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過來,你想親就親一下吧。”英國電影《孤星血淚》中,艾絲黛拉用美麗的外表震懾著少年匹普,又用倨傲的聲音裹藏自己孤寂的內心。她,美艷不可方物,任性又乖張。隱身幕后為其配音的劉廣寧,把這個表面風光,內心荒涼的姑娘表現得姿態萬千。
時光走遠,記憶永存。這一抹甜美高傲的聲音停駐觀眾心底,再沒離開。用聲音塑造人物,這個浪漫的藝術工作是劉廣寧的一生摯愛。天賜的優美嗓音、深厚的文學造詣、嚴謹的工作態度,疊加的結果就是數不清的經典銀幕角色。回憶過往,因為扎實地走來而充滿喜悅。劉廣寧說,她這輩子最愛的地方就是錄音棚。
一封自薦信叩開配音之門
劉廣寧走上配音之路,竟然出自一封自薦信。
1960年,上海電影譯制廠擬招收一些配音人才。得知此消息的劉廣寧大膽地寫了一封自薦信,表達了自己對朗誦、配音的喜愛。這封出自中學生之手的稚拙信件,幸運地敲開了機會之門。在上譯隨后舉行的面試中,劉廣寧朗誦了一篇自己準備的文章,又朗誦了一篇老師現場給出的篇目。獨具特色的優美音色和純正流暢的腔調令她一舉勝出。在當年的7個考生中,她是唯一被錄取的佼佼者。
剛剛走入上譯,劉廣寧接手的是一些零碎角色。她記憶深刻的是1961年那版經典的動畫片《大鬧天宮》,邱岳峰老師給孫悟空配音,自己配的是大仙女。那時,給內參片配音工作漸多,銀幕上出現越來越多年輕美貌的女主角,給她們配音自然也要找年紀輕、聲音甜美的女配音演員,也就是從這時起,劉廣寧開始擔當重任,屬于她和譯制片的黃金年代正是從那時開啟。
但在當時,為內參片配音可不是個鍍著金邊的職業,而是不能為外人道的工作。白天在錄音棚忙了一天,為“封資修”的“大毒草”外國電影配完音,晚上回到家卻只字不能向家人提及。劉廣寧說,這個工作真是沒名沒利,影片既不會公映,也不會打上配音演員的名字,自己真是發自內心地喜愛,才會投入無比的熱情和精力。她笑稱,也不能說配音工作沒帶給自己好處,最大的收益就是可以拿著特批證到位于徐家匯的“藏書樓”去借閱外國名著。“特批”的目的是讓配音演員讀原著,盡快熟悉進入所配影片的角色,而這也讓熟讀《紅樓夢》、《鏡花緣》等中國古典文學的她,因緣際會外國文學,《笑面人》、《悲慘世界》、《傲慢與偏見》等一大批名著就是那時“利用工作之便”讀完的。
不食煙火的美麗聲音
《魂斷藍橋》中的瑪拉、《生死戀》中的夏子、《葉塞尼亞》中的路易莎、《冷酷的心》中的莫妮卡、《絕唱》中的小雪……想到這些經典的美麗人物,劉廣寧甜潤的聲音就在耳畔浮響。
劉廣寧的嗓音有一種天生的嫵媚,又甜又純,尾音里總像拖著細密的糖絲,化不開卻甜不膩。那時常看譯制片的觀眾,非常了解每位配音演員的風格特質,觀影前看看故事簡介,就開始在心中估計誰會為片中男女主人公配音,但凡氣質柔美的女主角,一般都非劉廣寧莫屬,她也因此在觀眾心中留下了“公主專業戶”的印象。可是,印象有時也會來自錯覺。劉廣寧更正說,自己滿打滿算就配過兩個公主!顯然,是她沒有煙火氣的聲音最契合公主嬌柔高貴的身份,觀眾才會產生如此印象,但是,誰不愿意保有這個美好的錯覺呢?
