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夏至。夏為陽,這里的至,不是到來的意思,而是極致。也就是說,到夏至這一天,天地陽氣的增長已經到了最極致旺盛的時候。
在陽氣的滋養下,植物和草木都生長得郁郁蔥蔥,卯著一股勁兒似的奮力往外延伸。太陽早早的就探頭了,早上六七點推開窗,陽光已經可以爬進房間里來,四周都是溫暖的氣息。
節氣就像是一個陰陽輪轉的播報員,去年秋天開始收斂沉降于地下的暑熱之氣,從立春開始漸漸往上升浮,到了此時夏至則升浮到了最高點。
這時候,地面以上的陽氣最旺,地下陽氣則最少。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因為天氣炎熱高溫,身體的陽氣也跑到了體表,內里陽氣虛空,很容易生成虛寒。
特別是原本就有些虛寒的小朋友,最近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會更明顯。媽媽摸一摸孩子的小肚子,會發現,肚皮涼涼的。晚上睡覺如果不小心踢開了毯子,第二天起來就要拉肚子。
孩子臉上的氣色看上去也不怎么紅潤,嘴唇顏色淡淡的發白,沒有血色。鼻梁和唇周有一圈暗暗的青筋,整個人看上去“灰撲撲的”。
有媽媽可能會奇怪,小孩子是純陽之體,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天,小朋友反而更容易虛寒了呢?
一方面,這是由夏季本身的特性決定的。早在一千多年前,張仲景在 《 傷寒雜病論 》 里面就已經做了記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
需要注意的是,古人的月份是按農歷來看的,所以這里的五月,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夏至時節。
另一方面,身體里的虛寒,有時候是我們自己堆積進去的,最常見的就是夏天吹多了空調,或者吃了些冷飲、冰淇淋。
小朋友放學回家,如果直接從外面炎熱的環境下,突然走進溫度過低的空調房,一冷一熱之間,毛孔會突然關閉,把冷空氣也一起關在了身體里。
而吃冰淇淋喝涼水,這些入口不溫的食物,則是直接就會凍到脾陽和胃陽。
中醫看來,小孩子是稚陰稚陽的體質,他們的陽氣很稚嫩,需要好好呵護。
所幸,最容易虛寒的夏至,也是天地里陽氣最充盈的時候。在夏至時節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幫助孩子溫陽養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應該如何提升陽氣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曬太陽,相當于是一種天灸,直接把大自然上浮的陽氣充分利用起來,也是我們汲取陽氣最經濟簡單的方法了。只需要在有太陽的時候,帶上自家寶貝,走出門就可以了。
而帶寶寶出去曬太陽,最關鍵的是要曬到兩個部位,一是背部,一是腿腳。
曬背可以幫助喚起小朋友全身的陽氣。背部可以說是身體陽氣的發電廠,這主要得益于背部的一條很重要的經絡——督脈,它又被叫做“陽脈之海”,總管著一身的陽氣。
帶孩子出去曬太陽,選擇背對陽光的方向,讓太陽光柔和的撒在督脈上,“發電廠”就會開始工作了,刺激一身陽氣的生發。大概曬個十來分鐘,孩子就會感覺渾身都變得暖洋洋的。
而曬腿腳,則可以幫助身體祛除寒氣。家里爺爺奶奶常說“寒從腳下起”,孩子也是一樣的,所以寒氣的祛除也需要從腿腳著手。
我們的腿腳上,有很多的穴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膀胱經。它是身體的一條大陽經,從腳底一直蔓延往上,具有溫陽散寒的效果。腳底暖起來了,全身氣血都會被調動起來。
如果是有太陽的周末,媽媽可以帶上一塊毯子,和寶寶到附近的公園里曬曬太陽,找一塊比較柔軟平坦的草地,鋪上毯子,然后趴躺在毯子上,一次性最大化的曬到了背部和腿腳。
