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東西是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做的事情,不管是向別人借東西還是借給別人東西,想必大家都是經歷過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句俗語:“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這句俗語是針對我們借東西時候的一種說法,是先輩們總結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吧。
米和柴是以前人們經常用到的東西,有時候突然不夠用了,便會借一點,但是為什么借米可以,借柴卻不行?原來,這米是錢買來的,而柴是隨處都可以撿到的,家里面缺點錢是很正常的。
但是缺柴就不正常了,只有懶惰的人才不肯去撿柴,才會卻柴火,想來沒人愿意借柴這種懶人吧,畢竟他們自己需要的時候都不愿意撿柴,更別說后來還給你了,多半是不可能的了。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的道理,這就有一些迷信了。當時人們將“柴”和“財”聯系在一起,誰會愿意將自己的財氣借給別人呢?
自然是不愿意的了。還有就是這米是錢買的,借了多少都是有個定數的,而柴沒法估量,所以在還的時候也不好計較具體借的多少,少一點也不好意思說不夠,但是沒人愿意一直做虧本生意的。根據上面的幾個原因來看,這句俗語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了。
而這下半句又是怎么個說法呢?我們都知道,在古時候,女子的腳是不能被別的男人看的,就算是一點露在男人面前,也算是失了貞潔,所以鞋子對于女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借什么也不可能借自己的鞋子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根據魯迅先生推理的一個道理而得出的,魯迅先生說的是見到斷袖子就可以想到白臂膀,然后就可以想象到性方面,鞋子也是如此,看到鞋子就可以想到腳,想到大腿,然后想到性,由此就是不單純的一些東西,因此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借給別人鞋。
還有一個也是比較迷信的,在一些地方,“鞋”同“孩”的發音相像,借鞋就像是將自己的孩子借出去,想來也是沒人愿意的,所以才有了這俗語,想來也是先輩們總結了大半生經驗才得出來的了。
而我們現在卻很少有人講究這些東西了,如今很少有人再使用柴火了,也就用不著借柴火了。但是鞋子還是很多人不愿意借給別人穿,租衣服的人很多,但鞋子大多數人都是自己買的,既不愿意借別人的鞋穿,也不愿意將自己的鞋借給別人穿。
不是迷信,而是鞋子是我們每個人腳穿的,而一些人又有腳氣,或者容易出汗,大家自己能夠接受自己的腳,卻難以接受其他人的腳穿在自己鞋子里,總感覺自己鞋子有味道,不舒服,所以為了大家都舒心,鞋子一般都是不借的。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一些俗語中說到的道理還是有用的,直到我們現在都用得到,大家有興趣的還可以去看看其他的有意思的俗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