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法,顧名思義就是指運刀的方法,當與學習書法當中的基本筆法一樣,成為篆刻技法的一個重要環節。
古代篆刻理論中對刀法的研究與陳述往往是故弄玄虛,把本來很簡單的操作講得神乎其神。陳克茹在(篆刻針度》中例舉了單刀、雙刀、復刀、反刀、飛刀、銼刀、輕刀、伏刀、埋刀、切為、舞刀、澀刀、沖刀和送刀等多達14種刀法。它們有的著眼于效果,有的是動作的追加,有的只是追求一種用刀的感覺,有的則牽涉到整個制作過程的刀意問題,但這些都沒有涉及具體的技術動作特征,使得許多篆刻愛好者一頭霧水,摸不著邊際。
篆刻的刀法其實也沒有什么大講究,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和實踐之后,人們總結出所謂的刀法總共不過是沖刀、切刀這兩種基本刀法。沖和切構成了篆刻當中“刻”的基本技術動作。所謂沖刀就是“執刀直沖”,這種方式在刻的過程中比較暢快淋漓,運刀的過程也比較長。它形成的刻痕線條較為挺勁,有力度感,這是歷來篆刻愛好者和篆刻家普遍使用的刀法。在古代篆刻家中,汪關、林皋、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黃牧甫是以沖刀法刻印的代表人物,當代隨著篆刻藝術更向著寫意化發展的趨勢,沖刀的運用更為大膽和多樣。所謂切刀就是由多個用刀角切石的小碎刀連接成一根完整線條的用刀方式。它的墓本法則是表現一種“斷而再起,筆斷意連”的刀味和筆意。用切刀法表現出的線條則較為蒼老含蓄。這種刀法是受古代刻制玉印的“切玉法”影響發展而來,受到歷代印家的推崇和重視,明代的朱簡以及稍后的浙派諸家大多使用的是切刀法。
然而刀法畢竟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要談刀法還應該與篆法和章法放在一起考慮。在篆刻藝術中,章法、篆法和刀法三者的關系是緊密相連的。刀法受章法的支配又是表現章法和篆法的手段。刀法在篆刻藝術中是一種比較活躍的手段,它沒有定法。不同的創作主體應根據各自的不同情況和印面形式的具體需要而采取各種相應的技法程式,前人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了刀法的最佳標準:一是要有刀意,二是要自然,三是要有風格,四是要有鋒芒有力度,五是要有神采,六是要求貫氣。這六條原則也正是與中國書法的基本標準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互通性和連貫性。我們只有在長期的篆刻臨摹與創作實踐中逐漸摸索,慢慢體會其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理解篆刻藝術中刀法的本質與線條之間的美學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