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遇見未知的自己》.(臺)張德芬 荷緣*
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 人類所要追求的東西,不過五個字:愛、喜悅、和平。
* 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一定要有一個使得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的。既然快樂取決于外在的東西,那么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
喜悅: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
* 有些父母的確可以表現出真愛的特質,但是很多父母卻是以愛為名,把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讓孩子為他們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
* 我們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會影響別人和我們之間的互動。
* 我們失去了與真我的聯結,但是人類還是得要有自我感,于是我們向外發展,認同與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和角色、身分等,而一般人所謂的小我 、自我于焉產生,汲汲追求外在的、物質的東西,以尋求滿足。
* 任何能丟棄自己不實的身份認同,而且不被自己的思想、情緒以及身體所限制和阻礙的人,都能展現出真我的特質。
* 好的能量和負面能量一樣,都有很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 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
* 所以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有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欄目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 現代的社會像個殺戮戰場,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試著奪取別人的能量,像控制他人、用權利駕凌他人、獲得別人的關注、認可、喜愛,或是證明自己是對的、好的、高人一等的,不一而足。
* 因為每個人能量的振動頻率都或多或少不同,和你振動頻率相近的人,就是你看的比較順眼的人啦!
* 潛意識它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感覺、行為以及對人事物的反應,還有我們的人際關系和做決定的過程。
* 我們的大腦每秒鐘要處理四千億位(bit)的信息,但是我們只能意識到其中兩千位的信息。所以,我們會選擇性地去看東西,并且以此來體驗這個世界的人事物。每個人每天環顧四周,看見的是他想看間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大腦會自動排除掉。
* 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動,而觀察者又會影響被觀察者,所以我們創造了我們自己的世界。
* 如果你不斷重復做某件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關系,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欄目,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復地為那張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了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 性格傾向*外在環境*生活事件*前世業力(如果你信的話)=人生模式
*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
* 自己不那么用力地做事以后,反而效果很好;更重要的是,自己覺得輕松愉快,也因此更能享受事情做好之后的成果。
* 一般心理學家都說,夢是潛意識通往意識的橋梁。
* 像有些人明明知道抽煙不好,可是阻止不了這種慢性自殺行為,這就是潛意識在操控的最好例證。
* 所有造成我們與真我隔絕的東西都像黑暗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拿覺知之光去照亮它們。
* 與身體對話、聯結的最佳方式就是靜坐冥想。
* 無論它們說些什么,受到影響的只是我們的小我而已,如果能夠接納小我的縮減和被打擊,最多的流言也不怕。
* 鍛煉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健走就是最理想、效果最大的運動。健走時,你要配合緩而深的呼吸,擺動你的雙臂,大跨步地快速前進,更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老人還教我要放空我的腦袋,專心把注意力放在我的雙腳上,重要就是一種不行禪的冥想。
* 天底下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你的事、他的事
* 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規矩、用功念書,有多少成分是摻雜了怕小孩出去丟自己的臉(怕人家說你教的孩子怎么這么沒教養!)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為它們的小我帶來光榮,甚或是將自己對未來無名未知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它們的負擔。
* 對最親近的人,更要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如果是為了自己,而且還自以為有權力管對方,認為我們可以介入他人的領域、促使別人改變,這種做法不但白費力氣,而且還會造成兩人關系的緊張。
* 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認為對的、正確的東西和他們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設定一個預期的結果。(比方說:你一定要聽我的,要不然。。。。。。。)這樣的話,對方比較能夠接受。伴侶之間、親子之間都是這樣。但是如果你強加這些觀念在他身上,他的小我第一個會做的事就是反抗。
* 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為我們的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
* 擔心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母親之所以會這么做,是由于她無法承擔一絲可能會失去兒子的危險,于是把自己的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
*無論你多么愛他,多于的擔心就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 給孩子無限的情緒上的支持和認同。接納孩子的情緒,不去阻止或是否定,但是行為規矩還是要遵守的。
* 老人說情緒就是一種能量啦,會來也會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讓孩子自己學會怎么去處理自己的情緒,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和支持。如果你用轉移的方法來教孩子避開負面的情緒的話,孩子長大后就學會了用代替品來逃避情緒,什么抽煙啦、吸毒啦,還有那些工作狂啦,很可怕的了。如果你去壓抑孩子的情緒的話,那就更不好了。
* 受苦有兩種,一種是無知的無明的受苦,就是任隨潛意識的操控而受苦,同時在抱怨、抗拒那個痛苦。這樣的受苦不能讓你成長。另一種是有覺知的受苦,當你感覺到撕裂般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經歷它。讓這個壓抑、隱藏多年的能量爆發出來,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態度,在全然的愛和接納中去經歷它。這樣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壯成長的契機。
* 拿2個坐墊,全然地去感受你胃部的不舒服和憤怒,然后把這兩個墊子當成你恨的人,你首先要做的,是盡量把怒氣發泄出來。
* 臣服,不是對人臣服,是對事情臣服。對本然,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臣服。因為事實就是最大,已發生的事情是不能改變的。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看到自己的抗拒,而且看到自己的抗拒是徒勞無功、無濟于事的。生活現在給了你一個體驗和成長的契機,你能夠通過這個考驗嗎?
