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年青父母,已經充分認識到對子女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精力,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和智力投資。但是,不少年青的父母往往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階段:零到三歲的嬰幼兒早期教育。而這個階段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嬰兒是指零到一歲之間。幼兒是指從一足歲到六七歲的小兒。它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一足歲到三歲為幼兒前期。從四歲到六七歲為幼兒的后期。相當一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智力開發大都是從四歲開始的。還有一部分是從六七歲開始的。他們片面地認為:零到三歲孩子太小,還不懂事,教也白搭,是對牛彈琴,根本沒有教育的價值。他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孩子的飲食營養方面,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身體成長,而主動放棄了這一階段的智力開發。這就形成了幼兒早期教育的一大盲區。
現代科學已證明:零到三歲之間,嬰幼兒有很多潛能可開發。奧地利動物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勞倫茨,在動物實驗場飼養動物的過程中發現,小灰天鵝從蛋殼爬出來后,首先看到什么動物就把什么動物當媽媽。如果是母雞孵它出殼,也就把母雞當媽媽;假如出殼時只有勞倫茨在看它們,小天鵝就把勞倫茨當成媽媽。他走到哪里,小天鵝就搖搖擺擺跟到哪兒;他去游泳,小天鵝也跟著跳進水里,并親熱地吸他的頭發、胡子。他把動物出生后最初日子里能學會認母的現象稱之為母親印刻期,如果錯過此期就很難彌補。十九世紀初,德國出現了一位“神童”卡爾.威特。八九歲時就能夠自如運用德、法、意、英、拉丁和西希臘語6種語言。9歲考上大學,14歲授予哲學博士。16歲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并受聘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就成為優秀的法學家和研究但丁的權威。他父親把對他的培養寫成了一本書《卡爾.威特的教育》。他在書中是這樣表述的:“要使孩子的天賦發揮出八九成,必須盡早開始教育。因為兒童的潛能有遞減法則。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能的兒童,如果從零歲就對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就可能成長為具備100度能力的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也只能具備80度能力。如果從10歲才開始教育的話,充其量只能具備60度能力。”根據現代科學家的研究,產生“兒童潛能遞減法則”的原因是:每個動物的潛能都有自己的發達期,而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不論哪一種潛能,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么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例如小雞“追隨母親的能力”的發達期大約是在出生后4天之內,如果在最初4天里不讓剛生下來的小雞跟在母親身邊,那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生后的8天之內,如果這段時間里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么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寶貴的嬰幼兒潛能如果不在其發達期給它發展的機會,就會一個一個地枯死。
現代教育學研究認為:早期教育應從零歲開始。現代兒童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三歲前大腦的發育很快,三歲時已達到成人腦重的三分之二。幼兒從初生到五歲,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嬰幼兒早期的發展有其最佳期。嬰幼兒在這個時期獲得某種行為習慣、語言、模仿、技能、知識要比其它時期快,且不容易忘記,很容易達到最高境界。1歲是聽覺發育的最佳期;2-3歲是口頭語言發育的最佳期;3歲左右是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4歲是智力發展的最佳期;5歲是掌握數學慨念的最佳期。誰放棄了這一階段的教育,誰放棄了這一階段的智力開發,誰就喪失了早期教育的一段黃金時期。嬰兒呱呱墜地,來到人世間,發展最快的就是腦細胞,他迫不及待地準備接收大量的信息,這是一片急待開發的處女地。這時嬰幼兒的大腦就像一張白紙,任你去揮灑。你可以畫出世間最美最好的圖畫,你可以寫出世間最新最美的文章。年青的父母,為了您孩子的前途,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為了國家的振興,請您一定要重視零到三歲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共同打破這一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