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步苗族“苗鄉(xiāng)油茶”的起源
早在新石器時期,城步境內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自唐宋以來,由于戰(zhàn)亂頻繁,苗族先民為躲避戰(zhàn)亂,溯沅江而上,遷徙到城步境內。由于境內山高林密,溝壑縱橫,河川密布,瘴氣迷漫,蠅蟲肆掠,疫病蔓延,苗民的生存受到極大挑戰(zhàn)。
聰明智慧的苗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與自然抗爭中逐漸摸索到了茶葉具有祛除寒瘴、傷濕、疫病的獨特功效。同時,由于城步苗疆地處崇山峻嶺,可種植糧食的地方少,產量低,為解決溫飽和抵御疾病,聰明的苗族先民在飲用的茶水中加以玉米、紅薯、花生等雜糧以及板栗、百合等野果,再加入油鹽、姜、蒜等輔料充饑御病,逐步發(fā)展演變?yōu)槊玎l(xiāng)先民喜愛的油茶,并廣泛用于招待客人和節(jié)慶禮儀等重要場合。
城步苗族稱茶為“槚”(讀jiǎ,茶葉樹的古稱),稱喝油茶為“茹盧槚”,與《爾雅》書中的“苦茶”的解釋完全一致,說明城步苗鄉(xiāng)油茶自后漢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油茶會的來歷》中記載了油茶的流傳情況:諸葛亮七擒孟獲時,苗王孟獲有八個老婆,最小的一個被亂兵所殺,其余七個逃進深山老林,因為缺少糧食,在山中又餓死六人,余下一人爬進一間茅棚內,被當地“苗蠻”以油茶相救,得以保住性命。這天是農歷三月初三。苗王孟獲僅剩的這個老婆為感激“苗蠻”的救命之恩, 回家以后便天天打油茶吃,并要孟獲下令于每年三月初三舉行油茶會,以示記念。
這說明城步苗鄉(xiāng)油茶三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清光緒年間曾有文載:苗人“以凍米雜鹽豉煮之,謂之油茶”。還有“姜牙蜜餞滿盤陳,風味油茶亦可人。絕億頭綱新焙出,二涼亭子雨前春”的詩句,描繪出了油茶的獨特風味。
城步苗族同胞特別喜愛喝油茶,喝油茶是城步苗鄉(xiāng)特殊的飲食習慣。大多數人家一天要喝一兩次油茶,有些人家一日三餐飯前都要喝油茶,親戚朋友來了,也以油茶相待。苗族同胞在各種節(jié)慶活動、紅白喜事中常舉行油茶宴。
如今,苗族民間在娶親嫁女等喜慶活動中仍然用油茶原料作彩禮,新媳婦“回門”時,婆家也會打發(fā)油茶原料回娘家以作打油茶待客之用。
城步苗鄉(xiāng)油茶用料科學,做法精細,香氣濃郁,風味獨特,具有極大的保健和藥用價值,作為綠色健康食品名聲遠揚。2009年城步“苗鄉(xiāng)油茶”飲食習俗已成功申報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