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譜的內容
家譜的內容,歐蘇創立五世譜法時的宋代僅有譜圖、世傳等四項內容。后來,人們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充實、不斷完善,據上文所舉王鶴鳴《中國家譜通論》所列明、清、民國七種族譜看,編修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的《新安畢氏族譜》,內容有8項。編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的《(江西)婺源官源洪氏總譜》,內容多到了25項,連家族的構頌案卷都列入了族譜。編修于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的《(安徽)績溪程里程敘倫堂世譜》,內容多到了27項,連家族地產、墓圖契據(有的還有甲子紀元)等都編入了族譜。雖然家譜的內容多到了近30項,但歸納起來全部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獻,即人們俗稱的卷首內容;第二部分是世系。世系內容相對比較單純,包括整個家族族眾的世圖(有的沒有)和世傳。卷首內容則比較復雜,上文所述家譜內容多到近30項,除其中一項是世系外,其余20多項全部是文獻內容。
(一)文獻
文獻內容雖然比較多而且雜,但大致可以分為四大類:一是序跋源流類;二是家族文化類;三是人物傳記類;四是譜祠族務類。
1.序跋源流類
(1)譜名
家譜有多種名稱,根據收錄范圍的不同,可以分為族譜、房譜、支譜、合譜、通譜等名目。一族的家譜名稱有家譜、族譜、世譜、家乘、族系、譜系、譜傳、世系圖、世系錄、世家等等;一族之內的支系單獨編修的家譜名為房譜、支譜、某公譜等等;幾個家譜或一個姓氏的若干個支系聯合起來編修的家譜,稱為統譜、通譜、會譜、合譜、合修譜、統宗譜、會通譜、聯宗譜等等;皇族所修的家譜,稱為玉牒、帝譜、屬籍、帝室譜、宗室譜、仙源類譜、天潢源流譜、皇孫郡王譜、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宗室世系表等等。此外,還有專記一事的譜牒,如祠譜、墳譜等等。雖然家譜的名目多達數十種,但最常見的還是家譜、宗譜、族譜、世譜、家乘五種。
家譜名稱應該具備哪些要素?王鶴鳴在《中國家譜通論》中指出:“譜名中最重要的要素是譜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譜。”根據家譜中有族譜、房譜、支譜、合譜、通譜等收錄范圍不同名稱有別的情況,家譜名稱中最重要的要素除了王鶴鳴先生指出的譜籍(什么地方)、姓氏外,還要再加上一個要素:譜種,即什么譜。家譜名稱應該清楚地反映該譜是什么地方、什么姓氏、什么樣的家譜,尤其是一個姓氏的若干分支的家譜更應該有譜籍,如果一個地方有相同姓氏的兩個以上的分支,譜名中除了譜籍外,還要標示堂號,以此來區別于其他同姓支派的家譜。綜觀上海圖書館主持編纂的《中國家譜總目》,家譜的名稱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種:一是有譜籍、有姓氏、有譜種,如《皖桐高嶺汪氏宗譜》。這是一種要素齊全的譜名,可以稱為家譜譜名全稱,它表明該譜是安徽省桐城市高嶺這個地方汪姓一族的族譜。二是譜籍不完整只有縣名或縣以下小地名、有姓氏、有譜種的譜名,如《蕭山史村曹氏宗譜》,表明是蕭山市史村這個地方曹姓的家譜。蕭山是哪里?要查才知道是浙江省蕭山區。再如《章鎮張氏宗譜》譜籍中僅有一個小地名,人們很難知道確切的地方。什么地方的章鎮?經查閱,才能確定是浙江上虞的章鎮。很顯然,譜籍的不完整,給人們理解帶來一定的麻煩。這是一種譜名不完整的家譜。三是沒有譜籍,僅有姓氏和譜種的譜名,如《夏氏宗譜》,光緒六年夏鶴溪等編修,初看譜名根本不知道這是哪個地方的夏姓修的家譜,翻閱內容才能確定是江蘇丹陽的夏氏家譜。這種譜我們稱為譜名模糊的家譜。值得注意的是,像這種譜名模糊的家譜不在少數,這種現象反映了一個時期、一個地方不完善的家譜體例,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交流不廣等諸多原因造成的文化現象。四是標有堂號郡名的譜名,如《(福建上杭)清河郡張氏宗譜》,譜名中加上堂號或者郡望,除了表明本家族的歸屬外,還有用以區別于本地區其他同姓家譜的作用。這種譜我們稱之為有堂號郡名的家譜。五是在譜名中標入先祖的名諱、行第,如《(江蘇丹徒)大港趙氏第八大分大二公裔下漢杕渼槐分宗譜》,表明是大港趙氏子孫分遷后大二公后裔漢杕、渼槐兩支所修的族譜。這種譜名雖然很長,但仍然屬于大族之下分支所修的房譜、分譜、支譜、某公譜,我們統稱為支譜。六是譜名標示“重修”、“續修”或“*(次)修”等字樣,如《(江蘇)蘇州三槐堂王氏續修家乘》 《(湖南)寧鄉道林蔣氏九修族譜》等等,表明該譜是創修之后的續修或第幾次續修,我們統稱為續修譜。七是譜名中標示“合修”、“合纂”、“聯宗”等字樣的,表明該譜是一姓中兩個以上不同始遷祖的支系聯合編修的家譜,或是兩個以上不同的姓氏,但有一定歷史淵源的家族聯系合修的家譜,如《(貴陽)道真傅氏族譜》 《張廖簡氏族譜》 《賴羅傅聯宗大族譜》等等,我們稱之為合修譜或聯宗譜。八是譜名中標示“通譜”、“統譜”等字樣,表明是一縣、一地區、一省甚至全國的一姓所有分宗統修的家譜,如編修于明代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的《新安程氏通譜》、編修于近年的《中華丘氏宗譜》等等,我們統稱之為通譜。
