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唐詩,一般指到了唐初才成形的「今體詩」,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為大宗。
簡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
但是唐代詩人作詩,也有用上句式較自由的「古體詩」,「古體詩」的句數(shù)和字數(shù)就后自由。
例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span>
第一句本是七言句,只是在前面加了「君不見」三字。
李白還有一首《三五七言》:「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span>
這詩古體詩許多人讀過,因為當代小說家金庸在《神鵰俠侶》散場時引用全詩。
宋詞指宋代盛行的韻文體裁「詞」。
唐詩宋詞的另一重大差異在于用韻,詞的韻腳比詩的韻腳寬。
總而言之,填詞用韻是比寫詩用韻自由得多。
[潘國森]答
六個字:詩言志,詞言情。
言志:抒發(fā)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訴求。中國古人的志,就是儒家所說的士以天下為己任。讀書是為了圣賢之道,寫詩也要抒發(fā)自己的志向和抱負。比如杜甫的“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又如李白的“ 若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抒情:內心中任何情感的感動。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庇秩珩T延巳的“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陳三愿:一愿郎君千歲,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歲歲長相見?!?/p>
但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區(qū)分,因為詩詞都是一直在發(fā)展,尤其是詞,從花間五代主要寫美女和愛情,到后來蘇軾的詩化之詞,南宋的愛國詞等等,詞在宋朝,也逐漸具備了言志的功能性。
除了一開始功能性上的不同,詩與詞在內容、風格、美感、特質上也有很大區(qū)別。
詞是要眇宜修,你看宋詞早期的柳永、歐陽修、大小晏、張先、秦觀等人,就代表了北宋詞的基本特質,直到蘇軾橫掃詞萎靡的習氣。
詩無論言志還是抒情,都是作者顯意的活動。我知道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要說出來。 而詞是一種微妙的文學形式。
詩的產生背景:從現(xiàn)實生活中產生的。
詞的產生背景:歌臺舞榭,飲宴場所。最早與情無關,與志無關,它就是配樂的歌詞,
先有音樂按音樂曲調填寫的。
功能主體的區(qū)別:
其實唐詩和宋詞最大的區(qū)別,還是關于音樂方面的。詞是歌詞,無論你寫的是什么,都是倚聲填詞,用來唱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詞都是為音樂服務。這與唐詩為作者的抒發(fā)志向感情為服務有根本性的不同。
好問題!詩和詞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首先都是韻文,都屬于格律派。比如詩分律絕古風。詞分令引近慢。都有創(chuàng)作規(guī)則。開始都和音樂有關。比如開始時候的唐詩都是可以入曲的,不僅僅是樂府類別。像陽關三疊,清平調,還有楊柳枝,出塞曲等等。但是漸漸被文學化了就不適合演唱了。古風又叫古體詩,像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律絕屬于近體詩。就是在平仄和格律上有嚴格的要求。當然里面還涉及到了不合格律的,那個叫拗救。關于近體詩的格律,就那么幾種,感興趣的可以問度娘。至于說唐詩呢?因為近體詩是確定于唐的。所以詩必唐。小提示,詩必須平水韻。
至于詞,它的起源和詩有關,它最早叫詩余,但是它是真正和音樂伴生的。那就是詞牌。什么是詞牌呢?就是我們說得固定的曲譜。舉個例子,一首歌在固定的曲譜子下面可以填寫好幾段歌詞。但是詞格律很嚴格,不但規(guī)定了字數(shù),句數(shù)還規(guī)定個平仄,但是因為語言傳承變化的緣故,導致某些懂音樂文人填詞時候發(fā)現(xiàn)以前固定的平仄演唱起來并不那么協(xié)和,于是到了宋之后很多詞牌中在平仄之外出現(xiàn)了一個變化叫中聲,意思就是可平可仄。可惜很多詞牌到了南宋之后漸漸失去曲譜只留下了詞譜。漸漸地詞也不能被演唱了。提示,詞用詞林正韻!題目太大,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總結近體詩,分五六七言,又分律絕。詞有上千個詞牌,有的和詩基本一樣比如 瑞鷓鴣。但基本特色還是長短句!
