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沒特殊癥狀,體檢發現。最早發現是在07.6.27 化驗、最早發現0.8CM,08.7.29超聲所見:肝臟形狀大小正常,包膜光整,肝光點分布均勻,血管紋理走向清晰,門靜脈主干內徑1.0CM,CDFI:未見明顯異常血流信號。 膽囊大小形態正常,膽囊壁不厚,囊內探及1.2*0.9CM偏強不均質回聲光團,隨體位移動不明顯,膽囊內透聲清晰,膽總管不擴張。 胰腺未見明顯腫大,回均勻,未見明顯占位,主胰管未見明顯擴張。 脾臟后徑正常,回聲均勻,肋下未及。超聲提示:膽囊內偏強回聲光團(息肉?建議復查) 醫生知識說復查,復查,```` 具體怎么辦,做手術還是怎么樣啊?
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普外科許洪斌:
外科學對膽囊息肉的指導性建議:
1. 觀察 膽囊內多發息肉,直徑在1.0cm以下無癥狀者,應定期B超復查,動態觀察息肉大小形態的變化。
2. 預防性膽囊切除
(1) 單發息肉;
(2) 大于1.0cm廣基或基底部寬大者;
(3) 病變有增大者;
(4) 合并有膽囊結石者;
(5) 年齡在50歲以上者,伴有癥狀。
以上均可以視為惡
性病變的高危因素。您的超聲提示單發息肉且已超過1.0cm,因此醫生會建議您切除膽囊。如果您有保留膽囊的意愿,您的情況完全可以試行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息肉摘除:它是在術中通過膽道鏡來觀察膽囊內息肉的外觀,對真假息肉進行初步判斷。并可以將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檢,最終根據病理結果來決定膽囊的去留。
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患者:
要是把膽囊切除會怎么樣的啊,我看過您的"刀下留膽" 還是相當的迷茫ing 具體說說麼拜托!
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普外科許洪斌:
關于膽囊切除術是否對身體有影響?這個話題有很大的深度。
簡單地說:膽囊切除應用臨床至今已有120余年歷史,總體來說對身體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否則,早就廢除此手術了。
當然,切除一個身體本應該有的器官,對身體肯定不會一點影響也沒有。
膽囊切除術后的遠期副作用可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膽囊除具有儲存、濃縮和收縮等功能外,還具有復雜的化學功能和免疫功能。
膽汁是由肝細胞分泌經肝內外膽管沿膽囊管,進入膽囊進行存儲和濃縮。濃縮后的膽汁要比肝臟分泌膽汁濃縮30倍,留作進食高脂肪餐時,排入腸道參加消化。如果膽囊已經切除,就失去了這部分高濃度膽汁,在進食高脂肪食物時身體只好耐受
消化不良,而導致腹脹
腹瀉。
2.膽囊切除術后十二指腸液的向胃返流,胃液向食管的返流:
近年來這種報導明顯增多,同時亦有相關的實驗對照研究證實。其原因是膽囊切除術后膽汁儲備功能的喪失,導致膽汁由間歇性和進食有關的排泄變成了持續性排入十二指腸,此時返流入胃的機會增多,導致了膽汁返流性胃炎或食道炎,給病人帶來了很多痛苦。
3.膽囊切除術對結腸癌發病率的影響:
近年來,許多歐洲學者發現在患結腸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膽囊切除的病史,有學者指出:膽囊切除術后結腸癌發生的危險性較未行膽囊切除病例增加45倍。動物實驗指出:次級膽汁酸能直接增高動物結腸癌的發生;對照研究發現膽囊切除能增加腸黏膜的增殖活動,從而促使癌變的發生。膽囊切除后膽汁的質和量的改變才是大腸癌變的主要原因。肝臟分泌出的膽酸為初級膽酸,進入腸道后與細菌接觸,而成為次級膽酸量的增加;膽囊切除術后膽囊功能喪失,初級膽酸24h持續不斷地流入腸道與細菌接觸,從而產生大量次級膽酸;結腸內的次級膽酸的濃度,故膽囊切除術后癌種好發于右半結腸。因此,關于膽囊切除術后促進結腸癌發生的機制普遍認為:膽囊切除術后更多的膽汁循環影響了細菌的降解,由此產生膽鹽池中的次級膽酸的含量和比例增高,而次級膽酸具有致癌或協同致癌作用,故易發生結腸癌變。
4. 膽囊切除術后導致醫源性膽管損傷的問題:
在膽囊切除的手術過程中,由于Calot三角的重要性,加之局部組織的粘連影響,膽囊切除術所帶來的合并癥總有一定的概率(膽管損傷: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膽管損傷的病例中絕大多數是由膽囊切除引起。黃曉強統計2566例CBD損傷病例中,1933例為膽囊切除引起,占狹窄病例的75%。以美國為例,每年要做膽囊切除約50萬例;如此算來每年將有成千上萬例膽管損傷發生;我國人口眾多,膽囊結石病例應在美國之上;而膽管損傷的并發癥是膽道外科的非常疑難的課題。
5.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
以往“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這一名詞是一個模糊概念;隨著現代影像學診斷技術的進步,已經排除了膽道術后殘余結石,膽管損傷等診斷,而只有膽道術后發生的Oddi括約肌炎癥和運動障礙方能稱得上“術后綜合征”,而這一征候的治療臨床上甚感困難。
6.膽囊切除術后膽總管結石的發生率增高:
在分析CBD原發結石形成的原因時,其中一個重要的學說就是“流體力學”的原理。在膽囊切除以后,膽囊對于膽管內的流體壓力失去了緩沖的作用,導致了膽總管內壓力增高,引起了膽總管代償性擴張,從而又使膽總管內的膽流速度變慢,并發生旋渦或渦流,后者是形成膽石的重要學說。
膽囊息肉病人的膽囊功能絕大多數是正常的,為了一顆小小的良性息肉輕易的切除膽囊,喪失了膽囊功能,招來了膽囊切除術后的種種弊病,這是現代外科的大忌,應慎重行事。
關于膽囊息肉的治療方法,在保膽與切膽之間,存在著天壤之別,內鏡保膽取息肉保留了膽囊的生理功能;切膽取息肉丟掉了膽囊,喪失了膽囊生理功能,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障礙,甚而有引發結腸癌的可能;保膽取息肉術式十分安全,不可能有膽囊切除的那些合并癥,至今無死亡率。
切除膽囊后當然無膽囊息肉復發可能;但引發了膽總管結石發病率增高的危險;然究竟哪一個合算?隨著現代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膽囊這一重要的消化器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除了具有濃縮、收縮和調節緩沖膽道壓力的作用外,還是一個復雜的化學和免疫功能器官。不是可有可無的膽囊,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消化器官,故不應輕易廢除!當然,對于膽囊萎縮,膽囊已無功能,或膽囊可疑癌變者,無疑應該切除膽囊,去除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