一次曬的時長,以半小時左右為宜。等曬到背部暖和了,媽媽就可以把毯子移到背陰的地方或者陰涼的大樹底下,讓孩子繼續玩耍。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既要充分接受陽光的補給,也要做好防曬的工作。孩子肌膚比較嬌嫩,出門曬太陽前,可以提前二十分鐘擦好防曬霜,避免曬黑曬傷。
除了曬太陽這樣直接汲取自然陽氣的方法,還有另一種可以更集中有效地把自然陽氣注入孩子身體的方式,那就是艾灸。
艾灸用到的艾葉,我們說它是純陽之品。它生長在山坡朝陽面,又在每年端午前后采摘,蘊含的陽氣是很充足的。
艾灸就是把艾葉燃燒,讓它直接給身體注入陽氣,同時,艾灸的熱力還可以溫通經絡,把孩子身體里因為虛寒帶來的淤堵,一點點疏散打通。
夏天的虛寒,對于小孩子來說,主要體現在脾胃。所以艾灸的穴位,可以選擇神闕和關元穴。
神闕穴就在肚臍中央,這里是孩子和媽媽一生相連的印記。肚臍的皮膚最薄,可以很好的吸收來自艾草的陽氣。通過艾灸神闕穴,可以把陽氣輸送到身體的中下焦,增強孩子脾胃的運化能力。
關元,意為關住元陽之氣。它是身體陰陽元氣交合的地方,位于肚臍下方四橫指的位置。
艾灸關元穴,可以把補進身體的陽氣好好的關住收起來,給孩子虛寒的身體增添一些溫熱。尤其是四肢手腳偏涼的孩子,平時可以艾灸這個穴位。
艾灸的手法,比較推薦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穴位,距離皮膚約2-3厘米,以孩子感到溫熱而不燙為宜,然后固定不動,讓熱力透進身體里。
它的手法簡單,媽媽比較容易上手,同時穿透力足,可以溫通經絡,讓灸感傳遞開來。
說到灸感,孩子的感覺會比大人靈敏很多,媽媽可以一邊艾灸,一邊問孩子此時身體的哪個部位是熱熱暖暖的,就會發現,這股熱力,它是流動的,而體質清靈的孩子可以感知到它們。
有的孩子可能不習慣艾灸,比較愛動,坐不住,那可以用艾草來泡腳,同樣可以達到驅寒養陽的作用。
我們的腳上有60多個穴位,跟全身的器官臟腑都息息相關。用艾草泡腳,一方面,艾草所含的藥效會通過皮膚毛孔,慢慢滲透到體內,內達五臟六腑,外通四肢手腳。
另一方面,虛寒的寶寶泡腳,對脾胃也是一種溫養照顧。這是因為,脾胃經的大多數穴位,都分布在腳底,借助熱水的刺激,脾胃經得到了溫養活絡,孩子脾胃功能也會慢慢變好。
泡腳的時候可以告訴寶寶,雙腳互相左右輕輕搓揉,這樣可以讓艾草的藥性更快的進入身體。
孩子大多愛動也喜歡玩水,這樣的搓揉按摩,在他們看來,就是一種小游戲,媽媽也可以加入進去,兩人一起互相給對方按摩。
泡腳的水溫不要太高,小孩子皮膚嬌嫩,溫溫熱熱又不燙腳最好,大概是40度左右的樣子。水量要沒到小腿,這樣可以盡可能多的泡到各個穴位。
泡腳的時長,也不需要太久,大概10到15分鐘就可以了。泡到微微出汗就停止,如果泡到冒大汗,反而損傷了身體津液。
姜棗茶是夏天缺少不了的一道小甜湯,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小朋友,稍微吃點涼的水果就容易拉肚子,睡覺的時候總是喜歡趴著睡才舒服。
這樣的情況,在夏天喝一杯姜棗茶就很合適。生姜和紅棗都是溫性之物,可以幫助祛除脾胃里的寒氣。
一般還可以在里面加一點補脾的麥芽糖,在驅寒的同時也照顧到孩子虛弱的脾胃,給它撐起一個保護傘。
媽媽做起來也是十分的簡單好上手。挑選6顆紅棗洗干凈,帶皮的生姜切下3片,再舀一小勺麥芽糖,一同放進鍋里煮上15分鐘,一碗暖呼呼的姜棗茶就完成了,快手又利落。
這樣一碗小甜湯,可以在早餐的時候配給孩子喝下,過了中午就不怎么適合了。上午是胃氣生發的時間,早餐喝下正好迎合了它的生發之氣,喚起一天的活力。
大自然的設計很奇妙,夏至是身體最容易內里虛寒的時候,同時也是天地間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植物草木都舒展開身體,熱情大方的吸取著天地陽氣,快快茁壯長大。
我們的小孩子,也可以借著這股天然的旺盛陽氣,順應身體陽氣的生長,同樣健康強壯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