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自然課的特點是知識豐富,內容廣泛,它綜合了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歷史、生物及生理衛生等各門學科所包含的基礎知識,所以說,自然課的教學是進行兒童科學啟蒙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對一些自然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對美麗的大自然在幼小的心靈里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激發不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就急于傳授知識,這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態度,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情境的創設有多種形式。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設計有趣的問題,把學生思想引入優美的大自然環境中,使他們自由馳騁,激發起回憶和聯想,才能達到低年級自然課的教學目的。例如第一冊自然的緒論課《美麗的大自然》是小學自然課的入門導課,教學一開始就引導學生通過大自然掛圖,介紹大自然中美麗的風光,各種動植物;以及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指出:“魚兒為什么生活在水里偽什么天會下雨偽什么會打雷、閃電?月亮上有什么汰陽離我們有多遠……?’檄發學生產生學習自然課的強烈的求知欲,仿佛把學生帶到自然界里一樣,緊接著指出:自然界中的各種物體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它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科學知識,在今后的自然課上我們會逐漸地學到,通過這樣的情境,啟發學生對自然事物的關注和熱愛,引起學生探索研究自然事物的興趣和欲望。
創設學習情境的目的是為了給課堂教學增添趣味性,使學生在心情愉快中進行學習,激發他們對學習大自然的憧憬、想往和留戀,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植物的果實》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果實,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比較,認識果實的外形特征,并對一些有爭議的果實,如花生、核桃等展開討論,創設了一個有趣的課堂學習情境,這樣不僅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按心理學的原理,兒童第一印象的作用持續的時間也最長,它比以后得到的信息易于形成強烈的作用,精心設計教學情境,也就是重視從一開始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求知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這是啟發誘導學生學好自然課的重要一步。
第二,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實驗最主要的特點是它的客觀性和直觀性。小學生的心理活動正處在發展變化的時期,形象思維在他們的認識心理活動中占有主導地位,自然課中的實驗,包括演示實驗,操作實驗,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對自然過程獲得鮮明、生動、形象、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學習《磁鐵游戲》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拿兩根條形磁鐵,把不同顏色的一端放在一起,讓兩個學生把它們拉開,學生感到很費勁,學生說:'’拉不開,它們吸在一起啦!接著,我把相同的一端,讓兩個學生把它們對在一起,結果費了很大的勁也對不到一起。此時,學生表現出很驚奇的樣子。第二個實驗是拿一把鐵釘放在一塊紙板上面,用磁鐵在紙板下面來回拉動,結果鐵釘就在紙板上來回跳動,此時學生就更感到新奇。
做完實驗,學生都看著我。期待著我告訴他們這是為什么?于是我就抓住這個關鍵的時刻,告訴學生,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自然第十三課《磁鐵和游戲》。
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自然而然地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第三,實物演示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演示的方式要適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要考慮到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設計。例如,教學《金魚》、《青蛙》兩課時,首先,讓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實物帶進課堂,讓學生實地觀察動物的外形和身體構造。再讓學生有次序地說出動物的身體各部分的名稱;它們的生活習性,課堂上有了實物體,看得見,摸得著,增強了直觀性,學生的學習情緒也就調動起來了,掌握的知識也就比較牢固,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動腦能力。
第四,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式教學相當重要。在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靈活地變化教學方法。通過語言、板書、動作、示范等方法,增加教學知識的趣味性。當然,做到這一點,不是一件容易事,這需要上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也就是三備工作,即: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總之,在小學自然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根據實際情況設計好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在提高自然教學質量過程中起著主要的作用。王振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