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鐵觀音茶葉:文化味濃,茶香遠飄
閩南的五月份是安溪鐵觀音茶葉上市的時節,每年的這個時候,在烏龍茶主產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的各個產茶鄉鎮,茶農的家里經常是擠滿了南腔北調的客人,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搶購剛剛上市的新鮮茶葉。安溪鐵觀音茶葉一年可以產制四季,即春茶、夏茶、暑茶和秋茶,最好的茶葉是春茶和秋茶,春茶的特色是湯水甘醇滑潤,秋茶香味高雅。春秋兩季茶葉的價格相對較高,是各路茶商搶收對象。夏茶和暑茶次之,由于夏季天氣炎熱,這兩季的茶葉一般是加工成袋泡茶或者熟茶,銷往低端的消費場所。
所以,春節過后,當各地茶葉經銷商的存貨已經基本清空,帶著春天氣息的新茶上市成了消費者和經銷商的期盼。
這些年,隨著宣傳力度的增大和安溪鐵觀音茶葉獨特的魅力,一枝獨秀的安溪鐵觀音茶葉烏龍茶俏銷大江南北,品茗成了一種時尚,茶葉文化漸漸融入市民的生活當中來,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臺灣高山茶刺激了安溪鐵觀音茶葉
對于許多茶農來說,安溪鐵觀音茶葉能有今天的市場是意想不到的。十幾年前,茶農是兼職的,他們一邊忙著農活,一邊做著茶葉,因為這是兩個不會相互沖突的農活。那時的農民種點茶葉是來彌補家用。安溪鐵觀音茶葉的銷售渠道也只能單一的賣給靠政府下屬的茶葉收購站,價格相當的低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安溪鐵觀音茶葉在閩南的地位還排在柴米油鹽之后。哪里會想到現在竟然會成為一種高檔的商品在流通。茶農因為種茶制茶而發家致富,茶商因為經營茶葉發展成了企業,安溪鐵觀音茶葉成了閩南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和閩派服裝、運動鞋一樣叫響國內外。
今年六十五歲的郭定國從年輕時就開始制作茶葉,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同他人承包了公社唯一的茶園,對于安溪鐵觀音茶葉,這位老茶農感觸頗多。他告訴記者,二十多年前做茶葉,全部是靠手工制作,采摘、搖青、炒青、包揉、烘干等程序都是用手工完成的,即費時又費工,茶葉的質量也得不到保證。茶葉制作講究時間性,也就是說周期短,特別是春茶,只有十來天的時間,過了時間茶葉就變老了。那時根本沒有時間去顧及茶葉的質量,在意的只是數量。反正收購部門的等級和價格相差不大,一斤一級安溪鐵觀音茶葉和二級安溪鐵觀音茶葉相差不到五角錢,只要數量上來了,農民就可以賺一點生活費。現在的茶農注重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常常是一斤茶葉的價格就可以抵得上以前一擔茶葉。
在郭定國的印象中,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臺灣高山烏龍茶進入大陸市場,這種包裝精美,做工精細,質量精品的臺灣烏龍茶,讓閩南的茶農大開眼界,第一次看到臺灣茶的包裝,還以為是名貴的高檔酒,盡管價格高出安溪鐵觀音茶葉的幾十倍,但是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追捧。
臺灣茶商在銷售方面很有獨到之處,最早在大陸賺得盆滿缽滿的是臺灣的天福名茶,當時他們推出了人參烏龍茶,即把茶葉和人參搭配而成,這種喝起來有些人參甜味的茶葉,一斤賣價近千元人民幣,而當時最好的安溪鐵觀音茶葉的市場價格也僅僅是100元左右。臺灣茶葉的銷售定位是禮品和健康。臺灣人參烏龍茶打的就是健康的主題,開門見山的讓消費者的掏腰包,人參烏龍茶一度成為送禮的禮品風靡大江南北。
而當時的安溪鐵觀音茶葉,僅僅停留在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普通消費品,送禮是拿不出手的。同樣是茶葉,同樣是消費品,價格和檔次卻是天囊之別。
和大陸傳統的烏龍茶相比較,臺灣烏龍茶的制作采取輕度發酵,且包揉的次數較多,精致率較高,其茶葉湯色和香味更加接近綠茶。由于綠茶在中國有著廣泛的消費基礎,因此經過改良之后的“安溪鐵觀音茶葉烏龍茶”很快被消費者認可,特別是年輕一代的茶客。 福建安溪本土的茶商們很快看到這一龐大的市場,在烏龍茶傳統工藝基礎上,吸收借鑒了臺灣茶葉的部分制作工藝,使得如今“清香型”安溪鐵觀音茶葉烏龍茶熱銷大江南北。
臺灣茶葉的到來不僅讓閩南茶農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最為關鍵的是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觀念和管理模式,對整個安溪鐵觀音茶葉茶業生產的各個領域產生較大影響。臺資茶企進入安溪后,安溪鐵觀音茶葉茶農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不僅能種好茶,還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茶農們引進了包揉機、除濕機、烘干機、真空包裝機以及茶葉保鮮機等臺灣先進的制茶機械設備。在生產管理方面,采用綠色無公害的生物農藥和肥料,建設茶葉生產基地近萬畝。合作力量的介入,讓安溪鐵觀音茶葉在制作技藝上更上一層樓。
打造安溪鐵觀音茶葉茶文化品牌
