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品質、有深度、有溫度的公眾號!
大科學家微信公眾號與您的距離,
只差一個指尖!
點擊上方“大科學家”關注我哦!
——例談學生科學探究心理及應對策略
在探究式科學教學中,一線教師經常碰到學生好玩好動,一動就停不下來的“混亂”局面,不得不以嚴肅課堂紀律為由進行強化管理。必要的規范是需要的,但過多地依賴“剛性”管理,會抑制學生參與的主動性。我們認為,教學時應從學習的主體出發,洞識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地開展教學,剛柔相濟,才能使探究沿著有序有質的方向推進。那么,學生在科學探究中會呈現出哪些學習心理?教師應如何應對呢?下面試以具體案例加以分析說明。
一、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案例1】老師,我們什么時候觀察?
這是一節教科版四年級的科學課《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教師出示高錳酸鉀和一杯水,接下來是教師對觀察前的指導。教師出示投影片,內容有 1.對高錳酸鉀你已經了解了什么? 2.你準備從哪些方面去觀察高錳酸鉀?怎樣觀察? 3.把高錳酸鉀放入水中的時候,你準備怎么放? 4.觀察時要注意什么? 5.你們準備用多少時間進行觀察? 6.觀察記錄時應該怎么做? 從教學開始,到學生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現象,時間已經過去了15分鐘。在教師一而再,再而三的引導、討論和匯報下,學生的活動熱情在不斷降溫,雖然老師在反復的教育和叮嚀,學生的目光早已轉移到了眼前的高錳酸鉀上了。 【教學建議】盡量把時間和空間交還給學生 由于科學課教材改變了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教材結構,采用了以活動為基礎的呈現形式。在課改初期,我們往往局限于把科學課上成活動課,教學目標意識淡薄,忽視了對科學本質的全面把握,因而造成了活動有余效率低下等問題。近年來,教師們普遍重視了活動的內容和實質,尤其是加強了對動手前的指導,力求使學生明白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還要注意什么問題?活動前的指導往往要占去整節課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時間,以為指導的越細,活動的效率就越高,以為探究活動開始后就不用進行指導了。事實上,活動前的指導是不能包辦一切的,在活動中依然有新的問題出現。這些新的問題正是驅動學生作更深入探究的動力,這時候教師有效介入依然是需要的。況且,材料和問題近在眼前,每次探究都要老生常談,都是長時間的等待。要知道,材料對學生的吸引力遠遠比教師的語言大,如果我們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就應該順著這樣的學習心理,少講、精講,盡量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交還給學生,盡量讓他們在真實的探究中經受鍛煉,獲得發展。
二、關注孩子的控制欲
【案例2】每一組發幾個溫度計比較合適?
這是三年級下冊《測量一杯水的溫度》的教學中,老師先講了測量的方法之后,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四杯水( 1號杯內裝的是自來水,2號杯內裝的是溫水、3號杯內裝的是燙手的熱水,4號杯內裝的是剛從熱水瓶里倒出的熱水),還有四個溫度計,教師提出讓學生比一下哪個小組測量的溫度既快又準確。學生一窩蜂似到講臺前來領材料,材料拿到手后,開始了測量。至于誰看時間,誰記錄,都各自為政。由于觀察記錄的間隔的時間為2分鐘,大概過了5分鐘,學生的興奮點已過,覺得已經無所事事,想方設法找點新鮮的花樣來,各自為政的局面打破了,有的同學不愿意測量自己杯內的水溫了,轉而拿出來去測量別的水杯,有同學把別人的溫度計拿來放在自己的水杯中,還有的同學到講臺前找找還有沒有多余的,甚至幾個同學在爭搶溫度計,觀測活動開始變味,局面混亂起來了。
【教學建議】注意處理合作和分工的關系
在科學探究中,沒有分工,就難言有效合作。分工合作,既體現了科學探究的特點,又體現了每個學生崗位責任。在測量一杯水的溫度時,4人一組,每組發幾個溫度計比較合適?看起來這是一個具體的操作問題,其實反映的是學生探究活動中一種占有欲,一種各自為政的學習狀態。由于學生不滿足于測量一個水杯,對別的水杯也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對別人的溫度計有一定的占有欲,如果給每個組較多的水杯和溫度計,會給測量活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學生的這種心理必須加以引導,活動的展開是需要我們精心設計的。我們可以通過減少水杯,可用兩個,每組兩個溫度計,每兩人一小組測量,這樣可以較好地安排分工,一人測量,一人計時和記錄,完成后四人小組匯總記錄情況,形成小組的觀測記錄表。
三、引導孩子的注意力
【案例3】觀察蝸牛
上課前,蘭本達教授帶著供兒童探究的實物材料走進教室,分別放在每張實驗桌上,每一只盛有3-4只蝸牛的盤子、三個放大鏡。在班主任的幫助下,很快地把他們分成8個組,每組2-3人,順次進入教室就座。教授舉起一個放大鏡親切地問:“你們認識這個嗎?”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認識,是放大鏡。”教授指著實驗桌上的蝸牛說:“你們看看這個小動物,看你們能發現些什么?”孩子們馬上就觀察起蝸牛來,探究活動很自然地開始了。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觀察著蝸牛,有的用手去撥弄,有的小聲議論著,真是“兩耳不聞窗外事”!
