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迫在眉睫
——讀《德育智慧源何處》有感
長青小學 劉瑤
今年暑假,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張萬祥的《德育智慧源何處——心靈感悟德育經典案例》這本書,我深深的被這里的一個又一個經典案例所感動。這本書語言生動、通俗,可讀性很強。它不但向我們介紹了實用的方法與技巧,更注重于德育思想與理念上的感悟。讓我們從成功案例中學習經驗,從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從智慧案例中得到聰慧,以求從輝煌走向新的輝煌。
在這眾多案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夏令營中的較量》這一案例。內容是這樣的,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途中,中國的孩子一旦生病了就要回大本營睡大覺,而日本孩子病了卻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孩子拉上車。在抵達了目的地狼宿海時,日本的孩子精神抖擻,他們的狂吼聲在草原上震蕩。日本的家長愿意花折合7000元人民幣的日元送孩子到中國歷險受罪,他們來時,背包里鼓鼓囊囊,裝滿了食品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背包卻幾乎是空的,裝樣子,只背點吃的東西。才走一半的路就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靠別人支援。日本人滿面笑容地離開了中國,神態輕松,但留給中國人的思考卻是沉重的。
是的,所有在教育一線工作的人們都值得想一想,這個現實的矛盾說明了什么。全球在競爭,教育是關鍵。假如我們還以這樣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的孩子在世界上還能具備競爭力嗎?中國能不落伍嗎?這給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迫在眉睫。
日本的教育與中國教育是不同的,日本所重視的是綜合素質,而中國的是應試教育,日本重視的是全民教育,而中國是拔尖教育,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而這些拔尖的學生學成之后,很多都出國一去不回,這又是為什么呢?在中國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只看重孩子的分數。嘴上雖然說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可實際卻只重視分數,一旦看到孩子的分數不理想就剝奪孩子玩的權利,剝奪孩子學習特長的權利。在我的班級就有這樣一個例子,我們班有一個叫顏妍的小女孩跳舞特別好,孩子十分喜歡舞蹈。可是學習成績卻總是不理想,她的媽媽認為分數不高就不應該學習其他“沒有用的東西”。這個家長竟然把特長說成無用!我真的是很不理解,如果特長是無用的東西,那么社會上就不會有音樂,不會有舞蹈,不會有戲劇等等各類藝術,不敢想象將來的中國會成為什么樣子。無論我怎么勸說讓孩子不要放棄對舞蹈的喜愛,都沒有用。因此家長不再讓孩子學習跳舞,整天學習數學語文,導致孩子厭學,最后不但數學語文成績沒有提高上來,舞蹈也沒有以前跳得好了。這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嗎?中國為什么只重視分數?難道真的要面臨無法在社會上生存的困境嗎?
整個國家的發展靠得是大家,不是一小部分人,因此,必須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才行。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個全面的教育,要從細微處著手,從點滴著眼,是個長期的過程,要從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大力配合,才能有所成效。
我們中國的孩子缺少的不是輕聲細語、小心呵護、溫暖如春的愛,
我們的孩子缺少的是另一種愛。那就是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承受一些磨難,我們不要在關愛的旗幟下,剝奪孩子“痛”的權利。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畢竟,經歷過波折的人生,才能承受得住風雨的考驗,才能百折不撓地奮勇前行。讓孩子在失敗中獲得免疫,讓孩子在眼淚中塑造堅強。日本孩子能做到的,我們中國孩子同樣可以做到。在未來的社會里不僅僅是智能的較量,更多的是意志與毅力的較量。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沒有頑強的生存能力是不可能在競爭中獲勝的。我相信,只要作為一個中國人都不希望聽到日本人說:“你們中國這代孩子根本不是我們的對手!”這樣的話語。但這次夏令營后,日本人確確實實公開說了這句話。作為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育者更應該深思,我們應該拿什么去和日本人較量。愛孩子要考慮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愛,而不是過度保護與溺愛。我們必須認識到,過度的保護與溺愛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可實際上卻是害了孩子,家長、老師的溺愛只會讓孩子喪失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改變教育觀念,給孩子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賦予學生在面對困境、失敗和挫折時頑強成長的力量。
草原上的較量讓我們不僅僅看到了中日兩國孩子們的較量,兩國教育的較量,更是兩個國家未來的較量。因此,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