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清華學霸,本科讀的法律,研究生讀的金融,博士又研究了新聞傳播,卻一直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
高曉松很直接地戳破了他的“窘境”:
你想了一輩子,其實啥也沒干。
你就是北京話說的,干什么成什么,我啥也沒干,所以我啥也沒成!
蔡康永則說:
你因為別人所說的話,賭上了自己的好幾年……
其實,不止是在中國,很多國外名校的學生,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善于學習,卻疲于思考、困于思考。
Julie Lythcott-Haims,曾是斯坦福大學的新生教導處主任。
她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指出,即便是在斯坦福這樣的世界名校,也有很多學生只擅長學習,卻不會思考,更談不上獨立、批判性的深入思考。
所以,她在自己的新書 How To Raise An Adult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中,針對“如何教會孩子思考”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好方法。
在她看來,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培養他的批判性思維,最好的方式就兩個字:對話。
對話中錘煉思考
看到“對話”這兩個字,大家是不是有些小吃驚?
如此高屋建瓴、讓人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的“批判性思維”,真的通過對話就可以搞定?
批判性思維,作為一個很宏觀的概念,已經被討論、定義2500多年了。但它到底是什么?
其實,往簡單了說,它其實就是一種質疑后的反思,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們都希望孩子知道如何思考,他們自己能把事情想明白、自己解決問題;不希望他像一個機器人,聽從別人的命令,根據別人的指令行事。
就像Julie所說的:“(孩子)要有把控事情的能力,懂得審視,頭腦里有明晰的概念,并能夠據之進行推理。如果遇到的是一個問題,他們有能力做決策找到解決辦法。如果遇到的是一個概念,有能力決定贊成、反對的程度及理由。”
當他具備強大的批判性思維,面對四面八方涌來的大量信息,第一反應不是毫無原則地被動接受,也不是毫無理由地抬杠,而是主動甄別、篩選再批判性接受。
但這項能力并不能與生俱來,它需要后天、從小刻意培養和練習。而對話是練習和觀察批判性思維結果的最佳機制。
對話,不似單向的接收信息,需要雙向的信息交流。真正有效、有建設性的對話,不應是一方主導一方服從,也不是雙方對立抬杠,而是需要雙方的積極參與,各自貢獻獨立的智慧和意見。
孩子還處于嬰幼兒時期時,我們自說自話唱獨角戲,單向向他們灌輸信息是合理的。但等他們2、3歲以后,可以進行對話時,正是我們激發、培育他自主思考能力的好時機。
與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相比,“你問我答、我問你答”的對話,才是培育孩子批判性思維的極佳方式。
這就是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世界名校,都在采用交流、討論的課堂方式來學習的原因。
我在之前的文章—>什么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四個哈佛學生的“終極追問”,答案一點也不意外中,就提到過這個觀點。(有興趣的親,可以復習下
其實,除了課堂學習,對話培養批判性思維,這個過程應該是融入在生活的點滴之中的。
我和小川,就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理論”很久,樂此不疲
比如,有一天他忽然拉著我聊起了“錢”的問題。
小川:媽媽,隔壁誰誰的媽媽不上班,你為什么要工作?我也希望你不上班。
我:那你覺得媽媽為什么要工作?
小川:為了賺錢吧。
我:一部分原因是賺錢,那你覺得賺錢是件好事嗎?
小川:是啊,因為有了錢,就可以買吃的東西、買衣服,可以給我買玩具……
我:但,我們是不是要用盡所有辦法,盡可能多賺錢?錢是不是越多越好?
小川:嗯……是吧?錢越多,我就能買越多的玩具啊。(有些猶豫)
我:對,有更多的錢,我們可以買更大的房子,更多的衣服,更多的玩具。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了賺更多的錢,我和爸爸要怎么做?
小川:(想了一下)是要工作更長的時間,更晚回家,周末也不能陪我玩了嗎?
我:非常有可能。你愿意嗎?
