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老師風采的展示,也是老師能力的展現。上課能否做到優質高效,這是衡量一位老師好不好的重要標準。
常規課,應聘試講,公開課,觀摩課,示范課,優質課,作為老師,總免不了要上各式各樣的課,總是希望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上得穩當,上得出彩,得到學生等聽課者的喜歡、肯定和贊譽。#頭條創作挑戰賽#
那么,教師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是什么?筆者認為,是把握好教學過程的基本環節。俗話說,教無定法,但無論你運用什么樣的教學法,萬變不離其宗,都不可能脫離如下的基本教學環節。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個基本環節。老師要想上好課,課前的充分準備少不了,給學生布置適當的預習任務,是課前準備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布置就應該有檢查,檢查預習就成了老師走進課堂的第一件事。
預習包括,熟悉課文的內容,提前學習并掌握一些淺顯易懂的基本知識點,明確重難點。學生提前預習了,老師上課就會教得輕松,學生也會學得輕松,就可以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
有些老師為了讓預習的內容更加明確、深入,給學生提前設計了“導學案”,發給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預習任務。這是一種很好的做法,值得推廣。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二個基本環節。老師花幾分鐘檢查完學生的預習情況后,正式講課前有一個“前奏”,那就是導入新課。導入新課的目的是營造教學氛圍,讓學生順利進入“角色”,將學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到學習中來。
導入新課有各種方式。最基本的是復習舊課,這只是一個從上節課到本節課的過渡,學生的代入感不會很強。老師們最常用的是情境式、表演式、視頻播放式、實物展示式、聯系實際式等等。
導入新課的要求是,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導入新課的時間一般在3分鐘左右,最長不超過5分鐘,否則就喧賓奪主,占用了講新課的時間,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這是教學過程的主體環節。講解新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并理解知識要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其方式是以老師講解為主,輔以師生或者學生之間的研討,中間可以穿插適當的課堂練習。
講解新課的課型有三種:1.起始課。介紹知識背景及歷史緣由,教授基本的簡單易懂的知識點,為后面的深層次學習掃除障礙。2.分析課。針對重難點進行條分縷析,既要理解,又要記憶。3.拓展課。將知識要點向實際應用的方向延伸,活學活用,開發學生思維,提升學生能力。
講解新課最忌諱的是“滿堂灌”,就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唱獨角戲,學生聽得云里霧里,昏昏欲睡。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研討,這就是還課堂給學生。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四個基本環節。就是教師在講完了新課以后,帶著學生將當節課所講的內容串聯起來,一一地回顧一遍, 達到隨時學習隨時鞏固的目的。
課堂小結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老師帶著學生一起瀏覽學習內容,也可以讓學生單獨地站起來回顧學習內容,還可以根據學習的提綱,出一些填空題讓學生填寫關鍵詞。有些老師提前進行了知識的羅列,設計好了比較美觀的板書,那樣效果會更好。
課堂小結是提升教學效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絕對不能忽略,但它占用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一般是三五分鐘。
這是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五個基本環節,也是最后一個環節。學生要想最大化地掌握知識要點,光靠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目的是鞏固知識,讓學生對知識要點印象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布置作業切忌多、泛、濫,老師要按照“雙減”政策的要求,精選習題,讓學生得到針對性的訓練。一方面要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要點及時地得到鞏固,另一方面也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嚴格地控制作業量和作業的難易度,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布置作業之后,還要給學生安排好下一節課的預習任務,做到前后銜接,連貫緊湊。
以上五個方面,是老師常規課堂教學的五個基本環節,如果是練習課或復習課,那就另當別論。在常規新課的教學中,以上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都不能忽視。老師在賽課、應聘試講時,一般也是從這五個方面來考察得失的,如果少掉其中一個環節,就叫環節不完整,要相應地扣分。
當然,從教學的整體來說,除了課堂上的這五個基本環節以外,備課、制作ppt、準備教具、復習與考試等也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只不過它們是課外完成的,不屬于課堂教學的過程。
(文中配圖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