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使用平板學習
在整潔、安全、現代的校園里,享受高質量的現代化教學,是每一個家庭的愿望所在。新建、改擴建校舍,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校園”,是鹽城市委市政府對所有家長的承諾。2016年,這項工作完成得如何?日前,鹽城晚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年初承諾: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強“三通兩平臺”建設管理,年內20%的中小學校建成“智慧校園”。
年底兌現: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投資110萬元,實施智慧教育云平臺一期工程門戶網站新版建成上線,各縣(市、區)均制訂了智慧校園創建工作方案,建立了創建工作機制,積極籌措經費保障工作落實,20%以上的中小學校建成“智慧校園”。
探訪:把高科技融入教學實踐
2016年12月26日上午,鹽阜中學高一(1)班的女生朱瑩正在上化學課。老師在講臺上,手持教鞭對著大屏幕講得起勁,朱瑩則低頭看著手中的平板電腦。平板上顯示的內容,與大屏幕上一模一樣。朱瑩匆匆在課堂筆記上記下要點,然后按下平板上的“截屏”按鍵,老師講的內容就被記錄下來。
去年9月開學以來,全市在基礎教學各學段選擇了部分學校和班級,試點“云教學”教學模式。鹽阜中學高一(1)班、(2)班成為首批試點班級,老師和學生人手一部平板電腦。
“云教學”模式的一天,是這樣開展的。上課前一天,老師已經將次日所教的內容,錄制了一個五六分鐘的微視頻,主要是提綱挈領的基礎知識,或者與之相關的輔助內容。微視頻通過“云教學”系統,發送到每位學生的平板上。在上課前,學生需要觀看微視頻進行預習。
上課時,老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關鍵內容的講解上,學生則可以利用手中平板“截屏”記筆記。老師上課的過程,都被系統通過攝像頭錄制成視頻。課后,學生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對課堂筆記進行梳理。如果遇到不懂或記不清的問題,還可以通過“云教學”系統回看課堂視頻。在做作業時,如果實在有問題解決不掉,則可以通過系統,直接向老師提問。老師可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
“以前上課時,一個問題講完了,學生懂不懂,就看他們回答聲音的大小,現在不一樣了,我可以立刻出一道客觀題,兩分鐘之內,就能知道多少人真的懂了。懂的人太少,就再講一遍。”鹽阜中學高一年級副主任、數學老師劉麗華說,對于教師而言,“云教學”的這個功能,非常實用。
“前一陣上魯迅的《祝福》,我就直接把電影拷貝到系統里,讓同學們自己看。”語文老師朱英說,學生預習時,需要自己找大量的材料,耗時費力。有了“云教學”,她就可以把關鍵資料發給學生,省去許多彎路。
高一年級數學老師方志高則認為,“云教學”系統最大的好處,是可以讓自己對每個學生的情況有所了解,這是個性化的定制。同時,也省去老師許多麻煩,“比如在假期里,學生有問題不會了,立刻上傳提問。無論我在哪里,只要有網,都能回答學生問題。”
“與以往教學模式相比,‘云教學’實際上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教師對學生都是如此。”劉麗華說,從目前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效果還不錯。既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也提高了教學過程中的效率。
背后:120所學校建成“智慧校園”
市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王洪恩告訴鹽城晚報記者,截至目前,20%以上的中小學校建成“智慧校園”,也就是大約120所學校。“智慧校園”的建設,一方面是響應國家關于提升“三通兩平臺”(寬帶網絡校校通、教學資源班班通、學習空間人人通和教學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管理、應用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市目前正在打造的“智慧鹽城”工作的一部分。按照推進計劃方案,預計到2020年,我市將有70%的中小學建成“智慧校園”。
鏈接:六個方面大提升
對照《鹽城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創建工作方案》,“智慧校園”創建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6個方面。
完善校園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技術先進、擴展性強、安全可靠、高速暢通、覆蓋全校的校園網絡環境。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建設,逐步推進學校1000M光纖進校、100M光纖到班,寬帶網絡能夠滿足廣大師生個性化智能化的學習、教學、研究和專業發展需求。
搭建智慧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為廣大中小學開展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務便捷的資源服務和信息服務基礎平臺及網絡運行環境。加強教育城域網網絡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省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的服務性能,推進市級教育城域網主干網絡從IPv4到IPv6的升級平移,實現省、市、縣、校四級教育網絡實現高速互聯。
整合和建設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充分利用智慧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通過多種方式推送優質教學資源。采取匯聚、自建、共建、引進、購買等形式,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全面使用或對接國家、省、市、縣提供的智慧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和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成符合國家標準規范的各類特色系統,建立電子身份及統一認證系統,實現對學校師生、教育教學、科研、資產等的智能化管理。
探索智慧教學新模式,開展智能化信息生態環境下的新型教學模式試點,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化素養,培養學生信息化環境下學習能力,利用省數字教師網,開展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
來源|鹽城晚報
作者|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