擁有人人艷羨的好聲音,簡直就是為配音工作而生。但劉廣寧認為,聲音好不好聽沒有嚴格明顯的標準,再好的先天嗓音,也要會用才行。簡而言之,就是每一部好的外國影片,都有它的精髓,片中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光彩和特性。只有抓住原片,還原原片,把角色的光芒配出來,才能稱為配得好。配音演員倚仗個人嗓音條件好,罔顧原片氣質,隨心所欲地配,那只是賣弄自己的聲音。
劉老師比較滿意自己在《尼羅河上的慘案》為杰基的配音。她說,這個人物性格復雜立體,她的多面性給配音演員很大的發揮空間,她的每一次出場都有戲可做。她再舉一例:在當年風靡全國的影片《葉塞尼亞》中,妹妹路易莎美麗善良,但原片中出演這個角色的演員聲音并不好聽,是個煙酒嗓。她在配音時,并沒有去模仿原片里的聲音,而是根據角色的特質,賦予路易莎一種清新的嗓音,這個新聲音顯然和角色更登對。
盡管聲音被廣大觀眾熟悉,但劉廣寧一直在配音中尋求變化,她最反感的就是千人一腔。她認為,配音演員的聲音可塑性有大小,這是先天決定的,但演員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磨礪,使自己掌握擁有自由轉換聲音的能力。這種能力比先天具有好嗓音更為重要。印度電影《大篷車》中的吉卜賽女郎妮莎,敢愛敢恨,充滿野性,她招呼男人公莫漢的那句“小辣椒”甚為經典,劉廣寧把妮莎既愛又妒,故作冷淡實則熱烈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習慣了聽她配柔順美麗女主角的觀眾,都驚異于她所配角色性格跨度之大,聲音表現力如此之強。
那些黃金搭檔們
對于劉廣寧的錯覺好像不止一個。因為聲音甜美“善配公主”,而聲音風流倜儻的童自榮經常為王子們配音,劉廣寧和童自榮就在觀眾心中順理成章地成為黃金搭檔。劉老師笑著再次更正:“哪里,我和很多人都搭檔過,最早是伍經緯,后來有胡慶漢,童自榮是再后來的事。”
上譯廠的黃金時代,也是一個群賢畢集的時代。對臺詞的考究已到了不厭其精的程度:哪個年代該稱“國王”、哪個年代要叫“皇帝”;什么情況譯為“飯店”,什么情況稱為“酒店”。譯制有關醫院的片子,一定要到上海的醫院求教專業名詞。濟濟一堂的配音藝術家之間還要討論業務,交流學習,有時為了尋找更合適的聲音,還會從其他單位借調配音演員。
說到這里,劉廣寧提到自己另一個搭檔,竟然是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劉廣寧回憶說,那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一位中國唱片廠的女同志到上海譯制廠找她,說受上海外語出版社委托,擬錄一部教外國人說中國話的有聲教材,這也是中國第一部有聲讀物。對方聽了幾十個音帶后選中兩個聲音,女聲就是劉廣寧,男聲則是孫道臨。40多年過去了,劉老師現在還清楚記得教材的名字,一部是《實用漢語600句》,另一部是《漢語口語900句》。
從未真正退休過
已經76歲的劉廣寧身材清瘦、容顏秀麗,和她根植于觀眾心中的甜潤嗓音極為契合。但老太太講起話來很有力量,直率犀利,不遮不掩,坦誠中有鮮亮的個人觀點。
采訪配音藝術家,中國譯制片日漸衰落的事實是繞不過去的話題。劉廣寧干脆地說,譯制片就是個片種,它是一群人的一次再創作,欣賞譯制片和觀看原版片根本沒有矛盾,兩個片種不會打架。“大家不能簡單地理解譯制片,它的作用不僅限于給不懂外語的人翻譯明白了內容,它是一種聲音藝術的再創造。過去也有專門的電影院,放映原版片,不同需求的觀眾可以進不同的影院,片種之間是平行的。”她說。
雖然已經70多歲的她稱自己從來就沒有真正退休過,各種演出錄音邀約不斷,每個月都要出去幾次。最近的工作是為周信芳誕辰120周年做了一檔錄音節目。不為更多人所知的是,劉廣寧的聲音還經常出現在兒童有聲讀物中,她錄過《少兒唐詩》、《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等很多少兒讀物,孩子們能在她的天籟美音中學習文學,真是欣幸無比的樂事。
老太太說,她最喜歡錄音棚,要一直堅持去工作,否則自己會傻掉。至今,她還保持著錄音前溫習背誦臺詞的好習慣,但她不認為這是什么值得稱道的美德,“這就是一個演員該做的本職工作啊”!她對字詞發音非常講究,一個專有名詞比如“西瓜霜”,必須平著念。
認真、敬業、規范、精致,這是配音藝術家劉廣寧的特質,也是中國譯制片金色年代的顯著標識。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