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家姓起源故事
第一,復姓,讀音[dì yī],罕見姓氏。
第二,復姓,讀音[dì èr],罕見姓氏。
第三,復姓,讀音[dì sān],罕見姓氏。
第四,復姓,讀音[dì sì],罕見姓氏。
第五,復姓,讀音[dì wǔ],罕見姓氏。
第六,復姓,讀音[dì liù],罕見姓氏。
第七,復姓,讀音[dì qī],罕見姓氏。
第八,復姓,讀音[dì bā],罕見姓氏。
昝姓,讀音[zǎn],現行較常見姓氏。
粘姓,一音讀[nián],一音讀[zhān],均為姓氏。滿族有此姓。亦作“粘割”、“粘哥”“粘葛”。
百姓,讀音[bǎi],現行較罕見姓氏。
千姓,讀音[qiān],現行較常見姓氏。漢族、壯族有此姓。
一姓,讀音[yī],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二姓,讀音[èr],現行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三姓,讀音[sān],現行較罕見姓氏。漢、藏、傣、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四姓,讀音[sì],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五姓,讀音[wǔ],現行較罕見姓氏。漢、苗、水、土家、傈僳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六姓,讀音[liù],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七姓,讀音[qī],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
八姓,讀音[bā],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蒙古族、傈僳族有此姓。
九姓,讀音[jiǔ],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十姓,讀音[shí],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俄姓,讀音[é],現行較罕見姓氏。2018年公安部根據全國姓氏登記統計,全國俄姓人口約2萬人,姓氏排名在622位。
噩姓,讀音[è],亦作“咢” 后世或寫作鄂。現行較罕見姓氏。
此姓系圍場縣公安局提供。未詳其源。(按:古有噩國,亦作“咢”,后世或寫作鄂。商紂三公有鄂侯。疑其后以國為氏。)
祱姓,讀音[shuì],罕見姓氏。
氐姓,讀音[dī],現行較罕見姓氏。
苳姓,讀音[dōng],現行較罕見姓氏。
粥姓,讀音[zhōu],罕見姓氏。《姓氏詞典》收載并注此音,其據《姓考》注云:“系改姓,為鬻[yù]姓所改。”
粥姓,讀音[zhōu],罕見姓氏。
食姓,讀音[shí],罕見姓氏。
綦姓,讀音[qí],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蒙古族有此姓。
甗姓,讀音[yǎn],罕見姓氏。
由姓,讀音[yóu],現行較罕見姓氏。
荀姓,讀音[xún],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回族有此姓。
菼姓,讀音[tǎn],罕見姓氏。
筭姓,讀音[suàn],罕見姓氏。
右姓,讀音[yòu],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水族、苗族皆有此姓。
春姓,讀音[chūn],現行較罕見姓氏。
秋姓,讀音[qiū],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白族、朝鮮族有此姓。
冬姓,讀音[dōng],現行較常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上姓,讀音[shàng],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土家族有此姓。
下姓,讀音[xià],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東鄉族、傈僳族有此姓。
彡姓,讀音[xiǎn],罕見姓氏。
肸姓,讀音[xī],罕見姓氏。
唐溪,復姓,讀音[táng xī],歷史上罕見姓氏。
史皇,復姓,讀音[shǐ huáng],罕見姓氏。
饕餮,復姓,讀音[tāo tiè],歷史上罕見姓氏。
東宮,復姓,讀音[dōng gōng],繁體為“東宮”。歷史上罕見姓氏。
