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小偉 毛紅英
摘 要:文章闡述了江山綠牡丹手工茶的起源和現狀,分析了江山綠牡丹手工茶發展中存在的茶農意識不到位、手工茶傳承斷代、手工茶標準與工藝不統一、茶園及茶葉品質管理粗放等問題,從建立基地、加強培訓、優選傳承人、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茶文化與營銷綜合發展、加大政策扶持和優化茶園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進江山綠牡丹手工茶傳承與發展的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茶產業是浙江省江山市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近幾年來,該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農業中心工作和茶產業發展目標,進一步做大做強江山茶產業,打響以“江山綠牡丹茶”為主的名優特色品牌,有力推進該市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在發展山區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民致富、推進生態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江山綠牡丹茶產自浙西名勝—仙霞山麓,原名“仙霞化龍”,始制于唐代,明代揚名天下,被指定為御茶,明國時期遭絕跡。1980年春江山縣土特產公司組織茶葉科技人員在保安鄉的裴家地、化龍溪、龍井坑、黃檀坑頂等地恢復試制這一歷史名茶并取得成功,1982年被商務部評定為全國名茶,名列第二。截至目前,已獲省部級以上獎項40多項,現為浙江省區域名牌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價值為6.13億元,裴家地被譽為“江山綠牡丹茶”發源地。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加速轉移,勞動力短缺,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加上農業領域“機器換人”的推進,傳統的手工制茶逐漸萎縮,由半手工和純機器生產所替代,相關工藝如茶葉的殺青、揉捻、理條等都全部由機器代替。傳統的手工制茶作為技藝和文化已顯得十分難得和珍貴。真正的手工茶已是稀有產品,但由于品牌宣傳與營銷滯后,銷售價格偏低,利潤小。
裴家地全村有165戶500多人,光制茶戶有100多戶,茶園面積少的農戶一部分自己手工制作,一部分找機器代加工;茶園面積多的農戶部分借助機器生產江山綠牡丹茶。這些手工制茶人員大都在50~60歲之間,部分歲數大的參與過20世紀80年代江山綠牡丹手工制茶,當前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不愿意學這門技術。
裴家地村現有茶園面積600多畝,幾乎家家都有茶園,裴家地茶葉專業合作社茶園面積最大,達300畝,全村最好的綠牡丹手工茶(清明前)只有300~400斤,整個村畝產高檔綠茶大約30~40斤,都以毛峰茶為主,江山綠牡丹茶名聲在外,但真正質量好的產品卻拿不出來。全年全村茶葉銷售額僅200多萬元,茶園產出及效益非常低。
茶農思想認識不夠,制約著茶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裴家地村農民增收致富支柱產業的意識還沒有真正形成。骨子里還是一種小農意識,對茶園疏于管理,有的糧經作物與茶混作,導致茶葉產量不高,品質不佳。
裴家地村作為江山綠牡丹茶發源地,當年曾參與江山綠牡丹茶試制及生產的人員現都已經八十多歲,村里會手工制茶的人大多在五六十歲以上,年輕一輩很少有人愿意學。如今會手工制茶的人越來越少,出現了江山綠牡丹茶手工茶制作斷代的現象。
江山綠牡丹手工茶制作雖然有標準,但由于人工制作人為因素大,茶葉質量標準難統一,造成質量參差不齊。手工茶工藝包括攤青、殺青、攤涼、揉捻、初烘、攤涼、理條、復烘、整理、足干提香等多道工序,但生產者往往偷工節本,出現機器與人工混合制作的現象,影響了茶葉質量和聲譽,沒有秉承工匠之心去制茶。
茶園生產管理粗放,低產茶園改造不及時,大部分農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有的茶園只采不養,整個村茶園分散到戶,管理隨意,病蟲害交叉感染,不利于開展統防統治,茶葉的質量很難保證,加上銷售價格不高,造成茶葉生產效益較低。
在綠牡丹茶發源地保安鄉裴家地村建立江山綠牡丹茶手工制作培訓基地,通過培訓,規范和提升江山綠牡丹茶手工制作的手法、工藝及標準。圖文展示和宣傳綠牡丹茶的起源和文化,同時收集一些與茶有關的老物件進行擺放展示,讓人們能回憶起過去,記住鄉愁。
“會手工制茶工藝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已是不爭的事實。手工制茶遇“斷層”,如何破解唯有培養新生代,要在裴家地村積極開展“師帶徒”傳承江山綠牡丹手工制茶技藝,有條件的要積極嘗試代際傳承,讓傳統手工炒制茶技藝在新時代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在機器逐步替代手工的今天,手工制茶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展示,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的傳承,更是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與禮儀。加強對從事手工茶制作人員的培訓,同時積極組織其參與全國性手工制茶大賽。建議在每年舉辦的江山綠牡丹茶文化節上增加江山綠牡丹傳承手工制茶大賽,評比優先傳承人。
江山綠牡丹茶手工加工工藝復雜、繁瑣、加工產量低,年輕人不愿學習,隨著機械化生產線的引進,手工加工工藝傳承面臨嚴峻形勢?!胺沁z”是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是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要及時通過培訓確定相關制作標準,并通過全流程拍攝影(像)手工茶制作技術將其制作成培訓專題教材進行傳承和發揚,積極申報衢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從“物質”到“非物質”的飛躍。
江山綠牡丹茶成名較早,要深入挖掘江山茶文化,進一步梳理江山茶起源、茶故事、茶民俗、茶文藝,形成體系完整、特色鮮明的江山茶文化體系。創新茶文化載體,支持建設相關茶文化展示中心和體驗中心。加快“茶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以茶文化歷史積淀為依托,開發茶文化體驗旅游產品營銷,實現茶與旅游的有機融合,以茶帶旅,促進茶旅融合發展。
一是對原產地保護區給予政策扶持。建議政府將江山綠牡丹茶的原產地裴家地村列為名優茶原產地保護區,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給予扶持。二是加大對江山綠牡丹手工制茶技藝的宣傳。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借助江山傳媒集團、戶外視頻廣告等進行宣傳,同時也可以借助信息時代下的新媒體,如手機網絡、微信平臺、微電影、抖音等進行宣傳。三是借助市農業農村局派駐聯系村第一書記的優勢,組織技術專家加強對整村茶園管理的技術指導,提高茶園的產出率。
原標題:江山綠牡丹手工茶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以江山市保安鄉裴家地村為例
作者:毛小偉 毛紅英 浙江省江山市農業農村局
來源:《基層農技推廣》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