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2014.11.08
“遵義美食小吃”
貴陽絲娃娃
絲娃娃,是一種貴陽街頭最常見的小吃,猛一看頗似產房里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榜唏佟笔怯么竺酌娣劾映傻谋★?,再卷入蘿卜絲、折耳根(魚腥草)、海帶絲、炸黃豆、糊辣椒等。又名素春卷。貴陽人吃時,當然少不了注入酸酸辣辣的汁液。
貴陽腸旺面
腸旺面始創于晚清。據說在一百多年前,貴陽北門橋一帶肉案林立。橋頭有傅、顏兩家面館,他們用肉案上的豬肥腸和豬血旺做成腸旺面,以招徠前來買肉買菜的顧客。兩家面館互相競爭,使腸旺面的質量不斷提高,最后在貴陽賣出了名氣。
遵義羊肉粉
遵義羊肉粉的名氣早在清代中葉就名揚遐邇。凡來遵義品嘗過遵義肉粉的人,無不交口稱贊。遵義人特別愛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滾燙的羊肉粉,渾身暖和。去飯館進餐的十分踴躍。當地有一種習慣:每逢冬至這天,全城老幼都要吃一碗羊肉粉。說這天吃羊肉粉,整個冬天都不冷。
遵義 烏江豆腐魚
烏江豆腐魚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肴,屬于黔菜系。此菜香鮮辣燙,色味俱佳。其魚肉鮮美清香,豆腐雪白滑嫩,久煮不老,食之無渣,入口即化。烏江位于遵義縣最南端,高速公路側有飲食一條街,店堂櫛比,家家戶戶專營活魚加工,特殊風味的'烏江豆腐魚'聞名省內外。已成為烏江旅游業中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品牌。據烏江老橋頭第一家江龍飯店老板介紹,烏江豆腐魚的所有食材都特別講究,從魚到豆腐以及最后熬湯的水,都必須要烏江本地原產的,才能做出一份完美烏江豆腐魚。
安順裹卷
安順裹卷起源于90年代,現在的店鋪已遍布安順各個地方.它有獨特的多種口味,在安順這樣的小吃到處可見,它是安順人的一種習慣,無論是小孩、年輕人還是老人,都特別喜歡吃。因為它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非常美味!
安順 舊州雞辣子
舊州是正宗“雞辣子”的誕生地,歲月的流失并沒有帶走“雞辣子”的傳統制作手藝,如今舊州的屯堡人從選料到制作再到儲存都仍然沿用土法加工,因此口味一如既往,“舊州雞辣子”也成為回味悠長的獨特地方風味。
六盤水 水城烙鍋
水城烙鍋始于清代,至今有300多年歷史。傳說,平西王吳三桂調兵鎮壓水西彝族土司,到達水西后糧草不足,官兵們只好取來屋頂瓦片和腌窖食物的瓷器土壇片架在火上,把獵獲的野味和采摘的野菜放到上面烙熟后充饑。正是當年的這一無奈之舉,創出了今天這道美味。
六盤水 荷葉糯米雞
荷葉糯米雞,是盤縣傳統小吃,久負盛名,既是平時的小吃,也是宴會中一道名菜。拆開荷葉時清香撲鼻,鮮味四溢,糯米潤滑可口,雞肉味道完全滲透到糯米之中,荷葉的清香回味悠長,開胃爽口,風味獨特。
畢節湯圓
畢節湯圓味道香甜可口,質地細膩。湯圓用上等新糯米磨制成米漿,過濾曬干而成精制湯圓米粉,用冷水或開水調和米粉制成面皮,用蘇麻、核桃、花生、蜜棗、芝麻、洗沙、玫瑰、桔餅、火腿、白糖、紅糖、冰糖、香油等制成餡子。
畢節 大方手撕豆腐
傳說很多年前,大方縣城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豆腐做得過多,未賣完。到第三天取出來看時,豆腐已經發霉長毛了,可是卻散發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鹽用木炭火烤后出售,結果因其別有風味,很快就賣完了。這就是大方縣“臭豆腐干”的由來。
銅仁鍋巴粉
鍋巴粉是銅仁特有小吃,主要由綠豆作成,成薄紙狀,綠色,切成長條狀后煮食,因制作的成品跟自家用鍋做飯時蒸出的鍋巴過程相似,故名之曰“鍋巴粉”。
銅仁社飯
銅仁社飯,蒿菜只用嫩葉,茶油不能多放。青蒿野蔥味馨香,臘肉香味濃郁,米飯油而不膩,流行于銅仁地。
黔西南 興義七色粉
七色粉:一碗粉有羊肉、羊血、泡蘿卜丁、香菜、蔥花、肉醬等七種配料,所以稱為“七色粉”。是黔西南人最常用的早餐,在興義各個賣早點的小吃店中,都能品嘗到。
黔西南 貞豐糯米飯
貞豐糯米飯是一種早在清嘉慶年間已是頗有名氣的漢族風味小吃。主要原料系上等糯米,制作時,先將糯米用冷水泡透,經兩次燜蒸,熟豬油炒好裝鐵鍋內,文火保溫待用。精選瘦肉,放入特制的香料腌上數日后,用油炸至半干。上碗時,切肉成薄片蓋糯米飯上食用。貞豐糯米飯,米香肉酥,油而不膩,色彩美觀,味濃爽口,堪稱獨特的傳統美食。
黔東南 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音lào cuān,方言,意為走路不穩,東偏西倒)”。酸湯類菜肴,在黔東南自治州各縣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凱里市區最為典型,酸湯所煮的魚即酸湯魚更堪稱酸味食品的佼佼者,故外界統稱為凱里酸湯魚。
黔東南 糯米稻花魚
糯米稻花魚是黔東南雷山當地秘制的一種魚,經過重重工序,極其復雜的制作方式令魚肉香辣無比,妙不可言!嘗過的人沒有不為之傾倒的,這便是它聞名于全國的原因。
黔南 都勻沖沖糕
都勻沖沖糕源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有百余年歷史,以其制作方便、價廉美的特點廣受當地人的喜愛。小時候聽大人們說多吃沖沖糕就會長得高,所以這成了小孩子的最愛,雖然這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是沖沖糕的卻很有營養。
黔南 獨山鹽酸菜
獨山鹽酸菜產于獨山縣,源始于明代,最初多為家庭自制自食。真正成為商品進行大規模生產則是清代后期的事。清時,獨山有袁、熊兩家最善制作此菜,質量好,名聲大,曾作為貢品進奉皇宮。魯迅先生曾將此菜評為中國最佳素菜。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