(2)譜序
序,也寫作敘,亦稱“序文”、“序言”,是古代的一種文章體裁,一般是作者陳述作品的主旨、著作的經過等,最早見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也有他人所作的序,一般是對著作的介紹和評述。漢以前,序放在書末,后列于書首。譜序,即是編在家譜書首的序言。
譜序根據作者的不同,分為“主序(或稱自序)”和“客序”兩種。主序是編譜者或是本族族人為族譜寫的序言,主要內容是介紹修譜理論、姓氏淵源、家族遷徙、修譜緣由、修譜目的、修譜經過等等,“家族中的一些重大問題都會在譜序中一一作出交代(王鶴鳴語)”。客序是他姓顯貴或是德高望重的名流為譜作的序文,主要內容是介紹、頌揚編譜家族的光輝歷史和著名人物,評價該譜的品位、價值、意義,同時闡發作者的譜學觀點和主張。請名人作序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族譜的品位和價值,這一現象歷史悠久,也未嘗不可。如歷代名人歐陽修、蘇洵、朱熹、文天祥、趙孟頫、李善長、章學誠、張之洞、章炳麟、孫中山等等都曾為他人家譜寫序,其中朱熹為他姓撰寫的譜序,王鶴鳴就搜集了二十余種。
歷代名人客序固然重要,但真偽難辨。王鶴鳴就手頭掌握的資料,指出:“刊載在某些家譜中的所謂朱熹譜序其實是冒名偽托之作。”“題為朱熹作譜序的《(安徽休寧)江村洪氏家譜》(雍正八年)、《(福建當陽)吳氏宗譜》等七種家譜,所謂朱熹序竟為同一版本……除‘今閱某氏譜牒’中的某姓氏,分別為洪、吳、戴、鄭、周、黃、劉一字不同外,其余文字全部雷同,顯系冒名偽托之作。”就連收入《朱子全集》一書的十余篇所謂“朱熹譜序”,編纂者朱氏后人朱杰人等經過考證,認為其中有《重修滎陽鄭氏世譜原序》(刊《鄭氏大宗統譜》卷首,民國纂修)等八篇系偽托之作。
鑒于以上名人之序真假難辨,我們在看到自家族譜中有歐陽修、朱熹、蘇洵、文天祥、章學誠等名人序的時候,且先毋夸耀,最好考證一番,如果本家族編譜時與上述諸人無官宦同僚、姻戚故交、名人之后等關系,上述名人是不會為之寫序的。如果我們沾沾自喜,輕則令人懷疑,重則貽笑大方,那就是偷雞不著倒蝕米了。為什么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偽托名人之序?這是因為歷代都有專為人修譜的“譜局”和“譜匠”,他們以此謀生。草根之家修譜只好請其代勞,他們有現成的名人序刻版,胡亂編入所修之譜,以圖主人高興多賞銀子,于是偽托之作不脛而走,以假亂真,家譜后人還以此為榮,令人不屑,我們不可不慎。
譜序中還有一種現象也值得注意,有的人為了抬高自己家譜的價值,炫耀自己修譜歷史的悠久,故意把族譜中的古代序言落款的時間提到明代、元代、宋代,甚至于唐代,但作序人的官職、序中涉及的地名、史實,卻是明代或是清代,甚至更晚的民國時期,弄巧成拙,不僅未提高家譜的品位,反而令人覺得胡編亂造、荒唐可笑,實在是得不償失。這一現象與名人譜序冒名偽托一樣,由來已久,是家譜發展歷史中的歧途,應該辨清和糾正。
(3)目錄
目錄的作用是將家譜的內容按譜書的頁碼集中刊在一起,便于查檢。人們的習慣是翻開書本,首先查看本書有什么內容,分別編排在哪個頁碼,所以目錄一般放在全書之前或放在序后、凡例之前,有的因印刷和裝訂的方便而放在圖像或彩照之后,但一般是放在稍前為宜。
(4)凡例
凡例,又稱譜例、例言等,主要闡述纂修家譜的指導思想、定位、原則、體例、內容和對一些特殊問題的處置規定等,在家譜中居有重要位置,是編修家譜的大綱,一般刊在譜序前或譜序后。近年來由于家譜中彩圖增多,為便于印刷裝訂,也有將凡例編在各種彩圖之后的。
凡例最重要的作用是統一全譜的體例。凡是在編譜中遇到的問題,諸如采用什么譜式、世系記哪些內容以及按什么順序記敘、有嗣無嗣怎么寫、出繼者或異姓承繼者怎么記、女性怎么書寫、惡行記不記、哪些人物可以立傳、哪些人物葬地有墓圖、譜成如何頒藏等等,都要在凡例中一一作出規定,以便在編纂過程中嚴格遵守,做到譜法劃一,體例一致。因為內容較多,一般的凡例都有十來條,有的多到20余條。
凡例對于統一全譜體例、提高譜書品位質量至關重要,所以幾乎所有懂得編譜者,都在編纂之初便慎重擬好凡例。這條經驗值得重視。
(5)譜論
譜論,又稱譜說、譜法、譜引,主要輯錄古代經典,特別是歷代文人學士論述修譜宗旨、意義、原理和方法的語錄。到了當代,人們又加上了近現代著名人物、當代國家領袖論述家譜的語錄和關于家譜的文件摘錄,形成了比較系統、縱貫古今的譜論匯集,如:
北宋司馬光《宗派記》曰:昔有問六蓼之所自出,慒然不知所對。人謂諸吳罔記為周之裔,宜取皋陶庭堅不祀之饑。又有成季之昭、宣孟之穆,至若五世而不相吊,人謂異郯子篤少皋之親,且無言稱先職之美。吾鑒茲弊,遂作宗派一圖,揭諸中堂,以示諸后進輩,復楷書百余冊,凡我族屬,各送其一,庶朝夕披覽,可以起其敦族之義,不以服屬疏遠,間而從尋斧焉者。因知所懼,可以厚流俗之一端,是亦譜系之不可無也。
(譜論詳見本書附錄··《歷代譜論匯要》)
人們之所以在編修家譜時不厭其煩地摘錄名人譜論和有關部門的文件,而且載在顯著位置,其目的不外乎有三:一是證明自家修譜,符合現行法律和政策,官方并不禁止;尤其是現今還有部分人心有余悸的時候,用國家領袖有關譜牒的語錄和國家部委的文件,能充分證明當今編修家譜并不違法,能有效解除一部分人的疑慮;二是利用名人譜論來說明家譜的重要性和修譜的必要性;三是將名人譜論作為自己修譜的指導思想、遵循的原則,以及編纂目的、采用體例的理論依據,可以有效地將自己的編纂工作上升到理論高度。
