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標題好傲嬌╮(╯_╰)╭
黑格爾哲學的特點
1.能動的辯證法思想 2.徹底的理性主義和邏輯主義 3.邏輯,認識論和本體論的三位一體
黑格爾形而上學的結構
一、邏輯學,存在論:“存在起來”,質量互變(理性的狡計);本質論:矛盾與自由;概念論:本體;三階段:主觀性階段,客觀性階段,理念階段:意志和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界,邏輯學向自然哲學轉化。
二、應用邏輯學:
1.自然哲學:具體內容: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
自然的認識:自然自身有限的存在;物質的自身作為精神的外殼;
三個階段:機械論,物理論,有機論;自然界通過人而達到自身的自我意識;自然辯證法的人本哲學向精神哲學轉化。
2.精神哲學: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
主觀精神:人類學、精神現象學和心理學
精神現象學:意識的經驗科學
胡塞爾現象學:客觀存在放入括號存而不論,“懸置”起來,實現“現象學的還原”,將意識的層次顯示出來;呈現意識的“意向性結構”,指向一個“意向對象”,意向活動同意意向活動存在不可分的結構,探討一般意識結構,一種可能性,即“先驗的”結構。先有可能性,后有現實性。
但同時胡塞爾認為現實的歷史意義毫無哲學意義,必須將歷史放入括號存而不論,才能開始談論哲學,哲學談論的僅是意識本身的結構,有能動性但永恒固定的無低高層次流轉的結構。
精神現象學的構成部分:“意識”和“自我意識”
“意識”的三部分:感性確定性;知覺和事物;力和知性
1.感性的東西為抽象,概念則是具體的。凡是說出來的都是概念。我唯一能說的只有“這”,“這”確定下來的只是一個“這”的共相,同是抽象的。通過語言、語詞,感性獲得確定性,成為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概念。“倒名為實”。
2.對于共相的普遍性的主動性的把握,自覺地將我同對象對立,將自我超拔出物。
3.物自身的“感性”同“共相”的矛盾,即康德揭示的現象與物自體,自在之物的矛盾。
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物的概念形成;面對先驗對象,我們的先驗意識具有統覺能力,用一個先驗的對象的概念,將感性材料統攝,構成對象。構成的對象僅是現象,它自身存在不可認識的物自體。康德接觸知性的本質,但止步不前。
黑格爾發揮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的統覺能力,講意識提升到知性即理智的立場,從“力”的角度看待事物。現象是物自體的力的表現,取消物自體,將其納入力與力的表現的河流中,感覺和直覺消隱。知覺的本質性特點為著眼于力,著眼于抽象概念的“力和力的表現”,將意識的思維層次提高到“超感覺世界”,將力的概念作為哲學概念來探討。
力是知性的特點,知性探討“何以可能”的問題,探討的目的在于通過力和力的表現,抽象出普遍的規律。知性的另一個特點在于尋找規律,規律組成現象界,我們用規律把握現象界,則接觸到事物的本質。但知性的思維方式導致靜止,規律的世界觀,要求知性上升到更高層次。
現象是無限復雜的,我們只能把握住其中一方面,從所有現象中可以取得規律,偶然現象也在規律中,因此本質規律在實踐中不能同現象分離出來,現象即是規律,現象同規律沒有區別。現象的王國就是規律的王國。相互間對立的規律本身即現象界的客觀規律;不用區分現象和規律。從而引出新的規律:對立面的轉化、統一的規律。新規律是理性的規律,不同于第一的知性的規律屬于靜態王國,其屬于動態王國,即“第二個超感官世界”,屬于“顛倒的世界”。
知性只是形式邏輯,理性涉及辯證法。第二超感官世界是辯證的世界,是對立統一的世界。這種自相對立自相矛盾在實踐領域表現為“自由”。意識層面自相矛盾即自我意識。羅素的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無法解釋“我”這個概念,認為其在科學上不合法,同時他認為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應為“有思維所以思維在”。
自然意識將“我”把“我”從“我”本身區別開,同時“我”意識到這種差別只是沒有差別,從而導致“自欺”。人的意識具有自欺結構,藝術則創造一種自由活動,有意識的自欺即自由和自我意識的本質。
