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交際是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的結合,而體態語(body language)是非語言交際中最豐富的一種。體態語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包括手勢、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眼睛動作和裝飾用品。對體態語進行系統研究的要首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Birdwhistell教授,他在1952年出版了《體語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Kinesics),正式提出了身勢學理論。Birdwhistell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做了一個量的估計,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中的30%左右。Samovar則更為肯定地說:"絕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在面對面交際中,信息的社交內容只有35%左右是語言行為,其它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Samovar, et, al, 1981)美國還有一些研究表明,在表達感情和態度時,語言只占交際行為的7%,而聲調和面部表情所傳遞的信息多達93%。
一個成功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利用語言手段,他(她)還會借助于手勢、身勢、面部表情等體態語言來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本文擬從教師課堂常規體態語、教師課堂體態語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教師課堂體態語應遵循的原則等方面對教師課堂體態語作初步探討。
一、教師課堂常規體態語
教師的課堂體態語不僅要隨著不同的教學內容、情境氣氛而各呈儀態,而且也必然會受到人的年齡、性別、所屬民族、所屬地區以及個性特征等因素的影響。但是,教師課堂常規體態語所應具有的規范卻是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必須遵守的。
1. 身體姿態。身體姿態是一種處于靜止和無聲狀態的非語言交流,可分為坐姿和站姿兩種。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鐘",可見坐姿和站姿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文化修養。人們常常通過觀察他人的姿態來衡量其文明程度,甚至會據此在交談之前對對方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印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姿態可以表明教師的精神狀態和風貌,因此,教師的站姿和坐姿應當自然、放松,兩腿平衡分立,應避免身體重心在兩腿間頻繁交替,不應癱坐或仰坐在椅子上,亦不宜趴在講臺上。
2. 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與人的情感活動密不可分。人的基本情感,如喜、怒、哀、欲、愛、惡、懼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反映出來。心理學家Albert Mehrabian認為:信息的總效果7%來自文字,38%來自音調,55%來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見,面部表情在人際交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教師的表情應和藹、親切、充滿工作熱情,授課應富有感情,這也易于產生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意識和熱愛學習的興趣。教師不應是呆若木雞、冷若冰霜的人,否則師生溝通起來都很困難,哪里還談得上什么教學效果。
3. 眼神。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眼睛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人們用眼睛所傳達的信息是無限的,因此我國早就有"眉來眼去"、"眉目傳情"的說法。在課堂上,眼神是體現師生的非語言思想的關鍵點。教師講課時,不能昂首望天,目中無人;也不能東張西望,若有所失;更不能死盯著教案講義,照本宣科。實踐證明,教師的目光和學生的目光接觸的時間越多,獲得學生信賴、激發其興致的可能性就越大(據心理學家測試,這種接觸的時間,應達到整個講課時間的60%―70%)。教師講課時,應以敏銳而親切的目光有意識地關注每一個學生,使他們感到沒有被冷落。當然,整個目光還要隨著教學內容的進行、學生的情緒等自然地變化。
4. 手勢。Brosnahan認為,"手勢實際上是體態語的核心。"(畢繼萬,1991)因為手勢最多,也最細膩生動,運用起來也更自如。通常情況下,人們通過手的接觸或手的動作可以解讀出對方的心理活動或心理狀態,同時還可將自己的意圖傳達給對方。教師的手勢共有三個作用:1)澄清和描述事實,2)強調事實,3)吸引注意力。手勢的效果在于是否用得恰當、適時、準確。所以教師講課應伴以適當的、準確無誤的手勢,以加強表達效果,并激發學生的聽課情緒。但次數不應過于頻繁,幅度也不能過大。切忌不停地揮舞或胡亂地擺動,也不要將手插入衣兜或按住講桌不動。手舞足蹈會令人感到輕浮不穩重,過于死板又會使學生感到壓抑,總之應以適度為宜。另外,還應注意各種消極的手勢,如用食指指人,用黑板擦不停地敲擊桌子,玩弄粉筆或衣扣等。
5. 衣著服飾。人們講究衣著和飾品,既是出自追求美的本能,更是為了達到交際的目的。服裝和飾品除了能滿足一定的心理需求,還能表明人的身份、地位和職業,改善人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以貌取人"固然不對,但服裝飾品確實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面貌,從而改變他(她)在別人心中的形象。教師的服裝應以整潔、大方為原則,切不可穿奇裝異服,過分打扮,當然也不能骯臟邋遢,不修邊幅。
二、教師課堂體態語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教師課堂體態語在課堂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重視。Cooper說:"非語言交際對教師至關重要。研究表明,教師如果學會了如何在課堂上更有效地運用體態語,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會得到改善。不僅如此,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學習效率也會提高。"(Cooper, 1988)大凡優秀的教師除了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外,都很重視體態語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
