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藥物配伍的研究,除了七情所總結的配伍用藥規律之外,還有兩藥合用,能產生與原有藥物均不相同的功效,則是配伍用藥的發展,它極大地豐富了配伍用藥的經驗,為臨床遣藥組方提供了依據。
桂枝配芍藥,以成調和營衛,解肌散風的配伍
生姜配大棗,以成調和營衛,調和脾胃的配伍
麻黃配杏仁,以成宣降肺氣,止咳平喘的配伍
黃連配生地,以成清胃養陰,生津止渴的配伍
菊花配枸杞,以成滋水涵木,明目退翳的配伍
桔梗配枳殼,以成宣降肺氣,止咳化痰的配伍
枳實配白術,以成健脾益氣,消積導滯的配伍
人參配附子,以成大補元氣,回陽救逆的配伍
阿膠配黃連,以成滋陰養血,清熱寧心的配伍
黃芪配當歸,以成陽生陰長,補氣生血的配伍
地黃配附子,以成陰中求陽,陰陽并調的配伍等等。。。
這些都是前人配伍用藥的經驗總結,是七情配伍用藥的發展。
不難看出,歷代醫家在長期臨床配伍實踐中,在全面繼承七情配伍用藥規律的同時,又總結出通過運用:
生克制化、扶正祛邪、補瀉并用、
調和營衛、調和少陽、滋陰潛陽、
辛開苦泄、降陽合陰、辛甘化陽、
甘酸化陰、瀉南補北、陽生陰長、
氣血并補、益氣養陰、陰中求陽、
以陰配陽、陰陽并補等等。。。
不同配伍法則,產生了與原來配伍用藥不同功效,即產生了新療效的經驗配伍,又擴大了使用范圍,并且適應了復雜病情的需要。
藥對
又叫對藥,或對子藥、兄弟藥、姐妹藥,夫妻藥,即兩味藥成對(個別由三味藥組成),是臨床上常用的相對固定的配伍形式,是中藥配伍應用中的最小單位。形成藥對的兩藥一般是固定的,彼此之間可以是相須、相使、相畏、想殺,也包括兩藥合用產生新藥效的配伍關系。人們習慣把兩藥合用能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或消除毒副作用,抑其所短,專取所長;或產生與原藥各不相同的新作用等經驗配伍,統稱為“藥對”或“對藥”。
藥對的形成來源于臨床實踐,從應用單味藥到復方多味藥的治療過程中,藥對也應運而生,并不斷的充實和發展。
《神農本草經》雖無藥對之名,但序列中指出:“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及“七情和合”等配伍理論,為藥對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
《內經》就早有配伍用藥的介紹,半夏秫米湯就是單性的范例。早期文獻以藥對為名者,曾有《雷公藥對》四卷、徐之才《藥對》二卷、宗令祺《新廣藥對》二卷、無名氏《藥對》二卷,均已亡佚,部分內容,為后世引證。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創立的配伍“藥對”用藥經驗,傳沿至今,為歷代醫家配伍用藥之楷模。而后經歷代醫家的不斷發展,是藥對內容日趨豐富。近代醫家發表了不少有關藥對的論文,并出現了一些專著,如梁嵚五等著作《中藥配伍應用》、呂景山著《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陳維華等著《要對論》,綜合臨床用藥的實際經驗,對藥對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為臨床應用提供了方便。
京城四大名醫之施今墨
不要看著簡單,藥對絕不是兩味藥物的隨意堆砌和隨意排列組合,它是前人治療經驗的總結,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經實踐證明有效的兩味藥唔的配對使用,其中不少藥對往往又構成許多復方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藥對配伍用藥經驗,不僅對提高藥效,擴大藥物應用范圍,降低毒副作用,適應復雜病情,不斷發展七情配伍用藥理論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開展復方研究,解析它的主體結構,掌握遣藥組方規律也是十分必要的。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里,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