(6)祖先像贊
許多家譜在卷首都刊有本家族人物的圖像和贊語。這些圖像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本家族的始祖、始遷祖;二是五服之內近世祖先;三是歷代仕宦名人。這些圖像旁的贊語,有不少是名人所作,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值得指出的是有些家譜畫的先祖圖像,因為年代久遠,面相、身材屬于想象畫作,無論怎樣都可以理解,但冠帽服飾完全錯誤,讓夏商周三代時期人戴宋代的官帽幞頭,穿明代的袍服,著白底烏革朝鞋,令人啼笑皆非;還有的家譜圖像,常常出現幾個人物是同一個圖像,只是圖像上面或下面人物的名諱不同,讓人不屑一顧。這樣的先祖畫像,盡管贊語冠冕堂皇,但畫像胡亂涂鴉,令人噴飯,到底是頌祖還是污祖,自然是不言自明。同樣值得指出的是也有一些像贊也是偽作。王鶴鳴在《中國家譜通論》中引舉一例很有典型性:《(江蘇泰縣)王氏族譜》圖像中有其先祖王肇基的圖像,旁邊的贊語題為朱熹所寫。但其譜中明載王肇基生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卒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而朱熹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南宋時期的朱熹竟然為二百多年后的明初王肇基題寫像贊,“盡管贊語上煞有介事地刊有‘朱熹’、‘晦庵’的印章,但其編造偽作得也實在太離譜了。”
(7)境地圖
有些家譜為了說明本家族人丁聚居的村落,還在家譜中刊有本縣或本鄉鎮的地域圖,用一些符號標示居住的房、分、支、公的子孫以及人丁數目等情況,以便增強對本族人口分布的直觀效果。有的還刊有本族分支外遷發展的地域圖,人們一看便知道本家族支系在外地的分布情況。
(8)甲子紀年
甲子紀年大約出現在清末民國初,是人們為了便于檢索家譜內涉及的歷史紀年而特設的。內容是將歷史紀年表上的天干地支紀年根據各自的需要,整體或截取一段搬到家譜上。這是當時國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對歷史知識知之甚少而社會上歷史紀年之類書籍不多的產物,在一定的時期也起到過一定的作用。但在世界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家譜中刊載甲子紀年就沒有多大意義了。
(9)姓氏源流
姓氏都有源流。所謂“源”,指的是姓氏來源、得姓始祖、始遷祖(又稱開基祖)的有關情況;所謂“流”,說的是家族遷徙、分支分流的情況。源流考辨是一個家族對得姓始祖、始祖,或始遷祖或始遷祖以上的先祖世系的追溯,有的上溯數代至可知的先祖,不可知的先祖不追溯;有的上溯十余代甚至數十代,直至本姓始祖。源流考辨的內容,一般都包括如下一些:一是本姓始祖的先世淵源,即來自何處;二是得姓(受姓、賜姓、以某為姓)緣由;三是始祖的生平事跡;四是本姓歷代直至修譜時止的家族名人介紹;五是對始祖及得姓緣由不同說法的考證;六是如果家譜中沒有另設遷徙考的,還對本家族外遷分支進行介紹和考證。這里提到了始祖、得姓始祖、始遷祖三個名詞,始祖,是最早的祖先,既可以稱呼一個家族最早的祖先,又可稱呼一個姓氏最早的祖先,還可以稱呼一個分支的祖先,含義常常相混。為了區別不同的情況,人們把一個姓氏的最早祖先稱為得姓始祖或受姓始祖或賜姓始祖,把一個家族最早的祖先稱為始祖,把分支的最早祖先稱為始遷祖或分遷祖。
家譜中的源流考十分重要,是家族的木本水源。讀了源流考,家族的基本情況就一目了然了,所以人們在修譜時,除一部分家族源流比較復雜需要寫專門的考證文章外,一般的家譜都會在譜序中對本族的歷史淵源進行記敘,這也是本節內容為什么把序和源流列在一起的原因。如歐陽修在創立五世譜法編修《歐陽氏譜圖》時所寫的(石本)《歐陽氏譜圖序》:
歐陽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會稽,使守禹祀,歷夏商周,以世相傳,至于允常,子曰勾踐,是為越王。越王勾踐傳五世至于無疆,為楚威王所滅。其諸侯子分散爭立,皆受封于楚。而無疆之子蹄,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其后子孫遂以為氏。當漢之初,有仕為涿郡太守者,子孫遂居于北,或居青州之千乘,或居冀州之渤海。千乘之顯者曰生、字和伯,為漢博士,以經名家,所謂歐陽尚書者是也。渤海之顯者曰建、字堅石,所謂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者是也。建遇趙王倫之亂,見殺。其兄子質以其族南奔,居于長沙。其七世孫曰景達,仕于齊,不顯。至其孫頠、頠子紇,仕于陳。紇子詢、詢子通,仕于唐,四世有聞,遂顯。自通三世生琮,為吉州刺史。子孫因家于吉州。自琮八世孫曰萬,又為吉州安福令。其后世或居安福,或居廬陵,或居吉水,而修之皇祖始居沙溪。至和二年,分吉水置永豐縣,而沙溪分屬永豐,今譜雖著廬陵,而實為吉州永豐人也。蓋自亭侯蹄因封命氏,自別于越,其后子孫散亡,不可悉記,其可記者,千乘渤海而已。千乘之族,自生傳八世至翕子復,無后,世絕,經不傳家。其他子孫亦皆微弱,遂不復見。而渤海之后獨見于今。然中間失其世次者再。蓋自質奔長沙至于景達,七世而始見;自琮至于安福府君,又八世而始見,其后遂不絕。安福府君之九世孫曰修,當皇祐、至和之間,以其家之舊譜問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諸本,以考證其異同、列其世次,為譜圖一篇。自景達以后,始得其次序。
