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的小家伙才三歲,但由于平常看多了,聽多了小孩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讓我對小孩的教育充滿焦慮,我該如何教育我的孩子。平常很是注意收集相關的資料學習,但看多了,卻發現說來說去就那么幾條,培養習慣啦,尊重小孩啦,順其自然啦……盧慶實先生的《媽媽,謝謝你懂我》給我了一個不一樣的視角來觀注小孩的教育。
盧慶實先生以四年級學生賢浩的視角,將孩子在生活、學習、感情、交際等方面遇到的煩惱或困惑,用25個小故事一一展現。文字生動風趣,內容淺顯易懂,再配以漂亮的手繪插圖,對小孩子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就連我這個成人也是一翻開就舍不得放下,硬是一口氣把它讀完。
這本書不單適合小孩子閱讀,也同樣適合大人閱讀,正如本書副標題所述,這是一本寫給孩子,同樣也寫給大人的心靈詞典。每則小故事由三部分組成:
故事,用來講述賢浩自已或他同學、朋友遇到的煩惱或困惑;
心靈詞典,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由故事引伸出來的名詞或現象;
心靈手冊,記錄自己身上發生的,與故事內容相似的事件,或者是看完故事后的所思所想。
大人可與小孩先一起閱讀小故事;然后大人閱讀心靈詞典,了解相關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向小孩子解釋;最后大人引導小孩完成心靈手冊的記錄,進行復習小結。
在這25個煩惱或困惑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13個: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會成為失敗者嗎?
因為這個問題,在我的身邊實在是太常見了。父母、老師唯成績論,只要考試分數高,其他的都可忽略不計,一白遮百丑。我們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已多年,雖說有進步,但分數決定論的聲音從未消失。
更有甚者,一些父母讓孩子學這技能,學那興趣,看似在實施素質教育,其實還是在為分數服務。
因為這些興趣、技能最終的選擇標準不是小孩喜不喜歡,而是能不能將結果轉化為分數,為小升初考試、中考、高考增加籌碼。所以,樂器,一定要學有等級考試的,沒有等級考試或等級考試不被大眾認可的,不學;武術,那是一定要學跆拳道的,因為可以考腰帶;棋類,圍棋是首選,可以考段位……賢浩的疑問:
要是大家只認為成績好的前幾名才算人才,難道我們國家剩下的人都是笨蛋和傻瓜嗎?那么我們的父母、學校的老師、校長都算人生的失敗者了嗎?
我們作為父母的,想好答案了嗎?
小賢浩遇到的25個煩惱或困惑,我們也常見,并沒有因為他是韓國人,這些煩惱或困惑就具有明顯的韓國特色。讀完全書,你會發現:原來全天下的小孩都一樣,都要面臨媽媽的各種嘮叨,都要奔波于各種補習班之間。原來全天下的父母都一樣,都要應對孩子的各種挑戰,都在為孩子的未來擔心。《媽媽,謝謝你懂我》是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如何走進孩子世界,和平常不一樣的道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