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評價有多重功能,但是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有促進發展、鑒定水平和選拔淘汰三大功能。《科學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因此,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就是要通過評價,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狀況,通過評價促進學習,最終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依托評價促進學生發展,就要我們重視平時的評價過程和評價方式,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不斷推動學生朝新的目標前進。在科學課程的評價實踐中,我們就如何有效實施發展性評價進行重點研究,通過改革課堂、作業、期末評定等方面的評價方式,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一、課堂引入“學分”評價——激活需求心理。
科學課堂是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主陣地,科學素養的體現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為會對科學產生興趣并渴望探究,能發揚質疑、驗證的科學精神,能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去解答與實踐有關的問題,或者能描述、解釋和預測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科學素養有四個衡量指標:科學興趣、科學精神、科學概念和科學方法。根據科學素養的標準,我們設計了六種(材料準備、課堂合作、課外實踐、課堂發言、善于傾聽、勇于創新)學分卡,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及時評價,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在學習過程中提升科學素養。
為了讓學生對學分卡產生興趣,產生爭取學分卡的積極性,我們教研組對學分卡進行了設計,還蓋了教導處的章,并在上面印上了學分。還讓學生明白學分卡的意義,告訴學生獲得的學分卡將作為期末評定科學學習的重要依據。實踐表明,不管是中年級是高年級,學生都對學分卡充滿熱情,很多學生在課上沒有獲得,還是努力期盼著下次的機會,并在課后及時完成好一些規定的實踐任務,把該做的工作努力做好。學分卡的使用,確實能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前材料的準備、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學生都能及時完成了,發言積極了,傾聽和合作的習慣在逐漸養成,整個課堂面貌變化很大。在學分卡的激勵下,學生終于都自主行動起來,全方位提升自己,不斷追求新的奮斗目標,科學素養也就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提升。
二、作業采用“等級”評價——給予進步機會。
科學課的作業有這樣的特點,就是有時一課內容上完了,但觀察活動才剛剛開始,作業也就無法及時完成。在科學作業的批改中,根據課程的特點,我們采用單元批改法,就是一單元結束后批改一次,并給予一個等級(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級)。學生如果在一單元的作業中,感到自己的等次不理想,可以及時修改,申請復批,只要能訂正好,把需要完成的做好,實事求是地去做,這樣在復批時作業的等次還可以上浮一到二個等級,依托自己的努力,還會獲得再次成功的機會。有了這樣的激勵措施,學生作業情況也改變很大,完成率和完成質量明顯提高,依托評價給了學生信心,具有鑒定和促進發展的雙重功能。
三、總評實施“全面”評價——要求全面發展。
科學學科期末評價的方式,我們一貫堅持全面評定的要求,不將統考成績作為唯一的依據,而是根據學生平時的各項考評結果進行綜合性全面評定。根據科學素養具有的標準,我們把評價內容分為三大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價值觀、科學知識)十小項(科學學習的興趣、動手實踐的積極性、同伴間的合作與交流、材料的準備、注意傾聽別人的意見、敢于實踐大膽創新、平時科研制作成果、實驗成績、平時作業、檢測成績)進行全面評價。當然,那么多的項目,怎樣才能公正合理地評價好呢?我們主要的依據是平時學生獲得的學分卡,平時對學生的一些觀察紀錄和學生的作業情況,利用平時積累的資料給予公正合理的評定。學生在這樣細致的評價單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哪方面的不足,以便改進。在對個別學生二學期的評價單對比時,我們也發現確實學生的不足方面改變的比較快,很多學生在后來的評價單上,全優的次數明顯增多,從此也說明這樣的評價對學生的發展是很有利的,能讓他們知道不足的地方,從而有改進的目標,有了發展的可能。
評價改革,改變了我們的課堂,學生和教師之間更加和諧了,課也順暢了。不需要老師一遍遍的提醒,再三的催促,一張小小的學分卡就能讓孩子自己積極行動起來,興奮起來。雖然工作會麻煩一些,可是看到學生身上那么明顯的變化,我們也體會到了這樣做的價值,雖然還稱不上是藝術,但是普通的東西實用就好,有效就好。
也許我們做的還不夠,還不出色,但是我們會努力,會長期不懈的堅持走我們的評價之路,相信我們的評價會讓學生喜歡,也希望通過評價能吸引孩子真正走進科學,愛上科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