在安溪鐵觀音茶葉的營銷上,當地政府的決策顯得非常的重要,安溪鐵觀音茶葉主產地的決策者提出了“茶葉富農”的新思路,舉全縣之力,打造安溪鐵觀音茶葉品牌。通過持續性的茶文化營銷,成功帶領茶農們走出一條農業致富的新路子。
安溪鐵觀音茶葉最早的營銷手法是靠茶藝表演,他們把茶葉的沖泡方式加以整理,創編了一整套具有安溪鐵觀音茶葉獨特風格、融傳統茶道與現代風韻于一體,既可以體現著安溪鐵觀音茶葉茶文化的精髓,又帶有濃厚的閩南生活氣息和藝術情調的安溪鐵觀音茶葉茶藝。市民在觀看安溪鐵觀音茶葉茶藝表演后,都說這是看到眾多茶藝表演中,最到位、最流暢,有著“嫩柳池塘初拂水”的感覺,如同行云流水的茶藝表演讓人很容易就記住了安溪鐵觀音茶葉。
和茶藝同步進行的是安溪鐵觀音茶葉“茶王”大賽, 歷史悠久的斗茶文化算得上是安溪鐵觀音茶葉發展的另一個轉折點。 要把安溪鐵觀音茶葉推銷出去,舉辦茶王賽是最好的辦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第一場茶王賽上,賽出的安溪鐵觀音茶葉“茶王”曾經創下500克茶葉賣出16萬元的天價。“茶王賽”的競技性強,場面熱鬧,現場拍賣經常高潮迭起,宣傳效果非常好,提升了安溪鐵觀音茶葉的名氣和賣茶的效益。于是茶王賽就一年年繼承下來,把茶鄉民俗與茶產品的推廣和營銷結合起來。當今的安溪鐵觀音茶葉“茶王賽”,既保留了傳統的一面,又融入了時代的精神,成為茶文化中一道獨特的景觀。
閩南茶商南下廣東海南,北上京城,從南到北,舉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安溪鐵觀音茶葉“茶王賽”,極大地提高了安溪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展了安溪鐵觀音茶葉的市場空間。嘗到了甜頭的安溪鐵觀音茶葉主產地安溪縣,更是由政府部門牽頭,連續多年組成聲勢浩大的“安溪鐵觀音茶葉茶文化神州行”,行程遍及汕頭、廣州、深圳、長沙、北京、濟南、西安、成都、武漢、上海、沈陽、長春、哈爾濱、烏魯木齊、蘭州和昆明等16個安溪鐵觀音茶葉主銷城市,所到之處都刮起一股安溪鐵觀音茶葉的旋風。
嘗到成功甜頭的閩南茶商,進一步把目光投向更遠市場。從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安溪鐵觀音茶葉香飄兩岸”,到奧運會的“人文奧運茶業高峰論壇”,再到世博會安溪鐵觀音茶葉輪值周,安溪鐵觀音茶葉如影隨形;從演藝界到體育界,張鐵林和李永波的名人效應,更是讓安溪鐵觀音茶葉風生水起,安溪鐵觀音茶葉成了閩南特色農產品發展的代表。在泉州市區數以千計的安溪鐵觀音茶葉店星羅棋布,發展起來的茶葉企業開始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規模宏大,裝修富麗堂皇的茶葉連鎖店開始占據各大中城市的黃金街區。海外風險投資基金也開始關注并入主泉州茶葉企業,他們同樣看到的是安溪鐵觀音茶葉未來的發展前景
安溪鐵觀音茶葉營銷的成功,最受益的是茶農和經銷商。記者走訪了十多個鄉鎮一百多家以家庭為單位的茶葉加工廠,他們告訴記者,每個家庭一年的純收入都可以保證在5至10萬元之間。盛產高山安溪鐵觀音茶葉的橫口鄉就是靠種植安溪鐵觀音茶葉致富,這個只有8000多人口的小鄉鎮,卻擁有茶園13000多畝,大小茶葉加工作坊1000多家,每年的茶葉收入就超億元大關。鎮長林振輝最引以為豪的是鄉里的安溪鐵觀音茶葉聞名八方,由于該鄉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又是典型的紅土沙質土壤,非常適合種植安溪鐵觀音茶葉,經過幾年的發展,茶農的收入明顯增加,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0000元,茶葉成了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
林振輝說:基層領導最大的責任就是如何讓當地的經濟發展起來,讓農民富起來。這件事看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特別是如何讓農民富裕起來,地方政府除了要鼓勵農民發展好特色農業,還要積極引導茶農做好持久發展的準備。
不管是安溪鐵觀音茶葉的經營者還是作為管理者的政府部門,不管何時何地都不忘推薦安溪鐵觀音茶葉。現任福建首富縣的晉江市委書記尤猛軍,就在安溪鐵觀音茶葉主產地的安溪縣任職過,他的身份除了曾經是安溪縣的縣長和書記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就是特級茶藝師。他是“茶葉富農”的倡導者和決策者,他的政府團隊循序漸進,主動搭建各種官方平臺,營造全民愛茶的氛圍,開拓安溪鐵觀音茶葉的銷售渠道,政府重拳為安溪鐵觀音茶葉產業砸開一個營銷出口,這對茶葉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
據統計,安溪鐵觀音茶葉茶業受益人口和茶農年人均收入均占全國第一,涉茶行業總產值50億元。安溪鐵觀音茶葉改變了農民的生活,也改變了農村的面貌。因茶致富的安溪縣進入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躋身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全國百強縣和中國最佳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的歷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