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鐘調節著人體各項機能,如行為活動、激素水平、新陳代謝、體溫和睡眠。保持生物鐘的穩定是身心健康的關鍵,所以平時要求大家不要熬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有序,工作有常。
中醫描述人體的生物鐘更為詳細,以“子午流注,陰陽相守”來描述人體的生物鐘,以“子午”指代時間,借“流注”寓意運動。二者相合,既言整個宇宙中時空與運動的統一,也指單一個體內時間與氣血的關系。
人體是一個運動的有機整體,人的生命活動在陰陽消長中持續進行,人體的內在運動與外界環境也需協調統一。人體不同時辰陰陽消長,維持著機體氣血流注的多少與強弱,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子午流注”指導的養生理論,主要是把人體十二條經脈在十二個時辰中的運行規律有序地聯系起來,隨著時辰的變化,不同經脈中的氣血在不同時間各有盛衰,以此能更精準地因時因地制宜,最終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子時 23:00--01:00 :膽經旺盛。這時要上床睡覺,若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陽氣升發,頭腦清新,氣色紅潤;反之,若子時不入睡,陰不得藏,陰虛生內熱,口干舌燥,面容枯槁。
丑時 01:00--03:00 :肝經旺盛。此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為陰極生陽,陽氣始發之時。陰主收藏,故人在此時宜靜養,潛藏陰液,養神以養形;陽始生,不宜運動,勿妄動陽氣,使氣血耗散。
寅時 03:00--05:00:肺經旺盛。正是陽氣緩升血液輸注的時候,宜深度睡眠,不應被驚醒。
卯時 05:00--07:00 :大腸經旺盛,此時天已亮,宜靜待日光,以調氣為主,運動應為“微動”。這時起床要喝水,大腸蠕動旺盛,養成卯時排便的習慣。
辰時 07:00--09:00:胃經旺盛。胃主水谷受納與運化,而后生化全身氣血。胃經脈大血多,潤宗筋,束骨而利關節;此時胃最活躍,一定要吃早餐。
巳時 09:00--11:00:脾經旺盛。這脾主四肢肌肉,病則全身肌肉萎軟無力。故 7 ~ 11 點不宜多動,免耗氣血。
午時 11:00--13:00 :心經旺盛。此時至陽至,陰始生,是天地陰陽氣機的轉換點。人體急需補充水谷精微,氣血均聚集于脾胃腸道,適當休息或午睡。也不宜劇烈運動。
未時 13:00--15:00:小腸經旺盛。小腸最活躍的時候,此時水谷精微已被脾胃腐熟,小腸對其進行泌清別濁。故午餐應在下午 1 時前吃。進行適量腹部運動以助食物消化后,可進行低強度的運動,如健步走等,不應運動過量,不利消化。
申時 15:00--17:00 :膀胱經旺盛。膀胱最活躍的時候,膀胱有“化氣行水”的功能,負責排泄人體水液。是人體最佳排毒時機,適合多喝水。
酉時 17:00--19:00 :腎經旺盛。腎為“先天之本”,主管人體的生長發育。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有利于貯存一日的臟腑之精華。腎精盈滿,先天之本才能穩固,生命力旺盛。適合休息,少食鹽。
戌時 19:00—21:00 :心包經旺盛。《靈樞·邪客》說:“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此時心肺功能水平較低且平穩,適宜散步,這時心腦神經系統最活躍,心臟不好的人最好在這時候敲心包經,效果最好。
亥時 21:00--23:00 :三焦經旺盛。三焦通百脈,匯聚著機體的中氣、元氣,其生理功能是其他臟腑在水谷消化吸收、營養排泄等方面功能的總和。此時保持心境平靜,調暢三焦氣機,睡前可進行深呼吸運動,調節胸腹腔內氣血,百脈得以休養生息,才對身體十分有益。
人的運動能力隨著一天時間的推移,會出現三個高峰期:8 點至 12 點,14 點至 18 點,19 點至 21 點。順應人體生物鐘來調整運動時間,通過一天中不同時段不同臟器及經絡的特點指導運動養生,從而減少機體失衡的不良影響,反對不顧節氣運行規律的運動,倡導因時而動的運動時令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