唐詩和宋詞都是模糊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都不是很確切的。一般的理解,唐詩應該是指近體詩,也就是律詩。因為律詩是在唐代成熟并完善的,而且唐朝的詩人以他們豐富的作品確定了律詩成為那個時代最主要的文學形式。
詩的發(fā)展,是一步步向前走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四言詩為主,比如詩經大都是四言:關關睢鳩,在河之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都是如此。到漢朝的時候,五言詩開始興起,比如《古詩十九首》大都是五言。到唐朝的時候,七言詩興起。
《尚書堯典》說: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這大概是關于詩的最早記論述。它強調了詩是人的情志的表現(xiàn),人的內心有了某種情感,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它表現(xiàn)出來就是詩。所以論詩一般從兩個方面,一是詩言志,這是以詩的思想性入手。二是語言的形式和音律,這就是藝術性。
詩的形式從四言發(fā)展到七言,在形式上己經達到了頂峰。這并不是說中國人不能做八言成九言詩,而是字數(shù)多了,句子長了,不符合說話表達的習慣,就失去中國哲學最高標準中庸之美,所以,詩的形式到七言便達到頂峰了。
詩當然與音樂相關,為了朗讀時也就是表達時的音樂之美,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概而言之就是語音的平仄與格式上的相對相粘,這在如今,己是常識,也就不必多言了。
詩是言志的,而人的情感是無限豐富的,當詩的形式發(fā)展到頂點之后,而人們覺的有些情感的表達并不順暢的時候,便需要新的形式出現(xiàn)。于是,便有了宋詞。
從形式上說,詩的句式是整齊的,四言便四言,七言便七言。而詞的句式是不整齊的,所以,詞又被叫做”長短句”,這是注明與詩在形式上的差別。
形式上的差別是顯而易見的,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來。其實最關鍵的差別,還是在內容上。有的朋友解釋說,詞是按一定的曲調填的詞,所以詞的創(chuàng)作又叫“填詞”。把這說成詩詞的主要區(qū)別,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原因就是,詩在古代也是用來唱的。同樣一個和詞差不多的文學樣式“元曲“也是用來唱的?!渡袝鴪虻洹分姓f的聲依永,律和聲本來就是說,讀詩時聲音拉長了,并合乎一定音律,這就是唱了。所以,詩詞的區(qū)別除了形式上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詩言志,最初的意思就是人的情志,按儒家的理解,人的喜怒哀樂等自然情感都是符合天道的,《詩經》上《關睢》就是戀愛,《七月》就是說勞動很辛苦,生活不容易?!洞T鼠》是說剝削者太可恨。這些都是人們生話中非常自然的情感表達。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詩言志的”志“慢慢的從普通的人的情志變成了志向高遠的“志“,仁人志士的“志“,這樣詩言志便變的高大上了。詩要表達的情感,便是致君堯舜上之類了。
詞在開始的時候,是寫閑情逸志,男女情愛的。以此與詩的重大嚴肅社會體裁相區(qū)別,所以詞也叫“詩余“??纯刺颇┑轿宕剿纬?,這一時代是詞蓬勃興起的時代。這一時代詞人作品大都與男女情愛相關,所以有種說法叫“詞為艷科”,就是說詞的內容大都是比較香艷的,看看《花間集》就知道了。晚唐的溫庭筠是這樣韋莊也是這樣,齊梁間更是如此,宋初的歐陽修張子野等遵循這樣的原則。看看歐陽修寫的詞也是一樣,大都纏綿悱惻的。
詞為艷科的思維定式,在北宋蘇東坡的手上被打破。從蘇東坡從始,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流派”豪放派“。本來是詩言志的,詞為艷科,但蘇東坡不管這些,誰說詞不能言志了,我就言了,看你咋樣?于是就有了“大江東去”,有了明月幾時有?不再全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不再全是“庭院深深深幾許“了。
蘇東坡的改變,帶出了一大堆效仿者,比如辛棄疾,劉過,陳亮,張孝祥,張元幹。他們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婉約派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李清照在他著名的《詞論》中,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觀點。對蘇東坡的詞很不以為然,認為他那不過是“句逗不齊之詩耳“!其立論的根據(jù)也是詩言志,而詞為艷科。作為婉約派的代表,李清照以雄厚的實力奠定了自己在詞壇的地位,她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詞多表達閑情逸致。當遇到重大歷史政治題材的時候,她就寫詩: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堅決維護自己心目中詩與詞之分野。可是對于一般人來,詞為艷科己是過去的事情了。