1. 體態語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的雙向情感交流,使教學信息得以順利傳授。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智力潛能的開發與發揮,受其學習過程中情緒狀態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情緒的變化受教師體態行為的制約。教師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勢無不影響著學生的心境和態度,進而對學生的情緒產生極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教師積極的體態語會促進學生的智力活動,使學生產生一種輕松愉快、自然明朗的情感。積極的情緒和愉悅的心境有利于教學信息的傳授、加工和儲藏,并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一個信任的目光,一個贊賞的微笑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教師和諧有度的教態必然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尊敬,使其保持學習興趣,發揮思維潛力,因而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活躍的課堂氣氛無疑對整個教學信息傳授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體態語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有利于組織、優化教學。教學過程是學生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交替運用、共同發揮作用的認識過程。單靠有意注意支撐學習會使學生疲倦,難以持久。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特點充分發揮無意注意的作用。如講課過程中教師的那種富于變化的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變換的節奏,配以指引性手勢或加強性手勢并自覺地變換身體姿態、視線和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可以悄悄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從而起到組織優化教學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體態語對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往往比語言提示更為有效。
3. 體態語可以傳達更為豐富真切的知識信息,可以加大教學信息密度,增加學生對有用信息的接受程度。從教育心理學上講,多種形式的信息同時作用于學生的大腦,可以刺激大腦兩半球同時活動,使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得到和諧的統一。這樣產生的多種神經聯系使理解更為深刻,記憶更為牢固。由于體態語的抽象程度比較低,往往較為形象,所以能更生動地表現人的內心活動。如教師在講解舞蹈藝術、技術操作等課程時,很大程度上是靠體態語言的客觀性和規定性直接進行知識傳授的。體態語在教學中與有聲語言相比,更直接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器官。教學實踐證明,要擴大學生對教師發出的有用信息接受量,就必須增加對學生的感官刺激,以保持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增強其信息接受系統的攝取功能,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師課堂體態語應遵循的原則
體態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段。運用得當,會使有聲語言增色生輝,但運用不當,也會削弱或破壞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因此,教師課堂體態語的運用應該講究技巧,注意方法。概括地說,運用體態語應該適度、自然、協調。
1. 適度。體態語為語言交際活動不可或缺,但并非任何一種體態語都可以引進課堂。要根據表達內容的需要,恰如其分地運用體態語。體態語是有聲語言的輔助手段,它不是人類交流的唯一工具。體態語的這種性質決定了它是受制于有聲語言的。因此,體態語的運用,要有一個整體觀念,作到適度。這個"度",就是服從有聲語言的表達需要,為表達內容服務。對于教師課堂體態語,不可不用,更不可濫用。不用,會使語言表達呆板;濫用,就會喧賓奪主,削弱有聲語言的表達效果。一般來講,體態語大多出現在表達意義或情感過程中最主要、最關鍵的部分,這樣,就不能要求每一句話、每一個詞語都要附之以體態語。
2. 自然。教師課堂體態語是教師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這就要求體態語的運用不能故作姿態。無論是從審美的角度還是從表達的角度,體態語的運用都要自然得體,既要符合美的原則,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要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一方面,不要虛張聲勢,因為夸張的體態語只能使有聲語言表達失真,丑化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不要做作,做作的體態總是給人以虛假的形象,會招致學生反感,必須加以避免。
3. 協調。教師課堂體態語必須服從教學內容表達的需要,并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切忌生搬硬套,矯揉造作。一方面各種體態語之間的動作要互相配合,另一方面體態語要與有聲語言表達的內容和諧統一。體態語是為表達內容服務的,它應該與表達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課堂上運用體態語必須注意這一問題,否則就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功效。
體態語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應引起每位教師的高度重視。一個教師要想有較高的體態語藝術,首先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品質、淵博的學問知識和優良的文化教養。離開這些,只會是忸怩作態,整個教學效果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