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渤海早報》渤海潮副刊
也說人性善惡
黃東成
活了半個多世紀,依然說不清人的本性是善是惡。
從小讀《三字經》,開篇即為“人之初,性本善”。讀得爛熟,食而不知其味,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稍稍懂事,聽母親講古人故事,及看的許多小人書上,都有好人壞人之分,便漸犯疑,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這壞人、惡人從哪兒來的?
稍長,聽說有個古人曾提出與孟夫子完全相悖之論,說“人之初,性本惡”。這一下更亂了套。既然人之初性本惡,那世上那么多好人又從何而來?孟母又何必要三遷其居呢?
后來,讀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句,稍有體悟。朱與墨乃生活中客觀存在之色,與本性善惡無關。人的本性是一張白紙,近什么色則染上什么色。
似乎懂了,卻依然朦朦朧朧混混沌沌,只以為是自己涉世不深,閱歷太淺。但半個多世紀過去,經歷不能謂之不坎坷,見識不能謂之不深廣,然人性善惡問題始終未能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假如人的本性真是一張白紙,為什么從善竟如登泰山般艱難,向惡卻似水推舟般輕易?
幾乎是數不清的思想道德教育,徹底改造世界觀,狠斗私字一閃念,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無非為了能夠“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化九牛二虎之力,才一點點建立起“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大廈。
學壞卻不費吹灰之力,不用傷筋動骨,就這么輕輕松松舒舒服服不知不覺地變過去了。懶饞占貪騙、吃喝嫖賭抽,無師自通,一沾就會,且不能自拔,直至發展到自絕于社會自絕于人民,精神大廈一下子坍塌。這類現象,我見了不少。
然而,善與惡并不寫在人們臉上,不像有的電視劇里好人壞人一眼就能分清。有時善惡混雜在一個人身上,簡直難解難分。善,并不一定長耳垂肩,惡,有時卻可能慈眉善目。惡人總是以損人的手段達到利己的目的,善者的人生觀則是舍己為人,助人為樂,兩者冰炭不同爐。惡人的本能是以傷害別人為快事,而傷害別人的不一定都是惡人,有時受過傷害的善良人也會無心地去傷害別人——生活說來就是那般復雜。
善是文明,是進步。惡是破壞,是倒退。隨著全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我相信惡終將被善改造,使社會風氣純正,人人向善。當務之急,也即根本的關鍵,必須全方位進行除惡揚善的精神文明建設。不是靠運動,而需靠身教言傳、全社會提倡,這是當今改造弊端的良方。經驗告訴我們,每提倡一次精神文明,善便抬頭揚眉吐氣,惡則灰溜溜似過街老鼠。
因此,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或人的本性是一張白紙,誠望我們的下一代,能有一個“近朱者赤”的真正的真善美的文明社會環境。
世界,本該是美好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