小川:我不愿意,我不要你們賺那么多的錢,我不要那么多的玩具,我要爸爸媽媽陪著我。
我:就是這個道理。我和爸爸工作可以賺錢,但賺錢并不是我們的根本、唯一目的。錢只是一個媒介,我們可以用來買更多、更好的東西,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如果為了賺錢,完全顧不上生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和家人,就失去了賺錢的意義了。
小川:(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看來,賺錢不是一件完全的好事。
......
小川的想法雖然依舊簡單、單純,但我樂見其成,他的思維方式會慢慢發生改變。
在我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之后,他努力思考,把自己最初的想法“賺錢是件好事”,又深入了一步。他從“要賺更多的錢”的極端情況,在我的引導下一步步得出“不能只有錢,還要一家人的生活”的結論。
我們之間這種類似的對話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他這段時間,經常跟我聊“好勝心”。
之前,他一直覺得:
人要有好勝心,有好勝心才會想贏,想贏才會努力啊。
現在,他忽然有了新的想法,覺得:
也不能太有好勝心。好勝心太強,會難為自己,太累。
大家可能會覺得,孩子這樣會不會把自己搞蒙了?把自己困住了?
但,從我的角度看,這恰恰是個好的開端。
因為,批判性思維,就是讓孩子發現不同觀點之間的聯系,讓他去推理、去判斷、去分析,最后得到自己的答案。
現在,這個6歲的娃,已經開始琢磨并發現,世界上很多東西,比如錢、好勝心,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有時需要取舍,有時需要平衡。
多贊的一件事!
對話閱讀中擴展思考
日常對話,是個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好契機。但,它不是全部。畢竟,生活中涉及的話題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很多時候,我們干癟癟地去跟孩子對話、討論,效果不怎么太好。
這時候,就需要引入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利器——對話式閱讀(dialogic reading)。
對話式閱讀,不同于日常對話,是讓我們和孩子,就著正在閱讀的材料,進行對話。
當然,這種對話并不是漫無目的的閑聊,而是需要我們步步為營,一點一點通過語言來引導孩子思考的對話。
對話式閱讀怎么進行?
在國外,對話式閱讀已經有比較完善的體系,每一步都有章可循。我拿經典繪本Elmer花格子大象為例來細細說明。
第1步:通過問題,引發孩子的思考
我:誰想要變成灰色?
娃:艾瑪
第2步:評估孩子的回答
我:是艾瑪。是什么樣的艾瑪?什么顏色?什么性格?說得再細點~
第3步:通過增添信息,擴展孩子的答案
娃:是花格子大象艾瑪。
我:是花格子大象艾瑪,是身上有黃色、橘色、紅色、粉色、紫色、藍色、綠色、黑色和白色格子的艾瑪。
第4步:重復提示,確保孩子理解了擴展的答案
我:所以,是誰想變成灰色來著?
娃:是花格子大象艾瑪,它身上好多顏色,有黃色、粉色、橘色、黑色、白色、紫色、藍色、紅色~
第5步:鼓勵并肯定孩子的回答
我:哇,顏色記得很精準啊,一個都沒少!
有效的提問
是對話閱讀的好開端
一來一往的對話過程固然重要,但我們的問題引導, 才是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的“制勝”關鍵。
所以,想要激發孩子去思考和質疑,我們首先要學習如何有效的提問,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可以選擇:
填空式提問
這種提問,就像填空題一樣,讓孩子來補充空白的部分。讀英文繪本時,我很喜歡用這種提問來幫娃增強他的韻律感。
我:Elmer lay down and rolled over and over___
娃:this way and that way and back again.
回憶式提問
這類提問涉及的是孩子已經讀過的書的內容和情節,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和事件。
我:艾瑪用了什么方法,讓自己變成樂灰色?
娃:它找到了很多漿果,漿果是灰色的,他躺在漿果上,用汁把自己染灰了。
開放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主要指的是waht/why/how引導的問題。
我:艾瑪為什么想要變成灰色?