封人,復姓,讀音[fēng rén],歷史上罕見姓氏。
柏侯,復姓,讀音[bǎi hóu],歷史上較罕見姓氏。
白鹿,復姓,讀音[bái lù],歷史上較罕見姓氏。
提姓,讀音[tí],現行較罕見姓氏。
昄姓,讀音[bān],罕見姓氏。
敱姓,讀音[ái],罕見姓氏。
尸姓,讀音[shī],現行較罕見姓氏。
專姓,讀音[zhuān],繁體為“專”。現行較罕見姓氏。
苦姓,讀音[kǔ],現行較罕見姓氏。
甜姓,讀音[tián],現行較罕見姓氏。
植姓,讀音[zhí],現行較罕見姓氏。
黑姓,讀音[hēi],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回族、哈尼族有此姓。
橫姓,讀音[héng],現行較罕見姓氏。
辯姓,讀音[biàn],繁體為“辯”。罕見姓氏。
渭姓,讀音[wèi],現行較罕見姓氏。
備姓,讀音[bèi],繁體為“備”。現行較罕見姓氏。
校姓,讀音[xiào],現行較罕見姓氏。全國僅一萬余人。
刕姓,讀音[lí],罕見姓氏。為避難改姓。
扁姓,讀音[biǎn]。一音[piān],又音[biàn],皆為姓。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城姓,讀音[chéng],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以地為氏。
軍姓,讀音[jūn],繁體為“軍”。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傣族、傈僳族有此姓。
可姓,讀音[kě],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琴姓,讀音[qín],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壯族、朝鮮族皆有此姓。
朵姓,讀音[duǒ],異體字為“朶”,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有此姓。
嬴姓,讀音[yíng],現行較罕見姓氏。 嬴姓為中國最古老的“姓”(不是氏)之一。
宛姓,作姓氏時讀音為[wǎn],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回族、傣族有此姓。
畜姓,作姓氏時讀音為[chù],罕見姓氏。
亍姓,讀音[chù],罕見姓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讀音矗”。《姓氏尋源》云:“彳亍[chì chù]
賞姓,讀音[shǎng],繁體為“賞”。現行較罕見姓氏。
斡姓,作姓氏時讀音為[wò],罕見姓氏。
犴姓,讀音[àn],罕見姓氏。或作'豻’
邦姓,讀音[bāng],現行較罕見姓氏。
玉姓,讀音[yù]。現行較罕見姓氏。漢、傣、彝、壯、水、鮮、布依等多個民族皆有此姓。
神姓,讀音[shén]。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白族有此姓。
千姓,讀音[qiān]。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壯族有此姓。
堂姓,讀音[táng]。現行較罕見姓氏。
達姓,讀音[dá],繁體為“達”。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回族、藏族、傈僳族有此姓。
要姓,讀音[yāo]或[yào]。現行較罕見姓氏。
凍姓,讀音[dòng],繁體為“凍”。現行較罕見姓氏。
舌姓,讀音[shé]。現行較罕見姓氏。
棗姓,讀音[zǎo],繁體為“棗”,現行罕見姓氏。
員姓,讀音[yùn],作為姓氏不讀[yuán]。繁體為“員”。現行較罕見姓氏。
“贠”是員的異體字,作姓氏讀作[yùn],繁體為“貟”。《姓氏詞典》據《姓解》稱:“系員姓分族。”員、贠為同源姓氏。
我姓,讀音[wǒ],罕見姓氏。
五姓,讀音[wǔ],繁體亦作“五”,不可寫作“伍”。現行較罕見姓氏。漢、苗、水、土家、傈僳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八姓,讀音[bā],現行較罕見姓氏。為古今少數民族姓氏。
救姓,讀音[jiù],罕見姓氏。
它姓,讀音[tā],現行較罕見姓氏。
播姓,讀音[bō],現行較罕見姓氏。
佗姓,讀音[tuó],現行較罕見姓氏。
陀姓,讀音[tuó],現行較罕見姓氏。
作姓,讀音[zuò],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廠,作姓氏時有[ān]、[chǎng]兩音,現行較罕見姓氏。各姓氏書未詳其源。最早見于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