過了15分鐘,教授不聲不響地發給每組一盤東西,其中有雞蛋、黃瓜、蔥頭、蘋果、面包,孩子們很有興趣地把蝸牛放在這些食物面前,研究蝸牛對各種食物的反應,持續達15分鐘,興猶未盡。教授把實驗材料收了,讓孩子們把椅子搬出來圍坐成一圈,教授跟孩子們并排坐在圈子里,進入“研討”階段。
【教學建議】用器材呈現,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材料很容易引起預期,陌生的材料都會使觀察者產生一種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上述案例中,蘭本達教授在材料的出示順序上,作了精心設計。第一次,提供蝸牛和放大鏡等材料讓學生觀察,以材料吸引學生的觀察興趣,重在對蝸牛外形、結構、運動、對環境的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教師安排的觀察活動為相對獨立的15分鐘時間,學生有自主的時間和空間。第二次,教師為每組準備了各種不同的食物,以新的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內容的轉換,即蝸牛喜歡吃什么的觀察上來。這一新的刺激,激發學生了學生新的探究沖動,延長了觀察的興趣,豐富了觀察內容,通過觀察獲取的信息也更為豐富。當積極的活動快要變成不再有意義的玩耍時,觀察活動就該告一段落了。于是蘭本達教授收起了實驗材料,讓學生和材料“分開”,通過活動形式的轉換讓學生進入到研討階段,減少材料對交流活動的負面影響,可謂用心良苦。
四、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
【案例4】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中,教師創設了一個情境:把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分別放入兩個盛有液體的容器中,馬鈴薯有沉有浮。教師提出:物體的沉浮還與什么有關呢?大部分學生不約而同地說:那是鹽水。教師問:怎么驗證呢?有學生提出可以像教材那樣放在火上燒一燒。大家立馬表示同意,躍躍欲試,開始為燒做準備了。
【教學建議】把有挑戰性的問題融入到操作中
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強于思維的分析,尤其是當部分優秀生提出了新點子后,很多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先動起來,他們更愿意想怎么去操作材料。如果一味的順著學生的心理,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思維發展,強化他們的從眾心理,養成思維的惰性,使科學探究浮于表面。如上例,燒一燒能證明這是鹽水嗎?是否只要是鹽水就能讓馬鈴薯浮起來呢?如果這時教師多想一想,反問學生:那你們也做一杯鹽水,看看能不能讓馬鈴薯浮起來。當他們在碰到困難后放下操作的物體,細細思考問題的所在。因此,以材料的結構化設計為切入點,把問題融入在操作中,改變孩子的從眾心理,挑戰孩子們的思維定勢,在困頓處引發深度的思維參與,比單純的迎合他們更有價值。
綜上所述,在探究活動中,我們要牢牢樹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活動前要想想學生在想些什么,他們的需求是什么。同時,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學生的心理特點,不是一味的順從和妥協,對于從眾心理和思維定勢應該進行相應的引導,樹立目標意識,有的放矢地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