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開埠與輪船運輸業的興起 ——記憶老宜昌系列之一
三峽晚報訊 劉思華
1876年(清光緒二年),英帝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 《中英煙臺條約》,特規定宜昌等四處為通商口岸。自此,帝國列強在宜昌建海關、設領事館、辦洋行,開辟貿易市場。
開埠的第二年即l877年宜昌海關成立,雖隸屬中國海關,實為外國人掌管。1878年,宜昌港進來的第一艘輪船是英商立德樂“彝陵”號汽船,船名掛的是清朝前期宜昌原名,帶有回家的味道。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同年捷足先登開辟漢宜航線的是在上海剛成立不久的中國招商局,營運的船只為“江平”輪,并于當年在宜昌設局,在濱江路一帶建辦公樓,修筑石砌雙階碼頭,開始客貨運輸業務。
打通礁石林立、水流湍急的長江三峽輪運航線的是l898年,這年又是英商立德樂雇員駕駛一載重l0噸木殼小汽輪“利川”號,由宜昌上駛,歷時23天抵達重慶。是為宜渝輪船初探之成功。過了漫長的11年,直到1909年,由四川人出資組建的川江行輪有限公司建造的 “蜀通”輪,聘英國人蒲蘭田任船長、秭歸人陳興發任領航員,才正式打通宜昌到重慶的三峽水運航線。
宜昌開埠不久,先后來宜昌從事輪船運輸業務的有英商太古輪船公司、英商怡和輪船公司、日商大阪株式會社,以及美商美孚石油公司、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的油輪。
最早在宜昌設輪船分公司的除國營招商局、川江行輪公司外,還有三北輪埠公司,以及強華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輪船運輸行業的后起之秀民生公司,由著名企業家盧作孚于1926年創辦于重慶,1930年航線擴展到宜昌并建分公司。1933年至1938年在宜昌建堆棧11座,水上運輸能力達1380噸。
由于輪船運輸業的發展,過往宜昌的旅客迅速增多,輪船乘客之初的1883年,由漢口至宜昌的輪運旅客全年總數為2218人,到1891年已劇增到全年為12367人,增長5倍多。
隨著輪船運輸業在宜昌的興起,從大南門以下江邊筑起二十余座碼頭,為區別于上游的木船碼頭,人們將大南門往下至今十三碼頭(原亞細亞碼頭)稱之為洋碼頭。于是為洋碼頭服務的裝卸搬運組織也應運而生。由于靠城區一邊枯水季節江岸沙灘寬,輪船只能泊于江心,客貨只能靠木船駁運,于是產生了駁船業,成立有宜昌公興駁船公司,至民國初年(1912年),為中外輪船在港口內從事駁運業務的木駁船就有80余只。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