黑格爾的“將對象統一到自身”已經“自我欣賞”解釋該問題。康德的“先驗統覺”由自我建立一個經驗對象,實際在考察自我。在認識對象的“我”過程中,“我”達到自我意識。
認知對象過程“我”將“我”自身設置進去,“我”的認識程度即我的提升程度。對象意識在知性處返回到自身、自我,至此“自我意識”在精神現象學中合乎邏輯地出現。
精神現象學: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本身:由意識所揭示出來的一個更深的精神層次。
自我意識結構:我和對象的對立統一關系
自我意識的三個環節:欲望、生命本身、類意識
自我意識結構的無限性
自我意識的獨立與依賴:主奴關系以及其辯證法
自我意識的自由:斯多葛主義:“戴上枷鎖,我還是自由人”。自由意識需要一個普遍的超越性的根基。“苦惱意識”。
二、客觀精神:抽象法、道德和倫理
抽象法(法哲學),抽象法轉向內心即道德,道德同抽象法結合形成制度,即倫理。倫理包括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
三、絕對精神:藝術——宗教——哲學
三個階段把握絕對精神的方式:藝術以感性的方式;宗教以表象的、象征的方式;哲學用概念的方式
1.藝術:藝術哲學的三個層次:內容、形式、藝術家
內容方面的三個層次:
1、“一般世界情況”,即普遍精神、時代精神、民族精神。
2、特殊層次上的“情境和動作”。
3、個別方面的“人物性格”。
形式方面:自然的人化;藝術的客觀性不在于外在自然界的客觀性,而應是內心的客觀性。
藝術家:藝術家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藝術家一方面是時代的產物,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另一方面,藝術家自身的精神、素養、情操、氣質都是其自身得到獨一無二的實現。
藝術史:以時代精神進行宏觀劃分。象征型藝術——古典型藝術——浪漫型藝術,藝術衰落。宗教哲學高于藝術哲學,藝術衰落后走向宗教。
2.宗教:
宗教的三層次:自然宗教(印度教,儒教、佛教、埃及、波斯的宗教);精神個體性的宗教:猶太教和古希臘的宗教教。最高宗教:基督教。
基督教的三階段:《舊約》的“啟示的宗教”;《新約》的“實證(Positiv)的宗教”;新教的“自由的宗教”,揭示了基督教的本質。
3.哲學
哲學就是哲學史(“邏輯和歷史相一致”——馬克思)
絕對精神與歷史(“黑格爾是歷史上第一個想在歷史中發現一種規律的人”——恩格斯)
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至于怎么聯合,在于人們自身去創造。
四、法哲學
《序言》:
1.“法”又譯作“權利”,即Recht。法的哲學作為權利的哲學,必須得到理解(verstehen),使其合理的內容獲得合理的形式。
2.《法哲學原來》序言:“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現實”和“現存”存在區別。“現實”即“Wirklichkeit”,具有能動性,詞根“Wirken”即工作、活動、生產,形容詞為“Wirklich”。從詞根上看,“現實”即發展著的東西。“現實”一詞應譯作“實現”,作為動詞或動名詞翻譯,即“凡是合理的都是在按照規律實現著的。”
恩格斯得出另外一個命題:"凡是現存的都是注定要滅亡的。"
法哲學即權利哲學,法的德語同義詞有權利(Recht)和規律或法則(Gesetz)。法是被設定的,非永恒的,出于人的自由意志。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里將法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法律存在"存在"和"應當"的矛盾,存在的并不就是合理的,真正到合理要把"應當"考慮進去。
《導言》:
1。法的理念是自由,自由的概念是能動的,能動的概念是理念。
哲學上的法不是直接感覺到的,而是在法的實證(Positiv)、歷史能動過程中或具體生活中體現出來。法律體現人自由的趨勢,它的目標是"人生來自由"。
2。意志和自由的關系:法學以自由的探討為前提,沒有無自由的意志,也沒有無意志的自由,無意志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
意志和思維的關系:意志和思維相同,都是理性。
康德認為真正的意志是理性。理性用在理論或認知方面,即理論理性。理性用在實踐方面即實踐理性,即意志。