上文所引是歷代譜學界公認的經典文獻,后傳家譜序言的寫法大都仿效于此。歸納其文,有如下內容:一是交代歐陽氏之先的淵源:本是夏禹之后,越王勾踐是其先祖;二是記敘得姓緣由:勾踐六世孫蹄封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其后子孫遂以官(也可說是以地)為氏;三是略述歷代名人及遷徙;四是說明為什么譜圖自歐陽景達記起:因為“中間失其世次者再”,“不可悉記”;五是交代編纂家譜的時間、經過及考證異同。全篇文章貫穿“知者詳,不知者闕”這一編纂家譜的指導思想,言簡意賅,通篇無粉飾之辭,而歐陽氏姓源、始祖、分支、遷徙等姓氏源流清清楚楚歷歷在目,無怪乎后人奉此為經典了。
有的家譜在記敘源流的時候出現一些錯誤,后代續譜的時候,又進行重新考證,對錯誤的說法加以糾正,歷代都有這樣的典型。如明代弘治年間的禮部右侍郎安徽休寧人程敏政,他在編修《新安程氏統宗世譜》的時候,對本族先輩宋代程祁所修《程氏世譜》進行了全面考證,糾正了前譜中許許多多謬誤,提出了《譜辨》三十七條、《凡例》十條,其中許多不乏真知灼見。如《凡例》中第二條:
譜系有異同者,有舛誤者,悉以歷代諸譜參較,不專主舊說,蹈因襲之弊;不自出意見,取附會之饑;同者書之,正其舛誤者書之,否則闕之。
從上面引文中我們看到了程敏政編修家譜時實事求是的編纂原則,嚴肅認真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特別是他提出的“不專主舊說,蹈因襲之弊”的主張,對于我們今天編修家譜,如何對待舊譜資料,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家譜追溯姓氏源流時,從宋代起就出現了“攀附顯貴、冒認祖先”的不良傾向,明代有所泛濫,清代尤其突出。從筆者手頭掌握的資料分析,“冒認祖先”現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一是攀附顯貴,夸耀家世。一般修譜者都有夸飾溢美、光宗耀祖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有些人存心故意,弄虛作假,攀附顯貴,把與本家族毫無關系的歷史名人冒認為祖先,以此來炫耀自己,光大門第,因此世系的始祖、始遷祖多為歷代帝王、列侯、顯貴。于是乎不少王姓的家譜都以周靈王太子晉為一世祖,吳姓的家譜以周文王長子太伯為一世祖等。不少家譜還將歷代名人拉到自己家族的世系中,如姓李的將李世民列為先祖,張姓則將張良、張飛列為本族世系成員,蕭姓則將蕭何認為自己祖宗等。二是先祖無考,依托(掛靠)名人。有一些家族由于種種原因,始遷祖以上失考難稽,本可以按照前人修譜的古訓“斷自可知之祖”“知者詳之,不知者闕之”進行處理,但有些人想將本族歷史往前推,便將始遷祖以上世系依托(掛靠)于歷史名人之下。客觀地講,這是一種無奈之舉。但這種無奈之舉卻成了偽造家族歷史、侮辱祖先的不端行為。三是追根溯源,遙牽強附。有些人在編修家譜時刻意追溯家族姓氏淵源,根據史籍中的片言只語的所謂“史實”和“線索”,或者是口頭傳說,無限制地向上追溯自己家族的姓氏淵源,一味以古為尊,以最古為榮,將自己的家族牽強附會地寫成歷史名人的苗裔,并美其名曰“考證成果”。更有甚者,有人將本來就沒有確鑿證據只是一種文化認同的始祖世系,還畫蛇添足地將始祖以上的高曾祖考世系無中生有地補上,以此夸耀自己掌握的世系“最詳細”。這是一種無知逞能,鄙不勝言的行為,實不足取。四是族群弱小,附強自保。在“冒認祖先”的不良傾向中還有一種情況似乎情有可原:有一些家族,遷徙的時間不長,族群不大又沒有著名人物,往往受到周圍其他姓氏鄙視和欺凌,他們為了自保,不得不冒認同姓中大族的祖先為祖,這樣的事例在明清兩代“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等歷次移民大遷徙中相信不在少數。
由于以上的一些原因,到了民國時期各地續修家譜時出現了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有的姓氏以宋代名人或明代名人為始祖的分支達到數十支,總人口達到了數十萬甚至更多。以南宋初為上限,至民國時期不過800余年,明初至民國時期也不到600年,一人之祖的后裔怎么可能繁衍到數十萬呢?這其中的緣由,毋庸諱言,多半是“攀附顯貴,冒認祖先”。
對于編修家譜中“攀附顯貴,冒認祖先”的弊端,歷代都有名人學者對其加以鞭撻。如南宋丞相文天祥就曾于德祐二年序《武□王氏金源山頭派之譜》(□為缺省字,后同。)中嚴肅指出,此類做法為“不仁不智”之舉:“世有妄視他人之祖為己祖,是為不智;棄其己祖而莫之顧,是謂不仁。不仁不智,奚以立于世?王氏西周子孫,奕世傳遞,清白載在譜牒,溯考源流舉無二者之非,凡在后嗣當世,珍之,重之,勿視為陳跡已也。”清代著名譜學理論家章學誠在《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痛斥:“子孫或過譽其祖父。是非或頗謬國史。其不肖者流,或謬托賢哲,或私鬻宗譜。以偽亂真,悠謬恍惚,不可勝言。其清門華胄,則門閥相矜,私立名字。若江左王謝諸家,但有官勛,即標列傳,史臣含毫,莫能裁斷。以至李必隴西,劉必沛國,但求資望,不問從來。則有譜之弊,不如無譜!”
