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痛風是炎性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痛風是指尿酸單鈉結晶沉積在組織內,引起急性關節炎發作,并發展為痛風石、腎結石和尿酸鹽腎病。正常情況下,體內的尿酸大約有1200mg,每天新生成約600mg,同時排泄掉600mg,處于平衡的狀態。
正常嘌呤飲食狀態下,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420μmol/L,女性高于360μmol/L,即稱為高尿酸血癥。當血液尿酸濃度過高,導致人體體液變酸,影響人體細胞的正常功能,即引發痛風。
高尿酸血癥的并發癥:
1.沉積于關節→痛風性關節炎→關節變形。
2.沉積于腎臟→痛風性腎病、尿酸結石→尿毒癥。
3.刺激血管壁→動脈粥樣硬化→加重冠心病、高血壓。
4.損傷胰腺B細胞→誘發或加重糖尿病
痛風多夜間發作,發作時關節紅腫劇痛,大多數患者是以疼痛癥狀為首發癥狀,也有少數患者以關節沉積的痛風石為首發癥狀。
近幾十年來,高血壓、肥胖和腎衰竭等風險因素的發生率不斷增加。晶體沉積在腎臟沉積導致腎結石,最終影響腎臟功能。證據表明,高尿酸血癥是腎功能下降的獨立危險因素。有證據表明,降尿酸治療對腎損害者有積極意義。
常用降尿酸藥物有秋水仙堿、非布司他、苯溴馬隆、別嘌醇非布司他。別嘌醇可謹慎使用直至達到目標尿酸水平,并可改善腎功能。有研究證實非布司他可有效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并且在中重度腎損害痛風患者中耐受性良好。
一項臨床研究表明,體重指數、血清尿酸鹽水平和估算的腎小球濾過率 (eGFRs) 較低的患者,發生痛風石的可能性較小。脂質可能影響痛風性腎病的進展,高嘌呤飲食直接影響痛風發作,且肥胖指數與痛風的患病率呈明顯相關性。
總體來講,嘌呤含量:干菌藻類>豆類及制品>鮮菌藻類>堅果、種子類>谷類及制品>蔬菜類及制品>薯類、淀粉及制品>水果類及制品。
不同種類植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有明顯差別。干菌類和干豆類及制品中嘌呤含量普遍高于其他食品, 其中, 干豆類中嘌呤含量顯著高于豆制品。干豆類中, 蠶豆最高;豆制品中, 豆粉最高。蔬菜類及制品和水果類及制品中嘌呤含量普遍較低。
雖然有研究表明,合適的蛋白質攝入在腎功能不全的營養治療中起積極作用,但是大量豆類及制品的攝入,會導致尿酸水平升高,間接加重痛風性腎病。
對我國常見動物食品嘌呤含量的研究中發現:內臟 (如肝臟) 和魚蝦蟹貝類中嘌呤含量最高, 肉和肉制品次之, 血液和湯類等相對最低。
具體來講, 畜肉中, 豬肉最高;畜類內臟中, 豬肝最高;禽肉中, 雞肉最高;禽類內臟中, 鴨肝最高;魚蝦蟹貝類食品中蝦類最高。
根據現代醫學和中國傳統醫學治療痛風的理論, 總結歸納了痛風人群的日常飲食原則。
1.避免高嘌呤飲食
痛風人群急性發作期和非急性發作期都需避免嘌呤含量高的食物。每日嘌呤攝入控制在150mg以下。
2.控制蛋白質攝入
蛋白質代謝時會產生較多嘌呤, 因此痛風人群尤其是在急性發作期, 應適當降低蛋白質的總攝入比例。蛋類、乳類中的嘌呤含量較低, 可作為飲食中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酸奶中乳酸含量較多, 可抑制或減少尿酸的排泄, 故不宜飲用。
3.保證主食的數量和種類
保證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防止因供能不足導致機體產生過量酮體。代謝時酮體與尿酸相互競爭排出, 會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令痛風急性發作。
此外, 應適當增加主食的種類。小米、玉米等雜糧嘌呤含量低于大米, 且鉀、鎂含量大大高于大米。
中醫認為, 小米性味甘平, 能健脾和胃利尿消腫。玉米性味甘平, 能利水通淋, 健脾開胃。同時, 現代研究認為, 玉米可降脂降壓, 也是較好的主食選擇。
如果食用肉、魚、禽類等, 用水煮開, 可使約50%的嘌呤溶解在湯中, 棄湯食用, 可以減少嘌呤的攝入量。百合、大蒜、薏苡仁、葡萄等,可以進一步幫助痛風患者體內的尿酸代謝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