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正在成長中的個體,任何一次過火的指責、無意的歧視,都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心理陰影。尤其是對個別學生成績差的后進生,教師更應關心和愛護他們,對他們不嫌棄,不歧視,不疏遠。在處理班級事情時,面對后進生應謹慎對待,不能簡單粗野地呵斥和指責,也不能過早的蓋棺定論,應以誠相對,循循善誘,和它們促膝談心交朋友,消除他們心中的隔閡,讓他們對老師敞開心扉,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并自愿自覺地去轉變自己。
1. 教師心態的調節
教師要消除后進生的不良反饋心理,就要有積極向上的教學心態,要認識到后進生是動態的、可變的。學生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有的是智力上的差異,有的是知識上的差異,有的是非智力上的差異等。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2. 改變后進生的固有觀念與認識
改變后進生的自我認識,首先要改變教師對后進生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確有很多教師喜歡優秀學生,視優秀生為神童、天才,而對后進生則是挖苦、諷刺和歧視。教師要改變自己的錯誤觀點,同時向方設法幫助后進生認清自我。
3. 鼓勵、表揚后進生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表揚和認可,后進生更是如此。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后進生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有單向性的學習以外,還要增加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討論,使后進生在一系列的參與學習的活動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啟迪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嘗到成功的甜頭。
當然,善待后進生不能僅限于課堂教學中,在平時的課余時間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后進生充分表現。如讓他們替老師提小黑板,拿手提包,幫學生發作業本,拾一拾衛生區的碎紙屑等。讓他們自然地走入走班級和同學之間,這既縮短了教師和同學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又增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和隸屬感,平衡了他們的心態。這樣,在學習上他們才會無憂無慮地去思考,去自主自覺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