(10)遷徙考
一個家族歷史稍久,便會出現各種原因的遷徙:有的是為躲避戰亂而遷徙,如西晉末的永嘉之亂,中原百姓紛紛南遷;有的是官方強迫遷徙,如明清兩朝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多次遷徙;有的是因為外地做官,卸任后留在宦籍;有的是外出經商而留在他鄉入籍當地;有的是因為原籍人多田少,尋求發展而遷徙;更多的是因饑荒等天災人禍而逃難等等。綜觀古代族群遷徙,都有一定特點:以遷徙的原因分,可以分為擴散式遷徙,即從原籍不斷向周邊地區擴散;移民式遷徙,如明代、清代的朝廷下令移民,明初傅友德平定云貴駐軍屯守,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難民式遷徙,如東晉時永嘉之亂、唐末的黃巢起義、北宋末的高宗南渡等時期,大量百姓紛紛南逃;零星式遷徙,如做官卜居、經商滯留、投親靠友、謀求發展等等;以遷徙的地域遠近分,可以分為漸進式遷徙、跳躍式遷徙、浪潮式遷徙等等。有的家族的祖先從原籍遷徙到某地,年代一久便形成了新的族群。過些年,這一族群中又有人再遷徙別處,形成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遷徙。家族在編修族譜時,本著“尊祖敬宗收族”的指導思想和編譜目的,都要對外遷分支考證,條件成熟的還要將人丁收錄入譜。這樣,便有了家譜中的遷徙考。如湖南岳陽傅氏,他們的祖先澄潞二公原籍江西洪州石頭口,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傅潞為岳州太守,從兄傅澄隨遷為幕府。后傅潞終于官,葬巴陵曹公渡暖水湖山之上。從弟歿,傅澄不忍離去,遂率子及侄定居于松崗龍過嶺(今岳陽縣步仙鄉獅子山)。后子孫興旺發達,千年間后裔遷徙湖南、湖北、重慶、四川等省各地,有的一支再遷,形成許許多多分支,1947年續修族譜時調查統計,有近130個分支,還專門編了一本《湖南岳陽傅氏澄潞二公后裔遷徙譜》。
民國以前的家譜中關于遷徙考也出現過幾種情況:一是經過嚴格考證,有確鑿證據證明某支是某族的分支,便收錄入譜;二是有一些證據但證據不足的,為了防止“亂族”和“混淆世系”而拒絕入譜;三是有一些口傳線索和零星記載,為了“收編”而強行在家譜中認定某支系是本族的分宗。這第三種情況顯然是不對的,雖然不多,但影響很壞,給后人考證造成了許多障礙。不過,從整體上看,前人在考證遷徙時一般都是嚴肅認真的,尤其是在保持家族血緣純正,防止他姓混入或冒名頂替的封建時代更是近于苛刻的。
(11)修譜名目
修譜名目,也稱修譜職名、職名表,內容是開列本屆與歷屆修譜人員名單、職務。有的還附列捐資人名單。修譜名目中一般都列有:總監修,修譜總負責人;監修,協助總監修領導修譜事務之人;主修(編修,即主編);協修,即副主編;分修,即各房分支公負責人;督修(督理),負責組織事務之人;總核,即審核之人;校刊,校對;采訪,搜集資料之人;司理出納,管理財務者等等。
(12)跋
跋是族譜編修告竣時,主修之人對本屆修譜的起始、經過、刊布等編修工作的總結,也就是現代的《后記》。跋文除了對編纂全過程進行交代外,一般都要對編修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的辦法加以說明,對有功人員加以表彰,對某些特殊問題和遺留問題進行交代。
2.家族文化類
(1)恩榮錄
恩榮錄,又稱恩綸、誥敕、告身等,主要刊載皇帝關于家族、家譜的詔諭,皇帝對家族成員中的官員和官員的祖父母、父母、妻子,以及家族成員中的烈女、節婦等人的圣旨、敕命、誥封、賜匾等。如有些家譜將明太祖朱元璋的《圣諭六言》、清康熙皇帝《上諭十六條》、雍正皇帝的《圣諭廣訓》摘要等刊于卷首,有的家譜將皇帝對家族成員的敕命、封贈等刊于顯著位置。家譜刊載這些內容的目的,最為重要的原因是炫耀家族祖先的光榮歷史和門第的顯赫。此外,刊載這些內容,還客觀上起到了保存歷史資料、傳承中華文明的作用。
(2)祠堂
祠堂,又稱祠廟、家廟、宗廟、宗祠、祠宇、祠館,是人們祭祀祖先或賢能有功德者的廟堂。古時一年四次祭祀祖先,春曰祠(又稱礿),夏曰禴(又稱禘),秋曰嘗,冬曰烝。祭祀的場所規制歷代有不同:置廟祭祖始于原始社會,夏商兩代因之,周朝規定:天子7廟,諸侯5廟,大夫3廟,士1廟,庶人祭于寢。即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置廟祭祖,平民只能祭于居室。南宋朱熹在《家禮》中提出,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于正寢之東,為四龕,奉先世神主。四龕分別為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但這時庶人之祠堂尚與居室相連,并非獨立的建筑單位。元代以宗族(即以同一高祖父傳下來的四世子孫為宗族)為單位的宗祠才開始出現,故明方孝孺在《寧海童氏族譜序》中謂童氏在元時“相與作祠堂以奉其祖先”。明世宗納大學士夏言之諫,正式允許民間聯宗立廟以祭其祖,“庶人無廟”之制被徹底打破,宗祠建筑此后隨處可見。大約到了清代,平民們將“正寢之東”的祠堂改為“家神”,家家都懸掛于堂屋正中墻壁上,天天都可早叩晚拜了。此種家禮一直沿襲到現在。不過,周代一年四次祭祖的習俗,到后來簡化成了春祭和秋祭。
家譜中的祠堂內容由圖、文兩部分組成。祠堂圖主要描繪建筑式樣、框架結構。有的還將祠堂周圍的山水環境繪入,稱為祠堂山水圖。祠堂圖一般都配有文字說明,內容主要是對祠堂建筑、祠堂宗旨、祠堂管理以及設計理念等進行說明。有的還對老祠的存毀情況注以備忘。
(3)堂號
