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家長都苦惱于孩子的學習問題,但是卻存在著某些教育共識:“教育要趁早。”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注重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或者說對孩子學習意識的灌輸,都比等到孩子自我意識強烈、習慣固化之后再去糾正,效果要好得多。
把握住早期教育的“黃金時間段”,考驗的不僅是家長的意識,更是采取行動的方式。賈家夫妻倆都是高材生,不僅是同為北大畢業的同學,而且女兒也“繼承”了父母學習的優良基因,在清華獲得了直博的資格,而在分享平時教育女兒的過程時,賈爸爸也坦誠,主要是因為小時候的教育,在孩子6歲前,就常說1話,不做1事。
得益于自己曾經辛苦讀書的經歷,夫妻倆都深知對孩子最重要的輔導,不是教會孩子某一道題目,而是引導孩子養成自律的學習習慣。古往今來,關于自律的名言數不勝數,而真正能夠做的卻仍然是極少數,但每一個成功的人,都不乏自律的影子。
對于孩子來說,只靠需要的說服或者引導其實效果不大,而夫妻倆從離開學校后也一直保持著每天讀書、學習的習慣,而這一點成為他們教育女兒最好的“例子”。
從規定孩子的作息時間,到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并且為之制定長期努力的計劃,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自律品質的過程。
在6歲開始,孩子開始進入到一個有規律的學習生活中去,從一開始的感到好奇不理解,到能夠在父母的影響下,而安靜的坐在書桌前看書,也不過是2個月的時間,而這2個月的變化是巨大的,小時候養成的自律作息、自律學習的習慣,讓小賈一直保持著同齡人領先的優勢,這一點為她在邁入正式緊張的學習生活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賈爸爸看來,孩子是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成長,而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突發問題,也就是說,成長沒有“標準模版”,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能過于一成不變,過于嚴苛。
父母過于嚴苛的要求,不僅僅是會加劇孩子對犯錯的畏懼,更多的是限制住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6歲正是學習能力強悍的時候,在這一階段,父母應該更重視對孩子的習慣引導以及基礎的意識培養,而不是習慣了“大包大攬”,讓孩子在刻板的規矩中失去自我的想法與觀點。
當父母的過程中,賈爸爸堅持這不僅是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同樣也是自己不斷學習的過程,學會“嚴松有度”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過得更加輕松、明確,考驗父母的耐心,也檢驗著父母采取的措施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