娃:艾瑪不想跟別的大象不同,它覺得這樣太累了,也害怕其他大象笑話它。
聯想式提問
這類問題,將書中的內容和孩子的生活聯系起來,尤其是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兩個方面。
我:如果你是艾瑪,你會因為自己跟朋友不一樣而難過嗎?
娃:我覺得我會呢。
我:你覺得你和大橙子(小川的好朋友)一樣嗎?比如你們的長相、愛好?
娃:長得不一樣啊。我喜歡溜冰,大橙子喜歡踢足球。
我:你們在一起玩的開心嗎?
娃:很開心啊。我可以教他溜冰,他教我踢足球。噢!我明白了,大橙子喜歡跟我玩,是因為我是我。如果我和大橙子一樣,那玩起來估計就沒意思了。
一本繪本或是故事書,如果我們只是帶著簡單孩子讀一讀,他最多只能沉浸故事,體會艾瑪的情緒,很難聯想到自己。
但,如果我們稍加引導,孩子就會把故事和自己聯系起來,思考很多他以前不曾想過的問題。
這就是對話式閱讀的好處,讓孩子不是被動接受書中既定好的內容,而是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產生自己的想法、感受,不斷去判斷。
除了上面這些,我還有幾個關于“對話式閱讀”的小建議,想分享給大家。
想要跟孩子順利地進行對話式閱讀,
首先,要選一本適合的書
孩子感興趣的角色、情節、內容;
包含可以探討、可以發問的內容;
其次,對話式閱讀,是雙方的互動
這就像是學鋼琴,沒有人能夠光靠“聽鋼琴曲”,學會彈鋼琴。必須要實打實的練習。
所以,對話式閱讀,一定是孩子和家長的雙向互動,而不是家長說、孩子聽。
再次,對話式閱讀要以孩子為中心
在對話式閱讀中,孩子是閱讀的主體。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的是聆聽者、提問者和觀眾。
最后,對話式閱讀適用于所有閱讀題材、所有孩子
很多人覺得只有故事才能讓孩子復述,只有故事,才適合跟孩子談話。
這,是個天大的誤解。之前,我在長大后只看得懂小說,因為小時候這類書沒讀好 | 小偷閱讀法詳解中,就提到過,科普文章也很適合用提問來導讀~
所以,對話式閱讀適用于包括故事、科普文等在內的所有閱讀材料,并且,適用于所有年齡段的孩子。
最后,再再再啰嗦一句,想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們要做的其實不難,用好的問題引導孩子來對話。
多問孩子幾個“你的想法是什么?”,少說幾句“聽懂了嗎?”、“理解了嗎?”,慢慢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參考資料:
1.http://www.criticalthinking.org/pages/defining-critical-thinking/766
2.https://iowareadingresearch.org/blog/dialogic-reading-having-a-conversation-about-books#Translations
3.https://www.childtrends.org/programs/dialogic-reading
4. Dialogic Reading PDF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thinking
6.https://www.skillsyouneed.com/learn/critical-thinking.html
川媽說說
愛因斯坦這句話,說出了我對孩子最深沉的期待。我們的孩子,不應該是書簍子、數據庫,而是有思想、會思考、有主見的獨立人。
過去是這樣,未來更要是這樣。還有一種更嚴重的情況需要加倍小心。
還記得之前提過的“奶嘴樂”戰略嗎?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舊金山費爾蒙特飯店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撒切爾、老布什、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等等。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應對全球化。
參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會加劇貧富差距,會使財富集中在全球20%的人手上,而另外80%的人被“邊緣化”。如何化解這80%的普通人和20%精英之間的矛盾?消解他們的多余精力和不滿情緒,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當時的美國高級智囊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是給這80%的人口,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安于為他們量身訂造的娛樂流中,慢慢喪失熱情、抗爭欲望和思考的能力。
細思極恐。雖說沒有人刻意,但現實中有些綜藝節目、電視劇、電影的確在悄悄帶走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讓我們放棄思考,被牽著鼻子跟著笑啊、哭啊,鬧啊,人云亦云。所以,更要堤防它們對孩子的腐蝕。