有的家譜的封面或版心或勒口或書脊印有“某某堂”字樣,叫堂號。堂號是一個家族的稱號,是一個家族區別于其他族群的標志,是某種歷史淵源的表示。堂號的由來,筆者囿于見聞,尚未見到專門的論述,就筆者所知,堂號是由“堂”演變而來。堂,最初的含義指夯土使高出地面成四方形的屋基,接著引申為建于臺基上的廳房,前面是堂,通常是舉行儀式行禮的地方,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漢以后稱殿,唐以后除皇家及寺堂廟宇稱殿外,其他人不稱殿,稱堂。后來泛指房屋的正廳,如一般人家的“堂屋”。同時引申為多種用法:指官府辦公的地方,如“正堂”;用于書齋,如“杜甫草堂”;用于商店,如“同仁堂”;用于一些人家的名號,如“靜思堂”“積善堂”“仁德堂”等等。“堂”的上述這些用法,大約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南朝梁時任昉《靜思堂秋竹賦》就明白記載有“靜思堂”。
堂號用于家族的稱號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古時的門第觀念產生于東漢時期,東漢的士家大族往往官宦不絕,如弘農華陽的楊氏四世四人位至三公,汝南汝陽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為世所羨,成為高門望族,于是出現了郡望——郡中顯貴的家族,如東漢時的北地郡傅姓,晉時清河郡的張姓、傅姓、王姓等等。他們的子孫即使遷徙外地,仍然以原籍郡名為標示,如傅姓的郡名北地、清河,張姓郡名清河,王姓的郡名瑯琊、臨沂、太原。舊時《百家姓》上每一姓的上方都用小字標有郡名,那就是郡望。后來,姓氏的郡望演變為堂號,成為一個家族的名號,如清河堂傅氏、清河堂張氏、隴西堂李氏、沛國堂劉氏。再后來,隨著人口的增多和遷徙的頻繁,常常出現一地之中有同姓的幾個家族或是不同的姓氏用同一堂號,不便識別,于是又出現了其他的堂號,以區別于同姓中的其他分支或區別于其他姓氏。如一地之中的傅姓,除了清河堂外,有用輔德堂的,有用帝賚堂的;一地之中有不同姓氏用同一堂號的,其中有的姓氏就主動改用別的堂號,便于稱呼。如湖北石首繡林傅氏,清嘉慶元年丙辰九修族譜時用的堂號是“清河堂”,但在咸豐六年丙辰十修族譜時堂號改成了“巖野堂”,用以區別同邑的張姓清河堂和鄰近同姓的清河堂(見下圖)。
從上文論述中,我們明確了家族堂號的作用,一是炫耀家族有顯赫的門第,二是用以區別其他的族郡,這也是家族堂號最先用于炫耀,后來用于區別的發展演變過程。到了用于區別其他族郡的時候,就出現了同一姓氏有許許多多不同堂號。筆者手頭其他姓氏的資料不多,不敢妄論,就已有的上海圖書館所編《中國家譜總目》中傅姓253部和國家圖書館藏傅姓譜14部(剔除重復數后)共267部分析情況如下:
一是分省統計為:全國2部、河北1部、山西2部、上海3部、江蘇4部、浙江109部、安徽1部、福建15部、江西22部、山東6部、河南6部、湖北5部、湖南41部、廣東7部、四川11部、重慶1部、云南1部、甘肅2部、香港1部、臺灣11部、譜籍不詳者2部。其中以浙江為最多,湖南、江西、福建次之。
二是267部傅氏族譜中有堂號的有59家,按譜籍分別是:
浙江8部,占總數114部的7%;
江西2部,占總數22部的9%;
湖北3部,占總數5部的60%;
湖南42部,占總數43部的98%;
廣東2部,占總數7部的28%;
四川1部,占總數11部的9%;
安徽1部。
三是按有堂號的族譜編纂時間分:清乾隆時2部,道光2部,咸豐1部,同治1部,光緒18部,民國27部,新修7部。
四是有堂號的族譜共59部,剔除同一家族續修譜后余下40部分析,共使用了17個堂號,分別是清河堂、金玉堂、版筑堂、追遠堂、先立堂、巖野堂、雍睦堂、帝賚堂、敬和堂、師古堂、輔德堂、務本堂、霖雨堂、穆思堂、惟訓堂、敦本堂、雍肅堂。其中用清河堂的21家,用金玉堂的3家,用版筑堂的2家,其余堂號使用者各一家。
從上面的統計數字看,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幾點認識:一是用堂號作為家族標示的在全國來看,只是少數一部分,并非全部。《中國家譜目錄》共收傅姓譜253部,國家圖書館收藏14部,共計267部,其中有堂號的59部,僅占總數的22.4%,可見使用堂號并非普遍現象。二是使用堂號有一定的地域性。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使用堂號的家族特別多,幾乎家家都有堂號,而浙江的家譜最多,但只有少數幾家使用了堂號,這一現象說明家族用堂號作為名號有地域性。三是堂號在宋、明兩代并未出現,最早使用在清乾隆年間,道、咸、同三朝也不多,盛行于清末民國,59部有堂號的族譜中有45部族譜是清光緒年間至民國期間編修的,占總數的76%。四是堂號的含義主要有:以始祖傅說公的事跡命名,如版筑堂、巖野堂、帝賚堂、師古堂、輔德堂、霖雨堂、先立堂;以郡望命名,如北地堂、清河堂;以家族歷史名人事跡命名,如金玉堂;以表達子孫對先祖的緬懷命名,如追遠堂、雍睦堂、敬和堂、務本堂、穆思堂、惟訓堂、雍肅堂等。
(4)字派
家譜中的字派,又稱字輩、字行、字派、班輩、班派、排行、派行、行第、派語、世次行列、昭穆次序等,成句有連貫意義的又稱派語詩,是記載家族人名、區別家族成員輩分的用語,是家族世系千百年保持昭穆有序、世世代代不致紊亂的主要保證。有了字派,無論你走到哪里,也無論你離開本籍多長時間,只要派語完全相同,上下數輩排行相合,就可確認是同一家族的宗親,而且一看字輩,不問便知誰是長輩誰是晚輩。因此,字派成了同姓分支特有的標志,是同姓中區別是否同宗(即同一分支)的唯一依據,判斷上下輩分的唯一憑證,其作用至為重要,無可替代。所以,大凡家族在修譜時都立有字派,以供后代使用。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人取幾個名字的風俗。一個人自生下來,便有乳名;稍長,又取一小名;讀書入學時,又取學名(又稱大名);二十歲成人時,又取表字(即字,就是平常使用的名字);有的地方結婚時還正式取名,稱為命名;按家族字輩排行取的名字,稱為派名;有的人在編修宗譜入譜時取名,稱為譜名;有的人還根據自己的喜好取一名字,稱為號等等,但一個人姓名的組成通行的是姓、名、字、號四種。名字的用字及字號也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翻閱《中國歷史年表》看帝王的名字可以發現取名用字的發展軌跡:夏代中前期以長幼之序取名,如太康、仲康、少康等;夏末直至整個商代,都是以天干命名,如夏代末期的孔甲、癸,商代的太丁、外丙、中壬、太甲、小乙、武丁等等,直到西周才改變用天干命名的習慣,開始用天干以外的字命名。由此可見,周以前一般命名都用天干,只有少數貴族賢人用其他字命名,如伊尹、傅說等。古代只有貴族有姓有名,平民有名無姓,更別說什么字、號之類的別名了。因此,有人說夏商時某人姓什么、名什么、字什么、號什么,那是缺乏歷史知識的無稽之談了。
