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中科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與日本知名科普雜志Newton版權合作的一本綜合性科普月刊。
即使我們每天刷牙,也會出現齲齒或牙周病。刷牙能夠將牙垢清除到什么程度?口腔里的齲齒細菌什么時候容易滋生?了解刷牙的作用和正確的刷牙方法,對我們的牙齒健康是有益的。
刷牙的目的是清除牙齒表面和牙縫中以及與牙齦交界處的食物殘渣。食物殘渣的殘留會使口腔里的各種細菌進行繁殖,食物殘渣里含有的糖分會成為其營養來源。
細菌會將食物殘渣里含有的糖分分解,最終生成“葡聚糖”等具有黏性的物質,容易附著細菌,形成“牙垢”(牙菌斑)。對牙垢放任不管的話,唾液里含有的鈣和磷便會將牙垢像珊瑚一樣鈣化,形成“牙結石”。如果對牙垢和牙結石置之不理,牙齒和牙齦便會患病。
最具有代表性的牙齒疾病是齲齒和牙周病。齲齒是指由“變形鏈球菌”等齲齒細菌產生的酸性物質溶解牙齒的狀態。齲齒細菌把牙垢中的糖轉變成一種被稱為“乳酸”的物質。牙齒表面受唾液中的鈣和磷的影響而鈣化,乳酸類酸性物質的存在會使鈣和磷變得容易脫落,牙齒便逐漸被溶解。牙病最先從被稱為“牙釉質”的表面開始,隨著齲齒逐漸發展到牙齒內部神經,患者便會開始感覺到疼痛。
牙周病是牙齦發生炎癥,并且伴隨炎癥會進一步引發牙齒脫落。這主要是牙齒和牙齦交界處積聚的細菌引發的炎癥。
在牙根附近或是牙齦的接觸面容易滯留食物殘渣而形成牙垢。牙齦附近一旦產生牙垢,便容易引起牙齦發炎,導致牙齒和牙齦分離,形成被稱為牙周袋的縫隙。在牙周袋內,聚集著喜歡無氧狀態的“厭氧細菌”,這些細菌就是引發牙周病的原因。
我們牙齒的牙根部分嵌入在被稱為“牙槽骨”的骨頭里,并且獲得支撐。由于使骨質增加的“成骨細胞”和使骨質流失的“破骨細胞”作用的結果,構成骨骼的鈣等成分會不斷變化。牙周袋內的細菌繁殖會產生引發炎癥的物質,使得破骨細胞的作用增強。受破骨細胞的影響,牙槽骨骨質會流失,最差的情況會使牙齒損壞直至脫落。
另外,在年輕的時候更容易患齲齒,因為恒牙的更替是12~20歲,牙釉質的組織還不是非常成熟,容易受酸的影響被侵蝕。另一種情況,則是在老年階段易患牙周病。在牙刷很難刷到的牙周袋內,在大多數情況下,細菌都是在不知不覺中繁殖的,直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患上了牙周病。
對于預防齲齒和牙周病,刷牙尤其必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漱口能夠清潔一部分食物殘渣,但形成的牙垢僅靠漱口是無法被清潔掉的。如果繼續發展成為牙結石的話,即使是刷牙也無法清除了。
雖說如此,偶爾也會有忙碌到沒空刷牙的情況吧。由食物殘渣引起的細菌繁殖到形成牙垢大約需要一天時間。更進一步,由牙垢形成牙結石大約需要兩周時間。因此,要盡量在每餐之后刷牙,至少也要一天一次使用正確的方法刷牙。特別是晚上睡覺時,細菌有足夠長的時間處于合適的生長環境,殘留的食物殘渣容易導致細菌繁殖。因此,睡覺前一定不要忘記刷牙。
因為平時很少有機會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的方法都不相同?,F在主要推薦兩種刷牙方法。一種是稱為“顫動法”的基本刷牙法。在牙齒根部附近,牙刷和牙齒表面呈垂直角度,短距離來回顫動牙刷,并且每刷20~30下之后進行移動。這種方法對于清除牙齒和牙齦交界處的牙垢具有效果。
還有一種方法叫做“巴斯刷牙法”,這是一種以預防牙周病為目的、適合成人的刷牙方法。使用軟毛牙刷,讓刷毛一部分伸入牙齒與牙齦的縫隙里,與“顫動法”一樣短距離來回移動刷牙。用此方法能夠集中刷掉牙齦附近或者牙周袋邊緣的牙垢。此外,牙與牙之間使用牙縫刷或者牙線效果會更好。
大多數人在刷牙時都會使用牙膏。不同種類的牙膏成分也不盡相同,有令牙齒變白的研磨劑、預防齲齒的氟以及預防牙周病的抗菌藥或消炎藥等等。其實,對于刷牙本身,只用水刷牙也會非常有效果。比起考慮是否使用牙膏,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更加重要。
Q.容易患牙齒方面的疾病有遺傳因素嗎?
A.遺傳的影響也很大。父母容易患齲齒和牙周病的人,自己最好多注意預防。
Q.在用餐之后的什么時間刷牙為好?
A.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餐后立即刷牙容易使牙齒受到損傷,以餐后30分鐘刷牙為宜。這個說法似乎是基于在美國進行的用牙本質做的實驗。實際上,因牙齒有釉質的覆蓋,即使餐后立即刷牙也沒有問題。日本兒童牙科學會和日本牙科保護學會的推薦是餐后盡快刷牙,盡早刷掉牙垢和齲齒細菌。
Q.使用電動牙刷好還是自己手動刷牙好?
A.只要使用正確的方法刷牙,無論哪種刷牙方式,效果都差別不大。但是,電動牙刷可以節約一半左右的時間,具有讓不太會刷牙和身體不方便的人也容易使用的優點。
Q.僅僅在家刷牙就夠了嗎?
A.僅靠刷牙難以完全刷掉牙齒和牙齦縫隙里的牙垢,而且一旦出現牙結石就無法刷掉了。潔牙(洗牙)頻率以30歲之前每年一次、30~60歲每半年一次、60歲以后每三個月一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