今天津武清,山西太原、運城、朔州等地有此姓。讀音作[ān]。此廠[ān]姓不是“廠”字的簡化,故不讀[chǎng];又,今“廠”既簡化為“廠”,音[chǎng],故今“廠”字有ān,chǎng兩音,且各自為姓。今之廠[chǎng]姓,可能為廠[ān]姓之誤讀。
開姓,讀音[kāi],現行較罕見姓氏。
靄姓,讀音[ǎi],現行較罕見姓氏。明代始見此姓。
巨姓,讀音[jù],現行較罕見姓氏。全國人口較少,故《百家姓》中未予收錄。
權姓,讀音[quán],現行較常見姓氏。漢族、土家族、朝鮮族有此姓。
茹姓,現行較常見姓氏。漢族、彝族有此姓。
毒姓,讀音[dú],極罕見姓氏。
皋姓,讀音[gāo]。現行較罕見姓氏。全國皋姓人大約有數十萬人。皋,舊為臯、皐的異體。今臯、皐簡化為“皋”。
盤(盤)姓,現行較罕見姓氏。分布頗廣,南方尤多。漢、瑤、畬、水、土家等多個民族有此姓。盤瓠[hù]氏之后。
介姓,現行較罕見姓氏。漢族、傈僳族有此姓。
丑姓,現行較罕見姓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出自羋(mǐ)姓。
大姓,現行較罕見姓氏。
公良姓:公良氏,是稀見姓氏。
愛姓,現行較罕見姓氏。為歷史上回紇族姓氏所改。
據《姓氏考略》所載賜愛邪勿姓“愛”氏,名弘順。歸附唐朝后,愛弘順率部下駐守太原一帶,子孫留居中土,與漢人融合,世代遂姓“愛”氏。
另,清皇族大姓——愛新覺羅氏,在辛亥革命后,或改為單姓“愛”。
蟲(蟲)姓,現行罕見姓氏。蟲氏,古代通“虺”字。
哀姓,讀音作(āi)。現行較罕見姓氏。
貳姓:貳姓屬于罕見姓氏。遷徙分布不詳。
夔姓:夔(kuí)夔氏目前已經屬于為罕見姓氏。
色姓:色,作為姓氏使用時讀作shǎi,而大多數人遇見它都讀sè,色屬于滿族的古老姓氏。《滿族漢字姓尋根大全》中記載說“色”是滿族老姓。屬于稀有姓氏。
阿姓,現行較罕見姓氏。在今上海、安徽、山西、甘肅、新疆等地均有分布。漢、滿、彝、傣、土、藏、傈、達斡爾等多個民族均有此姓。
?姓:?,(suǒ)安徽臨泉縣一村200多人都姓“決” 因電腦打不出來改姓,據村民說,原來的姓不是這個字,因為電腦打不出來,才改成決心的“決”。 村民在紙上寫出原來的jue姓。
蔄,這個姓氏,讀作(màn)。《唐韻》載:人姓,見《姓譜》。蔄姓,全國蔄姓約3000人。“蔄”字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已有簡化字“苘”,蔄姓人的身份證也都修改成簡體“苘”字。
楓姓,全國上下在福建安溪縣城廂鎮雅興村僅有17人。據《安溪姓氏概覽》《安溪姓纂》記載,經過17代繁衍,楓氏后裔全國現有17人
魚姓,是一個非常稀少的姓氏,在安徽東至縣東流鎮就有一家姓“魚”。據村民魚天壽介紹,祖先復姓司馬,因在逃命路途中被打漁的漁夫所救,于是改為“魚”姓。
姓“雞” 怕皇帝誅殺九族而改姓奚,“奚”旁加了“隹”字,“雞”姓就這樣沿用下來。推行簡體字后,簡化成“雞”字。現在,雞姓也在逐年減少。三分之一的年輕人都把雞姓改為奚姓
仙姓,在曲阜王莊鎮仙家店村,有106人都姓“仙”。
爨姓,在濟南市商河縣爨家村,有400多人都姓“爨” 。有人不會寫,有人經常念錯。“爨”念(cuàn),是中國筆畫最多的姓氏,共30畫。
僧姓,在河南許昌僧李村有200多人都姓“僧”,
神姓,在山東沂水縣神家莊170多戶人家都姓“神”
出姓,福建唯一的蒙古族村,村里3000多人都姓“出” 。定居此處已有500多年。祖先為避株連滅族之禍改姓。
叫姓,罕見姓氏:湖南攸縣一村都姓“叫” 為逃難改姓
耍姓,“耍”姓,是非常罕見的一個姓氏,不在《百家姓》之中。
罵姓,罕見的“罵”姓,在河南周口商水縣鄧城鎮周莊村,有近200人都姓“罵”。 據村民罵見鋒介紹,罵姓原為「馬」姓的一支,因犯錯皇帝才被改姓。罵姓周莊村目前還有21戶,大概180口人。
鈕姓,鈕,讀音為(niǔ),鈕姓是當今較少見的姓氏,滿族八大姓氏之一,鈕祜祿氏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后改漢姓為郎姓、鈕姓。
禚姓,禚,讀音作(zhuó),亦可讀作(zhǎo)。
宣姓,宣,讀音作(xuān)
裘姓,裘,讀音作(qiú),裘還有一支是來自仇姓,仇姓,魏仇洛齊本姓侯,改姓仇。”
經姓,經,讀音為(jīng),人口總數相對較少。
尼姓,尼,讀音為(ní),為中國稀有姓氏。河南省臨潁縣臺陳鄉有尼莊,此莊有尼姓二百余人。
支姓,支,讀音作(zhī),亦可讀作(shì)。
危姓,危,讀音作(wēi)。
盤姓,盤,讀音(pán)。
屈姓,屈,讀音作qū,古音讀作qué,亦可讀作Jué。