到了周代,《禮》規定:“幼名,冠字。”孔穎達注釋說:“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在幼年的時候要取名字,到了二十歲行成人禮時快要結婚生孩子為人之父了,朋友一類的人不能再直呼其名,必須在名后再取一名,這個名就叫“字”,“字”就是這樣產生的。取字還有一定的規則:字必須是與本名意義相關,或是解釋或是補充,或是相近,或是相連,總之要與本名意義相近,否則那不是字而是別號了。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丘,小山;尼丘,小山名)。相傳孔子之父叔梁紇與其母顏氏禱在附近的小山尼丘而生孔子。“仲”是排行老二,“尼”指尼丘小山,與丘相關。
到了唐代,取名出現了新的風俗:社會上人際交往時,出于對人家的尊重,一般都不呼名號,都呼行(行,以前讀xíng,現在通讀háng)第,即家族中一代人按生年先后順序取的名字。如李白,排行第十二,人稱李十二;杜甫,排行老二,人稱杜二。這一取名風俗,大致一直沿襲到宋代。大約從南宋中期開始,用行第取名成為多數姓氏的習俗,而且后面還加上“郎”字,如三郎、六郎、十五郎。到了元代,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五記載:“元制,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元代的平民百姓沒有了名字,僅有行第存世,如千一郎、百一郎、三五郎、千八公等等,這一風俗一直到明初朱元璋頒布親王取字詔后才逐漸絕跡。至于敷衍北宋名將楊業一家抗遼保國故事《楊家將演義》中的楊五郎、楊六郎等,因作者是明代嘉靖年間的福建人熊大木,“郎”是作者加上去的也未可知。這一論述,我們從編修于雍正十一年的《石頭傅氏族譜》中的宋人名上完全可以得到印證。
姓名中為何要取字輩排行,清乾嘉年間譜學大家章學誠在《家譜雜議》中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大率世數多者,至三數十輩,其少者亦必十八九輩,上記祖宗,則嫡庶可記世數,而旁支伯仲皆以世數齊也;下治子孫,則宗支可記世數,而分支昆弟不能盡以世數概也。造譜者往往取嘉言善字,編排行輩,或用忠孝廉節,或用仁義道德,多或百言,少亦三數十字,或有不盡成文,但取字形有別,雖子萬之眾,百世之遠,舉其昭穆行輩所值之字,則不問而知為宗族兄弟,且不問而知為長幼先后,蓋得古人分族命氏之意,誠宗譜之要檢,雖不出于古人,而人自率由,不能或廢者也。”原來是因為家族人丁日益增多,為了便于識別長幼,才出現了字輩排行。
家譜中的字輩排行始于明初。字輩排行始于何時,古人早有研究。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江西婺源)槐溪王氏支譜》在《行第引言》中指出:“宋元以前,合族中一代之人,以一字為行,照生辰之后,以數目敘之而為第。族大人蕃難于編載,故自有明來,易一字之行冠于名上,聞其名則知系屬某代,事較簡而齒亦易序也。”據此,王鶴鳴指出:“這段文字很清楚,宋元以前并無字輩排行,家族世系先后往往用數目字來排列次序。自明代以來,則以字輩排行,‘聞其名則知系屬某代’。”
王鶴鳴在《中國家譜通論》中舉引1926年編修的《(安徽旌德)濟陽江氏金鰲派宗譜》說:“《金鰲江氏聯名百世圖》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指字派出現的時間)的信息。自一世祖革公至二十世韶公命名多不聯屬,尚無字輩。自二十一世起開始有字輩排行,但至五十九世并不規范,且無文義,依次為:
知;永;□;執;全;天;從玉旁;若;從;字頭從雨;從金旁;宗;從玉旁;政;□;汝;從木旁;□;孫;□;□;□;允;德;興;蔭;生;宗;元;廷;景;一;有;之;日;起;逢;懋。
“自六十世至一百世,字輩排行開始比較規范,而且有了文義,依次為:
洪圖紹世澤,丕顯振家聲。承祖訓錫嘉,名勛爾作奇。英學道希堅,圣經邦頌泰。平文明昌國,祚上達乃光榮。”
上述引文充分證明宋元以前無字輩排行,家族中一代之人取名無一定之規,后來逐漸發展到用偏旁部首為一代之人命名,但也未形成規范,時用時不用,到了明代才有了比較規范的字輩排行。
《明史·諸王世表》記載:“洪武中,太祖以子孫蕃眾,命名慮有重復,乃于東宮、親王世系,各擬二十字,字為一世。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一字為據,其下一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惟靖江王不拘……燕府后為帝系,曰: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明史》的這一記載,明確告訴我們這樣幾件事:一是派名產生于明代洪武中。朱元璋一共二十六子,馬皇后所生嫡子五人:長子朱標、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即永樂皇帝)、五子朱橚。庶子依序為朱楨、朱榑、朱梓、朱杞、朱檀、朱椿、朱柏、朱桂、朱楧、朱植、朱栴、朱權、朱楩、朱橞、朱松、朱模、朱楹、朱檉、朱棟、朱彝(最小的第二十六子朱楠年幼未封)。