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動力網導讀:應豬品惠客戶的要求,近日在搜索關于歐美國家種豬產業的相關信息,在Arnaud BUCHET關于種豬的著作中,摘取關于歐美種豬育種演變歷史的內容,供參考。
100年前在西歐出現了“良種登記冊”從而也就開始了豬的育種。幾個西歐國家的政府出資創建了“良種登記冊”,其主要目的是改良純種豬,當時選種主要考慮的是豬的表型。1950 年以后,種豬公司和雜交豬公司持續不斷發展,養豬生產業欣欣向榮(Merks,2003)。自此以后,育種目標與當地養豬業的需求聯系了起來。
國與國之間養殖戶、產業和消費人群的需求不同也就造成了各自育種目標的不同。在北美,種植業生產與養豬生產相連,飼料成本低;豬場規模又不受空間和環境制約;再者,養豬業不喜歡搞專業化生產,大公司更喜歡與豬農訂立合約進行生產;這么一來,合約養殖戶、豬農們的主要目標就是提高豬的增長速度以增加收入。所以,提高母豬生產能力與降低料重比就不是他們(美國養豬生產)改善盈利的主要目標,結果就是,他們育種的方向歷來都在乎提高日增重。
在歐洲,國與國之間也發生了類似的變化。二戰后,西歐養豬生產發展迅速。沒過多久,養豬業的迅猛發展又帶來了養豬生產的集聚,主要集中在丹麥、荷蘭、法國西部和西班牙北部。后來,擴大豬場規模在各國之間都有了不同程度上的困難,就出現了根據養殖戶的技能來挑選該行從業人的局面。小的豬場,由于豬農無法盈利,就倒閉停產了。到最后,在西歐只剩下少數挺住了篩選的養殖戶。在這種情況下,豬農優化他們豬種的方向就是提高盈利性。育種早期,由于豬場規模小,只是在提高母豬的生產性能。在母豬數量一定的情況下,提高每頭母豬每年產仔(供銷售)數量是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徑。
丹麥,荷蘭和法國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順應了這個大的趨勢。但是丹麥和荷蘭把乳豬和育肥豬的生產分開,為增加母豬豬舍和提高產房勞力專業化騰出空間。
相反,法國則堅持“產房—育肥”一條龍,這不僅穩定了豬場規模,豬農也可以從事母豬產仔、豬仔育肥等多方面活動。這種做法在增加母豬年產仔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0 年法國每頭母豬的年產仔數比2000 年增加了4.1 頭(Roguet et al.2013)。究其原因,可以分為2 個方面:一是育種的方向在于提高生產力;二是豬農擁有更好地專業技能(通過培訓豬農和淘汰不盈利的養殖戶達到此目標)。
飼料是養豬生產的主要開支,所以飼料利用率也是衡量生意盈利性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方面,歐洲各國情況又有所不同。
在丹麥,環境方面的法律允許養殖戶擁有自己的土地。所以,他們可以種植一些莊稼作為原材料,從而降低了飼料方面的開銷。
在荷蘭,養豬與種植雖然聯系不大,但荷蘭有鹿特丹港,可以與世界市場進行交換,大宗進口低價原材料,生產出低價飼料;還可以根據每日更新的原材料價格變換出不同配方的飼料。
在法國,養殖戶糧食產量很低,原料需從世界市場購買,飼料價格偏高。只有從育種方面著手,如在父系豬身上,迅速把重點放在降低料重比上。
事實上,這一演變又與2個需要不無聯系:一是增加豬農收入,維持養豬產業發展的需要;二是歐洲消費者對提高瘦肉率的總體需要。這2個需要匯合到一處就是要降低料重比,這也就成了育種要發展的方向。政府積極參與,出資建立公共豬站,讓計算料重比成為可能。所以,歐洲的育種目標更加關注改善母豬的生產性能和飼料的利用率,而美國,更加注重豬的增長。
時至今日,豬肉市場和原材料市場都已全球化了。豆粕價格無論在歐美還是在中國都相差不大。由于動物及其精液在世界范圍內的運作,種豬育種也可算為全球性的市場。當今的世界形勢如下:
1)世界市場上對能源和蛋白質的需求不斷增長,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且易受市場影響;
2)隨著城市化的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食物營養,對瘦肉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無論是歐美的養殖戶,還是中俄的私有投資者都希望提高收益率(前者主要是為了保持競爭力而繼續從事養豬業)。盡管過去由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產業結構的不同各國出現了不同的育種要求,現如今各國的育種要求都趨于相同。例如,現在絕大多數育種計劃的目標就是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加收入和改善母豬生產力。
結語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豬場結構和養豬業。總的來說,育種計劃又是以豬農、產業和消費者的需求為導向的,是來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毫無例外,各個國家的育種計劃都是當地養豬業需求的反映。在各個國家的育種計劃各不相同的階段過去之后,世界范圍內的育種目標都是大同小異。原材料市場和豬肉市場現在都是世界性的大市場。世界范圍內的養殖戶都面臨著一個相同的問題:怎樣提高母豬生產力和飼料利用率來增加收益?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選擇最能滿足自己要求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