秋瑾女士也是著名詩人,她不但以“不惜千金買寶刀“這樣的詩言志,同時還以“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滿江紅 小住京華》)的詞言志,可見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確實是打破了。
說到這兒,唐詩和宋詞的區(qū)別大體差不多明的了。這種區(qū)別分為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形式的差別是絕對的,而思想內容的差別是隨時代的不同以及人的文學觀念的不同而變化的。
詞與詩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并且他們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韻律,功能,手法,產生年代和背景等等,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樣。那么具體到唐詩宋詞上來說,最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呢?想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說一下詩和詞的特點,還有各自的定義。
我們先說詩,倒不是只說“唐詩”,我們來探討所有的詩。嗯~包括從《詩經》開始到現(xiàn)在,直到今天,到此時此刻所發(fā)表的仿古體詩。他們有什么特點呢?詩的產生是中國古代時候,商周時候的“采詩官”把各地的歌謠編輯在一起。采集各地的歌謠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讓周天子觀察各地的民風,做出政治上的判斷。所以詩最大的特點是有教化的目的在里面,是用來表達自己志向的。因為它最初就是供天子做政治參考用的。詩最大的功能是什么呢?引用《毛詩·大序》里面說:“感天地、動鬼神,莫尚于詩也?!蹦軌蚋袆犹斓?,能夠感動鬼神,這詩歌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那么作詩是怎么一個過程呢?這就涉及到詩的定義了,詩是“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將你內心的詩意,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就是詩。至于唐詩,它的根本也是上面這些講述。
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詞吧。詩與文都有很悠久的歷史,文以載道,詩于言志??墒窃~啊,就很奇妙。詞師出無名,你找不到他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我們知道什么是好的詩,我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詞。(不要覺得我說的不對,不信請各位對一首詞做一下分析,再與講詞的大家做一下對比,就知道判斷一首詞的好壞有多難了。)
我們先說詞產生,詞啊,本來是沒什么了不起的意思,就是歌唱的歌詞。詩起源于商周時期的《詩經》,詞起源于隋唐之間的“燕樂”,也作“宴樂”。是古時候有錢人家在有宴席時,讓一些歌姬啊唱的音樂。這也是詞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士大夫以其情欲盛達,以燕樂抒己念,評為小道耳”。這時候的詞是不講境界的,是沒有境界在里面的。
王國維維先生在《人間詞話》開頭九則的第一則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彼园?,宋詞的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宋詞有獨有的“境界”。當然也并不是說宋代每一首詞都是有境界的。這個境界怎么說,實在是在這里講不清,有感興趣的我希望咱們可以互相關注好好討論一下。
到這里我們總結一下。你看詩是言志的,并且詩都有題目。我們可以從大多數(shù)詩的題目里就可以看出來詩人想表達的是什么。詞沒有題目,詞里都是寫美女啊,愛情啊,而且那么美女愛情還不一定都是真的,就是給歌姬寫個歌詞而已。而宋詞,它里面有一個“境界”,一個讓你很難說清的,那個時代特有的東西。
我們把一如既往言志的唐詩,和有自己獨特“境界”的宋詞,當做唐詩宋詞最根本的區(qū)別。
(希望大家可以互相關注,一起探討這些有意思的問題哦)
唐詩一般分為絕句(五絕和七絕)、律詩(五律、七律和長律),也有人寫古體詩。宋詞主要是按詞牌填詞,不同的詞牌,填詞的要求不同。
唐詩:
五言絕句:曲 池 荷
盧照鄰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五言律詩: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七言絕句:回鄉(xiāng)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宋詞: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