3。自由的層次:
1、第一個層次:抽象自由:消極的、完全否定性的自由。
2、第二個層次:任性或者任意(Willkür)
3、最高的層次:具體的自由
4、任意的自由與法
人有了自由意志就有了原罪,人的自由形式是善,但內容上是惡的。人都有一種任意行為的沖動,這種沖動的結果可能是不道德的,但是我們應該把這么一種任意的沖動放入一個合理的體系中去,是其的結果成為道德,即為法。
真正的自由意志應該是主、客觀的相統一,作為任意的意志是主客觀相分裂。自由意志把主觀的自由作為自己的客觀對象來追求,因此主客觀是相統一的。所以在意志的里面就是希求自由意志的那種自由意志,才是真正的意志。
主觀的自由意志變成客觀的自由意志是一個過程,每個人的意志能夠提升到一種普遍意志,法在世界精神那里達到絕對,也就是說在世界歷史那里達到絕對,世界歷史是一個法庭。
《法哲學原理》的方法論: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在科學上唯一正確的方法"一一馬克思、恩格斯
4.抽象法
1、人格(Pers?nlichkeit)和所有權
所有權不單純是一個人和物的關系問題,而是人和人的關系問題。通過自由意志地占有,才是"所有"。
所有權的三個環節:
第一、占有
占有的三種方式:1)直接的把握。2)給物以定形。3)在物上標明"我"
第二、物的使用
第三、轉讓(價值的量的體現)
2、契約
契約是不同意志的統一。盧梭區別公意和眾意。黑格爾針對盧梭,認為共同意志不是普遍意志,普遍意志更高,而共同意志實質仍是眾意。
3、不法(Unrecht)
黑格爾的辯證法體現在:他認為不法恰好是法的一種現實性表現,有不法才能體現法的威力。道德比法要更高,它是人格的一貫性。
5.道德
道德:非自在的自由意志,而是自為的自由意志,“自我相關的否定性。”
道德和法的區別:
法是禁令,道德主要不是禁令,道德多為肯定性的要求,是兩個意志的關系,是與他人的意志相互之間的協調。法就兩個意志的關系而言,多為否定性的關系,道德多為肯定性的關系。
道德的三個層次:
一、故意
二、意圖
康德“為義務而義務”。
黑格爾“人有權把他的需要作為目的,生活不是什么可鄙的事情”。
三、良心(gewissen)
康德的良知是空虛的形式,主要是無矛盾的形式邏輯上的自身相一致,形式主義的道德論。黑格爾認為,形式上的邏輯相一致實際上需要前提,康德忽視了前提。黑格爾認為,理性的法則體現在個人的良心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但理性在良心中實際上又是主觀的,良心應是一種孤獨的狀態。
黑格爾批評良心,認為形式的良心從自然意志出發,會成為惡的出發點,需要達到自由意志。
黑格爾認為低層次的偽善是“道德觀點中主觀性的最高峰”。高層次的偽善則是:出于善的動機,為了善的目的,不擇手段。同時黑格爾批判“優美的靈魂”。
6.倫理
倫理的三個層次:
一、家庭
二、市民社會(提高到普遍形態的精神實體)
1、勞動和需要的體系
勞動的分化形成三大等級:農業等級、產業等級、普遍等級。
2、司法
法律并非簡單的匯編,而是體現一種原則,應從普遍性上把握。法的精神。
3、警察和同業公會
三、國家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將國家歸結成意志的原則,是偶然的相互重合的意志構成共同意志。黑格爾駁斥盧梭,認為國家并非共同意志的產物,而是普遍意志的產物。
黑格爾對國家的討論:國家法、國際法、世界歷史。
1. 國家法
盧梭的“有機觀”,孟德斯鳩的“機械觀”。
黑格爾對盧梭有機觀進步發展。
三種權力的劃分:
一、王權(包含行政權和立法權)
二、行政權
三、立法權
另:人民群眾是無機體,無組織、無定型,容克貴族(Jungherr)即土地貴族起決定作用。言論自由。
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那么國家就消亡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要求推翻現存的資本主義國家。
2.國際法(對外主權)、世界歷史
康德認為國家間的關系應存在國際聯盟,國際法加以解決。黑格爾推崇戰爭,國家的榮譽應表現在個人為國家而犧牲的英勇義務上。戰爭是有理性的,有理性的戰爭就有國際法。
人類社會有世界理性、歷史理性來裁定,因此進入世界歷史,而“日耳曼世界”,即基督教世界,認識到“一切人都是自由的”,日耳曼世界已經將普遍自由的原則具體化,只是未完全在現實中展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