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總會有意無意的聽到人們對別人和自己的評論:什么好人性?壞人性?有時會認同,有時會相左。可是每每之后便會問自己,也在思量別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好人性?什么是壞人性?到底你懂不懂人性?有些人你配談人性嗎?你的人性又如何?反反復復、復復反反,百思難得其解,常思會有發現。
人性的概念有許多解釋,一查百度瀏覽即知。人性評判確實無標,自古就可以說百家爭鳴、眾口難調,事無定論,人無定性,但也并非捉摸不透,虛無縹緲。因為人性是人們在從事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根植于內心的對人與事、情與理、理與物的相對穩定的看法、說法與做法。從哲學的角度看,可以說人性也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領悟后的綜合體現。同時也就出現了對人性的不同評論:什么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人性無善亦無惡,人性時善時惡等諸多不同的解釋與評判。
現實生活中如何認識人性,解釋人性,評判人性,利用人性而為己所用,又不失人性才是真正的實用。
人性是對別人的評判,人性也在于對自身的修為。人性須有原則、有底線,更要知紅線,必須常常提醒自己的警戒線,一切應以實用、實惠、實在為前提。人性的原則是利人利己的事與理多做多說常傳播而惠及于人。人性的底線是損人不利己的事與話絕對不能做和不能說。人性的紅線是損人利己的事須權衡去做,盡可能別去做,除非是生活與生命受到終極的 危協,但也必須有預見性的應急,因為那畢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人性的警戒線是損己利人,這是一種表面光彩內心煎熬的虛榮與浮華,也須認真權衡與對待,值不值得,需不需要,應做為思維的習慣與習慣的思維,畢竟是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人,人不應該自私,但人也不應該無私的犯傻,總做無用功,走彎路與回頭路,讓自己常常在取舍、困惑甚至是悔愧。因此說人應該在人性面前懂得鑒別與變通,爾后再去評判與應用,才叫真正懂人性,明事理而合乎情理。
作為現實中的人,我們必須弄清搞明,別和沒人性的人談人性論情感,因為他不配,別和少情無意、不講理的人談情誼,因為他從來就不講情誼,要和懂情明理之人多溝通,會讓自己變得融情入理而明事理,常與高人和好人多相處,久共事而常理事,你不強大不成功,那是不正常的事。
總之,事無定論,人無定性,應該是一個普通而相對正確的規律,應根植于內心而應用于現實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同樣的人,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同樣的事,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空或相同的時空之內也會有諸多不同的解釋與結論,產生不同的效果與結果,因為人性不同,事情不一,事理在變,情理在變,變與不變,好與不好,行與不行,能與不能,全在人的一念之間,這就叫人性。
品之、悟之,用之,而后利自身,惠眾生,便是好人性,若不能利自身而利眾生則須斟酌而反思,甚至好與壞,待需世人與后人去品評。觀自在,自在觀,觀觀自在。
誠心誠意好人性,但需看對象。
虛情假意懷人性,亦需區別對待。
脾氣不好不一定是壞人性,但也不能總發脾氣。
阿諛奉承不是好人性,懂得變通更需看對人。
真心實意好像行,但實話實說會傷人。
惡言惡語總傷人,出于自保你無須猶豫而放縱。
人性是個好東西,用好用足利己身而惠眾生;人性是個壞東西,認清看清定乾坤。
賢聚于石樓賢聚山莊家中
2020.3.9晨寅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