* 我們人會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實。
*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惡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
* 臣服的好處就是,當你結納了當下,不徒然浪費力氣去抗爭的時候,事情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你才發現原來的掙扎真的是白費力氣。而且,正因為你把能量充分關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之道,幫助你脫離眼前的困境,或是你不喜歡的情境。
*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注意力帶回到當下。因為如果你去觀察你的思想時,你會發現你所想的東西,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很少是當下這一刻的關注。
*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挑剔很多東西,吃的、穿的、用的、還有自己的親人、朋友…可是我們卻從來不挑剔自己腦袋里面的思想。它說什么我們就相信什么。
* 可是我們每個人都是很多面的亞。我們有勇敢的一面,就一定有膽怯的一面,因為這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
*沒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于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A (事件 )—→ B (信念、想法) —→C(結果)
* 看見、覺察之后,必須要有足夠的心量去包容、接納。這個功夫他給不了你,你得自己修煉。
* 她知道自己一直有概括心的負面思考習慣,就是把很多事情都夸大,變成糟糕之極。這些負面想法來自于她自己的“無價值”感,老覺得自己不夠好。
* 我們以為我們情緒上的抗拒和反對,可以改變我們不想要的事實。當實際上,自己的抗拒就像是拿腦袋在撞墻,真的是“徒勞無功”,而且對事情的后續發展一點幫助都沒有。
*我看見并接納,我有被背叛和被欺騙的痛苦感受,進而放下對它的需要。不就是一種情緒嘛!來了就會走,不要躲避、藏匿或是壓抑。只是去“允許”就可以了
* 第一個層面的臣服就是接受事實,第二個層面的臣服就是臣服于你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緒,不要與之抗爭。凡事你抗拒的都會延續。
* 定靜的功夫是最有效對治我們紛亂思想和負面情緒的利器,因為它可以幫助你建立覺知,提升你對事物以及自我的覺察能力。而且在冥想時,我們身體如如不動,情緒、思想都在嚴密的監控下,你和你的真我可以有短暫的相聚。雖然短暫,你已經接近生命的源頭了,也許不能暢飲,但是你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濕潤的水汽了。
* 教孩子認識他們真正是誰,教他們如何從內在吸取自己的能量,而不是靠外在的認同和肯定。
* 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是命中注定該市你的,或是與你的更高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
* 我們可以透過聯結、臣服、定律、覺察等功夫,在那些圓圈圈破解出一條路,與我們的真我相通的。
*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那種能量的振動頻率,然后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達到你想要的東西。
* 這樣去觀想并且去經歷那種感受,讓你每個細胞都充滿信心地在召喚它想要的東西。。。
* 我們從來不知道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所做的,就是去和現實抗爭、對現實不滿、想要改變他人,改變環境,當卻都是徒勞無功,反而適得其反。我們不知道一切的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變了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 身體——聯結
情緒——臣服
思想——檢視
身分認同——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