朱元璋兒子這一輩均以木旁字命名,可見這是沿襲宋元以來以偏旁部首命名的習俗,而從孫子這一輩起,頒發了各親王府的命名取字,才出現了派名。出現的具體時間也不難推測:朱標之子朱允炆(即建文皇帝)生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即按朱元璋所頒親王命名字派命名為“允炆”來看,派名大約出現在洪武元年至十年間,在此之前是沒有派名的。連朱元璋的父親名五四(后名世珍)、朱元璋的大哥名重四(后名興隆)、二哥名重六(后名興盛)、三哥名重七,朱元璋本人名重八(后名興宗,再后來名元璋),因為是平民百姓無職務,都是用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在其《朱元璋傳》中指出:“后來的名字大概都是追起的。”其中“五四”,即父母年齒合計為五十四歲;“重四”,即父母合計年齒為四十四歲;“重六”、“重七”、“重八”,均同此義。朱元璋父母合計八十八歲時生朱元璋,因此,朱元璋原名重八,這一事實確證元代不準取名,只用數目字代表名字的習俗沒有疑義。二是之所以要起派名,是因為子孫繁衍眾多,怕命名有重復,世系混淆,用派名來取名,可以避免那些弊端。三是派名的“派”規定是姓名中的第二字,第三字才是名。一個人的姓名是由“姓、派、名”三個要素組成,這就是“派名”的由來。
從上述事例中我們看到:一是取單名,那個字就是名,不是排行;用派名起名的雙名,前一字是排行,后一字才是名,用派和名組合,才是一個規范完整的名字;二是皇家規定用作“派”的字,必須放在名上,用為姓名中的第二字,這才是正確的派名用法,民間有的把“派”用為第三字,稱為“倒派”,這種做法是不妥當、不規范的用法;三是作為“名”的第三字,按五行相生的意義即“木火土金水”的順序作為偏旁取字,把上下五代的名連貫起來,寓以生生不息的意義,給一個普通的字賦予了深刻的含義,意義深遠。
大明王朝的皇家為后代確定起名的派語詩,名字用相生的木火土金水作偏旁,開始時平民百姓還不敢仿效,只是用木火土金水或是其他的偏旁部首如山、玉、口、日、人、言、阝、草頭、雨頭、辶、女、纟、車、礻、石、禾、宀、頁、竹頭等等作為派,再與另一半組合成字來取名。這樣過了一百多年,到了明嘉靖年間,大約隨著不準百姓修祠堂的禮制的解禁,平民百姓開始效仿皇家為子孫后代定派語,并且確定意思連貫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詩句為派名,這樣就出現了派語詩。如湖北石首繡林傅氏在嘉靖以前取名無規則,一代取一字,或是同字,或是同偏旁,有派,但沒有派語詩。到了嘉靖年間第四次修譜時,擬定了派語二句十字:以善承天衍,際銘文如上。由此可見,民間真正意義上的派語詩,大約出現在明嘉靖年間,此前是沒有派語詩的。有些族譜上的派語,標示為元朝、宋朝,甚至于唐朝所定,沒有任何依據,其可信度不大。試問,明以前普天下都沒有派語詩,你的派語詩從何而來?至于有些家譜上刊有唐宋以來的派語詩,字面意思不連貫,整句沒有完整的含義,一看就知道是后人將先輩的名字連綴起來,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的詩句格式組合而來,并非所謂唐宋元時期所作。派語詩只是作為一個家族為子孫命名的用字,目的是不紊亂世系,并無其他作用,將派語詩托名唐宋元時所作,以此炫耀夸飾,實在大可不必。
綜觀各個姓氏的派語詩,含義大致有以下一些主要內容:一是歌頌、緬懷先祖的功業,如《中華鄒氏族譜》:“東魯高風遠,范陽德澤長。”;二是弘揚自己姓氏的家風,如《(湖南湘潭)韶山毛氏族譜》:“孝友傳家本,忠良振國光。”;三是勉勵后人,如《(江西婺源)太原雙杉王氏宗譜》:“詒謀宏祖蔭,繩武景前人。”;四是以圣賢格言教育后人,如《(四川廣安)鄧氏宗譜》:“以仁存心,克紹先型。”大多數的家譜都有一首派語詩統管全族男女丁眾,有的家譜的字行,還分男、女。如《(安徽績溪)坦川越國汪氏宗譜》分男女排行。男排為:“國家德廣大,宏治士恒康。英俊依時撥,天開世運昌。”女排為:“音順和好助,成家美玉容。婉媮娟淑媛,莊靜羨徽婃。”
“郎”是漢魏以后少年的通稱,但不是名字,是一種愛稱,不同于后來作為表明身份的“郎”。家譜世系中經常看到“某某秀”和“某某郎”的字樣,顯然其中的“秀”和“郎”是某一歷史時期人際交往中對男性身份的一種稱呼。我們如果弄清了“秀”和“郎”產生于何時,即可大致判斷家譜中的人物生活于何時。對男性稱“秀”和“郎”的習俗產生于何時,正史上沒有記載,不過我們可以從古人的筆記史料中找到線索。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五:“江陰湯廷尉《公余日錄》云:明初閭里稱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則故家右族,穎出之人,郎則微裔末流,群小之輩。稱秀則曰某幾秀,稱郎則曰某幾郎,人自分定,不相逾越。”如曾經施舍墳地給朱元璋葬父的鄰居劉繼祖,其父曾為元朝總管,是豪門大族,排行第一,所以人稱劉大秀。至于稱呼“某某郎”的例子俯拾皆是,無須贅言。這一段記載告訴我們兩件事:一是“某某秀”、“某某郎”是明初民間的稱呼習俗,也就是說被稱為“某某秀”、“某某郎”的,是元末明初人;二是雖然都是平民百姓無官職人的稱呼,但“秀”和“郎”表明的身份有區別,對豪門大族的人或優秀人物只能稱“秀”,不能稱“郎”。“秀”,即秀才的意思;對一般的普通百姓則稱“郎”,不稱“秀”,“郎”是對寒門人的通稱。由此,家譜上稱呼為“某某秀”、“某某郎”的人物,如果沒有具體的生卒年,即可認定為元末明初人。
(5)祖先傳說
家譜中關于祖先的事跡,除了在姓氏源流中敘述外,有的家譜還有專門的章節來進行記敘。主要內容是將有關祖先的一些傳說編成故事記載下來供后人緬懷。如中華傅氏始祖商武丁朝的中興賢相、古代版筑技術的總結再創造者圣人傅說,就有諸如“圣人澗”、“圣人秸”、“馬趵泉”等許多故事,有的傅氏就將這些故事編入了家譜,以供后人緬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