熊姓,熊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計姓,計,讀音(jì)。
元姓,元,讀音(yuán)。
酆姓,酆,讀音(fēng)。
靖姓,靖,讀音(jìng)
奚姓,奚姓,讀音(xī)
章姓,章,讀音(zhāng)
褚姓,褚,讀音作(chǔ)
騫姓,騫姓,讀(qiān),由于“騫”字相對生僻且筆畫繁多,一些騫姓人在戶籍登記時被簡化訛改為“千”姓。
蔚姓,蔚姓(yù xìng ,wèi xìng)
禤姓:禤(xuān/qiān),這是中國古老而稀少的姓氏之一,因為其起源不同,所以讀音不同。
?姓:?,(suǒ)
厙姓:厙(shè), 在古代,“庫”、“厙”二字通假通用。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厙,原為少數民族部落氏,在隋朝初年改為庫,讀音也為ku,后厙直接通庫,厙姓也就并入了庫姓。
禚姓: 禚(zhuó),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蔄姓:蔄(màn),為造字作姓。“蔄”字是蔄氏先人為躲避官府追查而造的字。
雞姓:雞姓是廣西特有的罕見姓氏大多數的雞姓人都認同雞姓是由“奚”姓演化而來的,“奚”姓才是老祖宗的姓氏。
刀姓:傳說“刀”是皇帝賜給的一口寶刀,以“刀”作為他的姓氏,于是,建國前傣族大小頭人取漢名時一般都姓“刀”。
香姓:即南宋末年,一個查氏孝廉遭到元軍追捕,逃到橫瀝鎮村頭所在地定居。為了安全,隱姓埋名,于是將“查”字下面的一橫放到了上面,改姓為“香”。
雙姓:遠古夏朝時期,顓頊帝的裔孫受封與雙蒙城,其后代有的以雙姓為姓,形成雙姓;有的以蒙姓為姓,形成蒙姓。
虎姓:虎姓在現代較為鮮見,古代亦不多。據《回回姓氏考》載,虎(Māo 音貓)姓回族“唯成都虎姓,音不讀虎而讀貓(Māo)音。”其實,云南地區的虎姓也讀貓(Māo)音。虎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南京、成都和洛陽等地。
蟻姓:還有另一部份人姓螘。螘是古代蟻字的寫法,音與義相同。蟻改為螘始于明代后期。明代,始有蟻姓讀書人遷入城區居住。在應試場上,宗師訝其姓不雅,提筆改蟻為螘。
豆姓:胡姓改漢姓。改漢字單姓為竇氏、豆氏。其中有部分竇氏后因戶籍管理工作的失誤,也成為了豆氏。
茆姓:原姓茅,改姓為茆。
莢姓:原系郟姓,原籍江西,自始祖莢四郎公于南宋末年為避戰亂入閩,去耳加草為莢姓。
醋姓:源于地名,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酒姓:以官名為姓氏。
漆姓:出自姜姓,以水名為氏。
粘姓:粘姓是女真族的后裔。粘,音(nian)。
哈姓:哈姓起源于中亞布哈拉王族。多見于蒙古族、滿族、回族。
侴姓:“侴”(音“丑”)。侴,漢時本姓侴,改姓俞。’'司徒掾俞連,一作侴連。記載:滿族有侴姓。
歹姓:在元史中,常見蒙古姓氏多有"歹"的記載,明代在蒙古人融入中原民族大家庭之后,改歹為姓。
迮姓:迮,普通話讀zé,方言念 zá。外地人都說沒聽見過“迮”姓,《百家姓》上也沒有。一般字典上也沒有注釋為姓氏用字。由來:迮,以山名為氏,亦作窄、笮。
虢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叔父虢叔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
利姓:利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
賓姓:賓,讀音作bīn。
布姓:布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以洛陽、東平為郡望。
真姓:南宋大臣慎德秀為避孝宗趙昚名諱,由慎氏改為真氏。他的子孫便以邑名作為姓氏,稱為慎姓。(“慎”的古字)名諱,改慎氏改為真氏,其后代遂相傳姓真。
死姓:死,讀音作sì,不可讀作sǐ。死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鮮卑族姓氏,死氏人口稀少。在中國科學院的調查結果中,死氏在“難氏(讀去聲)”、“山(yà,也念shān,同為姓氏)氏”等三小姓中名列在倒數第二位。
鬼姓:鬼,讀音作wěi,亦可讀作kuí,不讀作guǐ。鬼姓是一個多淵源多民族的姓氏,但現在已經少有人姓。是非常古早且神圣的行姓氏之一,正確的姓氏讀音作wěi,世人稱之族人為鬼氏,正確的姓氏讀音亦作kuí。
仙姓:源于皇帝賜姓。源于王氏改姓逃亡改稱仙姓。以地名為姓。居于仙源縣者即姓仙。
虎姓:虎,讀音作hú,亦可讀作māo或hǔ。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虎氏,取自祖上回回名首音的漢字諧音,其后裔有以忽為姓氏,稱忽氏,后有人覺“忽”字不雅,遂改為虎氏,讀音作hú。據文獻《回回姓氏考》記載,“唯成都
