唐代李嶠的《風》,學生寫出了“誰也沒有見過風/當林木點頭的時候/我知道風正走過……誰也沒有見過風/當窗簾飄動的時候/我看到風在舞蹈……”;讀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學生寫下了《小雨點》“天上落下滴滴雨點/哦,干渴的泥土裂開了嘴巴……天上落下滴滴雨點/哦,枯黃的草地撐開了小傘……天上落下滴滴雨點/哦,平靜的池塘張開了笑顏……”可見,古詩文中精美絕倫的環境描寫已在誦讀中脈脈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我們應該深信,在誦讀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在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同時,感受著民族文化的智慧,汲取著民族精神的精華,傳承著民族的精、氣、神。學生接受了古詩文誦讀教育,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將使他們長遠地、默默地變化氣質,使他們的生命陶冶出深度,以維護人心光輝,以提升人格品質,以造就出國家、社會、民族所需要的人才。

應該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一種客觀存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是語文課程義不容辭的責任。古詩文作為語文課程中的一個載體,大量、自主、長期地吟誦之,無疑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分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論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轉載) - 繁星的日志 - 網易博客
部編版教材古詩文分析
在古詩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四上七單元《古詩三首》的單元學習價值與教學思路建議
“中華誦·經典誦讀”活動方案
校本課程中的古詩詞誦讀教學心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市| 布尔津县| 湖口县| 红原县| 泰宁县| 教育| 柳江县| 漳平市| 阜城县| 静海县| 南川市| 容城县| 武强县| 柘荣县| 乐都县| 泰来县| 神农架林区| 南宁市| 泗洪县| 四川省| 房产| 铁力市| 伊金霍洛旗| 会昌县| 仁寿县| 关岭| 朝阳市| 扶余县| 颍上县| 固镇县| 金溪县| 三门峡市| 南江县| 噶尔县| 会宁县| 兰西县| 独山县| 阳城县| 法库县| 芜湖县| 聂拉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