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譜,自古亦然。眼下,當一股尋根溯源熱席卷中華大地的時候,很多夏氏族人訥悶:為啥尋根問祖這么難?為啥先祖們留給后人一個個難解的謎?所以,我們在尋找祖源的時候,千萬要詢訪探索其根本的原因。
一、中國歷史上“兩次大移民”造成的后果
指“江西填湖廣”[注1]和“湖廣填四川”兩次全國性的大移民,持櫝時間達300年之久。
江西填湖廣:明朝開國后,為了鞏固新政權、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樂15年(1418年),50余年間朝庭組織
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運動。因有“居楚之家,多豫章籍”[注2]的說法。據推算,現有兩湖人口中60—70%是江西移民的后代。
湖廣填四川:明末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境內戰亂頻發,加上災荒、瘟疫不斷,到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來萬。清朝初期,四川巡撫張德地經重慶到瀘州沿途巡查,乘船好多天沒見幾個人,就上奏朝庭,提出用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移到四川。于是康熙帝頒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詔》(1694年),下令從湖南、湖北、廣東等地大舉向四川移民。在中國歷史上七次向四川大移民中,這次大移民最多,移民人口達100多萬。
二、移民與祖籍失去聯系帶來的譜系斷層
可以設想,不可能每個男性移民都帶著家譜,即使少數帶著也可能在途中丟失。按理,第一代移民肯定記得自己祖父母和父母的名字及他們的祖籍地。但是遷徙到新居住地后,由于人丁太少暫時沒有修譜的必要。等本姓氏族群發展到一定規模,繁衍好幾代人達到數百人,需要編修家譜上溯祖系時,了解祖系情況的前幾代移民早已故去上百年,乃至幾百年。這就是不少夏氏家譜不得不以第一代移民為一世祖的根本原因。時間越久遠,這一譜系斷層就越是成為歷史懸念。
三、兩次大移民之外的情況也大體相同
歷朝歷代不可能一個姓氏人口長期集中居住。因改朝換代、天災人禍、異地做官或經商客居等原因,或與祖系長期失去聯系,或回原籍錯過了修譜時間事后未補上,或前幾代移民沒重視宗譜編修,或當年因避難不入祖系后人歸宗重修,或因改朝換代已改為他姓。如清朝愛新覺羅皇族正宗后裔——現年62歲的北京市崇文區副區長金毓嶂(清朝醇親王載灃的長孫)接愛記者采訪時說:“都什么年代了,姓那個有點兒古怪。”再如,現在我們很多到國內外工作的子女,沒有參加家譜編修的興趣,若干代后一樣會不知祖系是誰,道理是一樣的。
四、家譜中少數譜系鏈接真偽難辯一錯再錯
理性地分析一下手頭的家譜,只要三代以上甚至十數代都是單傳的,就值得懷疑。在古代沒有獨生子女政策的情況下,繁育能力再低下,絕不可能數代只生一個男丁,這在概率上是說不過去的。或尋根聯譜時錯誤地聯到先祖同名的譜系,或沒經過慎密的考證只根據傳說倉促聯譜編譜。
五、認祖歸宗正本清源要有歷史的理性思維
現代人修譜,大都以老一代人為主,吸引少數有興趣的年輕一代參加。或因缺少科學的溯源手段,或因手頭歷史資料有限,或因缺乏理性的邏輯思維判能力,總之,沒有經過審慎地論證、分析、推理過程,對于歷史遺留下來譜系斷層的處理辦法,還可能草率從事,還可能發生錯認他祖的事。
要知道,一個家譜的編修,事實上是續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人文歷史,續寫一個姓氏遷徙繁衍發展演進史。因此,追根溯源要站在中國歷史的大背景上,因為人口的遷徙流動是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適應的。比如沒有近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就沒有大批的人才流向東南沿海一帶、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中國歷史上就沒有這樣流動過。如果族譜沒聯上,若干代人后,何許他們又會是那一帶的一世祖。
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站在人類發展史的高度,站在整個中華民族繁衍演進的高度,才能真正寫好本姓氏的歷史,才能真正厘清我夏氏宗親的傳承譜系。
[注1]“豫章”,南昌稱豫章故都,這里泛指江西。
[注2]“湖廣”,即元代湖廣行省,包括今湖南、廣西、海南及廣東、湖北、貴州的一部分,明代轄今湖南、湖北兩省,兩省總督稱湖廣總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