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常說:黃金棍出好人,不打不成人。然而,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挑戰父母打底線時,很多父母都控制不住自己動手。
誰都知道,打罵并不是最好打教育方法。那些從小在棍棒教育下長大的孩子,以后會產生各種心理的隱疾。他們不自信、畏懼強權,拼命想逃離父母的管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保護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真的是每個父母都該修煉的一門功課。
心理學專家指出:打罵不能讓人成才。打罵只是讓孩子暫時的屈服,并沒有扭轉其心靈的認知。尤其是兩歲前的孩子,和6歲以后的兒童,更不能使用棍棒教育了。
為何?
敏感的兩歲容不得巴掌
兩歲是孩子各種敏感期集中爆發的年齡。受內在生命力趨使,兩歲左右的孩子會有極強的學習與模仿能力,形成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腳等動作的敏感期、語言的敏感期、細微事物的敏感期、執拗和完美的敏感期、數學敏感期、繪畫敏感期等等。難免在這些敏感期里,父母的認知和孩子的探索形成沖突,當矛盾不可調和時,父母的巴掌就落在孩子嬌嫩的屁股上。
6歲以后是講道理的年齡
6歲后,孩子到了懂道理的年齡了。父母的打罵開始在孩子心中留下更深度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由于生理特征和心理發展,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完善,自尊感也越來越強。此時,更需要父母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避免孩子走上極端。
如果你真的動手了……
哪怕父母沒控制住,打了孩子。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么被打。這里說“打”也是一種象征似的、教育的儀式。你一定要明確,孩子為什么會受到懲罰。規則是怎樣的,如果再觸發規則,將受到哪些懲罰。
請給孩子恰當地安慰,讓他明白,打了他,爸爸媽媽同樣相當傷心。打他是無奈之舉,只為了讓他記住,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