虎氏,音不讀虎而讀貓音。”四川成都地區的虎氏回族讀音作māo。今四川省南部縣五靈鄉岐山壩村有八十余名村民姓虎,但虎氏讀音卻為“貓”。此外,在云南省也有些地方把虎氏的姓氏讀音讀作māo。
打姓:打,讀音作dǐng,不可讀作dǎ。
續姓:續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
姓姓: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源于造姓,屬于無姓自造為氏。據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其人本無姓氏,因即以姓為姓。或因犯罪被除去了姓名逐出家族,成為無姓氏的人。這些人后來便干脆自定以“姓”為氏。
法姓:出自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清朝時期,蒙古族人伍堯氏一族來到中原,為適應漢族習慣,取“法”字為漢化姓氏,稱法氏。
奇姓之“柴、米、油、鹽、醬、醋、茶”
柴姓:系自江姓。分布較廣 ,尤以山東、湖北等省多此姓。
米姓:源自羋(音米)姓,北宋書法家米芾自稱是先秦時楚國后裔,本性羋,后改為同音字米。另外,隋唐時,西域有一個米國,當時常有米國人來中原定居,他們以國名為姓氏,后來形成米氏。分布較廣,約占漢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詳,但唐代已有人以油為姓。今山西、山東、臺灣省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風,明時陵川人。
鹽姓:源自春秋時齊毋鹽大夫之后。或掌鹽池者之子孫以為氏。今江蘇、四川等地有分布。
醬姓:在“油鹽醬醋茶”姓氏大調查活動中,最難找的就是姓“醬”的,全國共14個人。這分布在云、貴、川、鄂、豫地區,分屬漢、苗、侗、白4個民族。在“醬”姓人中。
醋姓:讀音作cuò,不可讀作cù,醋姓淵源一是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饋食禮祭司醋人,屬于以職業稱謂為氏,二是源于地名,出自隋、唐時期新鄭醋溝,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三是源于世稱,出自古代文人俗稱醋大,屬于以社會世稱為氏。新鄭古稱有熊,軒轅黃帝在此建都,秦時改縣,從此沿用千年不改。
茶姓:源出多頭: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齊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時云南大理府保山縣魯掌土千總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臺灣省等地有分布。
奇姓之“死、難、老、毒”
死姓:據說是倒數第二“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國西北部,是由北魏時期少數民族的四字復姓發展而來。
難姓:有人統計過,這是中國倒數第一姓。這個“難”,讀去聲。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姓“難”。據說,河南曾出土過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載一名鮮卑族官員——難樓。“難”姓隨鮮卑北遷,松花江當時也改名成了“難江”。幾經輾轉,難姓鮮卑族才涉足朝鮮半島。
老姓:這個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由“薩克達”這個滿族姓更改漢姓而來,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歷史——“薩克達”的滿語就有“蒼老”的意思。一說是廣東佛山的四大土著姓氏之一,現在佛山南海區西南的“世老村”,大多姓老。
毒姓:這個姓氏據說來源于一個唐朝的故事。唐代有個宰相,名叫竇懷正,雖然權傾朝野,但這位竇丞相還預謀奪取江山,推翻李姓皇上,結果被皇上發現,叛亂沒有成功。后來,氣憤難平的皇上為了表示對竇丞相的懲罰,就據“竇”諧音,“賜”其及后代姓“毒”,據說,臺灣嘉義縣太保市過溝里就有一戶毒姓人家,其祖先是清朝的翻譯官。幾代單傳后,如今,已繁衍出了男丁六人,大陸個別省分也有此姓分布。在高雄、南投,有人姓“毒”,這個字念“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