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保健專家沈雁英教授
又到秋天了。從中醫來看,人的健康和氣候、外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進入秋天后,天氣比較干燥,對人的新陳代謝會產生很大影響,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患病。俗話說:“秋天無病三分虛。”到了秋季就要是開始滋補養陰了,這是開始儲存能量的好時機。在秋季,得調理脾胃,為“秋冬養陰”打好基礎。秋風秋雨漸漸涼,溫度降低,人的抵抗力也會降低,要做好保暖工作,預防疾病入侵。
秋天萬物成熟,既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千樹落葉、萬花凋零的時節。此時自然界陽氣日衰、陰寒日勝,雨水偏少、氣候干燥,萬物漸漸蕭條。“陽消陰長,熱去寒來。”人們體內的陽氣逐漸內斂,陰精之氣不斷轉盛,因此代謝機能也由盛轉衰,開始進入低潮。立秋即秋季的開始,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
在北方多是秋陽暴曬的天氣,而剛經受過夏天酷暑“折磨”的人們的體質,在初秋就受到酷暑和秋季燥干天氣的夾攻,因此很容易致病。人們常出現陰虛火旺的癥狀,如口干舌燥、嘴唇干裂出血、皮膚干澀、咽干口渴、音啞、便秘、小便少等現象。還有的人會出現燥咳癥狀,如干咳少痰、痰中帶血等等。秋天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干燥感。故應該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身體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適合秋季食用的食品很多,如百合、芝麻、核桃、紅棗、蓮心和桂圓等。
讓秋天潤澤起來
人們常以“秋高氣爽”、“風高物燥”來形容秋天的氣候。入秋后,人們常會覺得口鼻干燥、眼角干澀、皮膚發緊、干燥脫屑,甚至出現多處皮膚破裂等癥狀,這主要是秋季干燥的氣候特點所致。此季節稍不注意調理,皮膚極易老化起皺。中醫認為,外界燥邪過甚,侵入體內,損傷津液,津液虧虛,不能潤澤四肢、皮膚,故見秋燥的一系列癥狀。
秋燥是四時氣候的自然現象,也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然而我們可通過某些中藥具有滋陰潤燥、灌溉臟腑的功效,來彌補秋燥對身體的傷害,減少甚至避免干燥的發生。其原則為滋陰潤肺,不膩不燥,藥物有西洋參、百合、玉竹、沙生、麥冬、天冬、黃精、桑葚等。可單位運用,也可搭配運用。
盡管秋燥對人體的影響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頗多。秋天在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可適量飲開水、淡茶、、豆漿等飲料,并適當選食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薺、柿子、銀耳等。
別讓燥傷肺
中醫認為:“燥易傷肺”。因而“肺燥”是秋季就醫時患者聽到的最多的名詞。在干燥的氣候環境中,人體可由此產生諸多津虧液少的“干燥癥”。比如,肺臟受傷,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為干咳無痰或膠痰難咳,謂之“燥咳”。 鼻乃肺之竅,鼻干燥于秋之后尤為常見,喉、咽也分別是肺的門戶和肺氣之通道,秋燥襲擊,往往會導致咽干、口燥、音啞等不適。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現的皮膚干澀、皸裂,甚至毛發不榮,都和秋燥有關。
秋季養生以肺為先,故飲食以滋陰為宜。要少食辛辣味之品,如:辣椒、生姜、生蔥等。肺屬金,通氣于秋,肺氣盛于秋,少吃辛辣味的食品是要防止太盛。中醫認為“金克木”,即肺氣太盛會傷肝,故在秋天要增加酸味的食品,酸味入肝,可增加肝臟功能,以抵御過剩的肺氣侵入,根據中醫這一原則,秋季人們一定要控制食用辛辣食物的習慣,以達到滋陰、潤肺、防燥的目的。
適合秋季使用的食品有很多,如:山藥、白扁豆、藕、黃鱔、栗子、胡桃、花生等。
防燥兩步驟
秋季前期:用于溫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清熱滋潤為主。飲食養生的方法應堅持二粥一湯的飲食方法,即早晚餐食粥,午餐喝湯,但粥湯的內容有所不同。傳統養生學認為燥邪最易傷肺,在煮粥時加些切碎的梨塊,有生津止渴、滋陰潤燥、止咳化痰的作用,適用于秋季干咳少痰、失眠多夢者食用。煮粥時加些已用水發好的銀耳,有滋陰潤肺、養胃強身的作用,適用于身體虛弱及患有高血壓、血脂異常及慢性支氣管炎者食用。羹湯類則以西紅柿蛋湯為佳,蛋白質及維生素豐富并有利于消化吸收。
秋季后期:用于涼燥的飲食養生方法要以驅寒潤肺為主。飲食原則除滋陰潤燥外,應適當增加蛋白質和能量較高的食物。食粥仍是主要方法,如:梨粥、百合粥、銀耳粥都可食用,還可增加一些瘦肉粥類,如煮粥時加些瘦肉、皮蛋等,以補充蛋白質的消耗。還可進食栗子粥、桂花蓮子粥、龍眼肉粥、紅棗粥等,并多食一些溫性的蔬菜水果,如南瓜、蔥姜、香菜、桃、杏、大棗、荔枝、烏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